城市这本历史书会说话吗?|凤梨​·早茶夜读671

671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城市这本历史书会说话吗?

文/ 凤梨

80后,语文教育从业者

读城已经过半了,城市这样一个存在,我们可以用一些什么样的角度来理解、描述它,它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复杂,我们这一年读城设计了三个角度:历史、建筑、文学。这三个角度也只是众多切口中的一部分。

我们这个月的主题书是中国城市史,其实上个月我自己已经出于好奇翻过了,特别有趣,不过今天我想分享一点书以外的想法,就是我自己在看待城市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的时候,怎么来理解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可能现在更倾向于把城市看作一本历史书。

什么叫城市是一本历史书呢?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分享。第一个角度就是我们存在的城市,无论客观的建筑还是精神与文化,它都是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堆积的结果。比如说很典型的,像北京这个城市,它的历史非常久远,甚至很多北京史的书会从原始社会“北京猿人”讲起,哪怕仅仅是建城或者建都有关的历史也已经很漫长了。不同朝代在这个地方来设置它的首都,规划它,建造它以及延延展出来的各个阶层的人在其中的一些生活轨迹、文化生态。

那些显性的巨大的宫殿或祭坛建筑遗留,或者看不见的民俗风情,都非常值得重新发掘与考证,需要一个考古与再发现的过程。比如我最近两年一直在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叫“旧京图说”,应该也是《北京日报》下面的一个版面吧。在那里聚集了一个群体,里面有专业学者,也有普通爱好者,他们都对北京文化特别感兴趣,不仅感兴趣,而且会通过图像的方式重新来考证和确认那些可能已经在我们平时的城市生活里面被忽略或者有错误想象和记忆的场景和生活习俗的细节,重新考证他们在历史上应该是什么样子,特别好玩。这样的一种北京研究,既有中国自身的研究传统以及笔记传统(见北京古籍丛书),也有近代以来的历史学民俗学传统,而对图像的重视与运用,以及所运用的图像资源,也特别能看到近代以来域外北京研究的踪影。这样对城市史实的挖掘考证既是对历史的求真,也是在扭转我们的城市史想象。除了怀旧以外,它能给我们很多今天重新看待历史的契机,打开一个窗口。

读城,但很多时候城市不会主动地告诉你什么,而常常是作为一本历史书需要我们重新进行发掘和发现的,需要有一个考古工作者的眼光,历史学家的眼光重新从那些碎片的,好像毫无关联的图像、场景、遗迹,从只言片语的文献里面追寻它们的踪迹与联系,重新把他们的样子勾勒出来,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点。但是城市是不是真的没有在说话呢?好像也不是,我们之前读了这个洞主推荐的那些书无论是《肉体与石头》,还是《建筑的的永恒之道》,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城市它的设计本身,也是在说话的。所以当我们说它是一本历史书的时候,城市这本历史书,它实际上是讲述的是参与形塑城市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设计这个城市的人们,以及背后的权力,这样一个复杂的共同体在进行自我想象、自我确认以及自我表述。无论是元素的抓取与选用,还是功能的的设置以及区域规划,甚至一些建筑细节的设计,都能够体现他的这种自我想象与确认。最近特别热门的一个跟城市有关的话题,就是那个独山县的事,政府借了一大笔钱,弄了一堆烂尾工程。这些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烂尾工程,有人过去看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建筑特别的夸张,而且甚至超越想象,好像行为艺术一样的一些建筑场景,比如说巨大无比的水司楼,比如说超级体育场,赛马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群里面没有人讨论这个奇幻的问题,三句两句讨论不清,但今天借着话题可以把它提出来。

对于国家或者大数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巨大浪费,一个极其可耻的一个政绩的工程,对投资人来说,就是犯罪。但是如果从城市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它的这样的一个自我表现是特别具有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一个极端的代表性的:它对于传统的想象,那运用到城市设计里面的复古的建筑群体;对于现代的想象,林立的摩天大楼;对于文化教育的想象,体量巨大的大学城……我们从它身上可以读出它的表达,甚至可以说呼喊,急于让上面,让外面,让所有人听到,独山是谁,是个什么样子,他的曾经以及他的未来。这样的嘶吼既充满陈旧的套路,又在语言上异常混乱,像一个酒过三巡开始语无伦次地吹牛的醉汉,又像一个憋了一肚子话的牙牙学语的婴孩。这不是独山所独有的,我们这几年可以看到电视里、网络上、街头广告牌上有太多急于自我表述的城市。

除了怪异躁动的当代建筑,他们选取什么样的历史,以及如何进行讲述和梳理,是可以通过一个城市的设计读到的。千篇一律,混乱而又迷茫——我想让你们知道我是谁,但其实我好像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应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样,完全讲述不清。只能通过各种的抄袭与大锅烩达成一个混搭的效果。

任何一座城市,在知识检索的时代里,动动手指都能在网上检索到非常久远且丰富的历史,比如说我们讲北京甚至可以挖掘到原始北京人时期,各个朝代我们都能讲述跟北京相关的很多很多故事,独山县当然也是,但这套历史与文化知识是完全外在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完全无法在城市设计中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叙述,无法形成一套鲜活的想象。而想要把城市设计好,恐怕首先要读好城市这本历史书,将我们前面说的那些无比丰富的历史资源,以及当代的价值认同,文化憧憬,对自身未来的期许,通过一系列的城市布局、功能设计、建筑景观构造,讲述出来。

这当然不只是当权者的事,让城市说话,实际是决策者、设计者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共同完成的叙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类似“旧京图说”或者我们的“读城”读书会这类群体就特别重要,这种关注自身城市的文化兴趣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意识,会令那些愚蠢而自大、丑陋且鬼气森森的旧城改造项目,被唤起些许活力,让我们所在的城市这本历史书讲出自己的故事。

今晚二条

汪曾祺没入伍,不是觉悟高,

单纯因为裤子太破

“我还是我,郎当托落,阑阑珊珊!”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去同质化与求异质性| 收获了不该有的安慰| 身在异乡非异客| 苟晶只是破坏了神话,你们就受不了啦?| 无根的高密县| 如果给你一个岛,你会怎么设计呢?| 家乡的小镇也是都市啊| 大都市?城中村?| 水的流淌,联结在一张大网之中| 运河带来了明珠| 都市倾慕与乡村倾慕,谁还不是讲故事的好手| 从唐节度使想到城镇化| 从江南百景中,窥见中国的城市生活|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