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城市|李子·早茶夜读654

654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看得见的城市

文/ 李子

80后,在线教育实践者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李子。六月份读城接近尾声,之前众多的读城人,都是从肉体和石头开始分享,这次临近结束,我换一种形式,从看不见的城市作为样例,来和大家互动。

看不见的城市中,各种城市印象如浮云涌现,千奇百怪,千万镜像。但是细细品读,仿佛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织出了一张大网,让你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徘徊,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读城经验。

今天,我截取这碎片化的、浮云般的镜像感,描摹一二我看得见的城市。打上序号,你来猜一把,看看是哪些城市?

1.

这是一座洋溢着幸福感的小城。

山像水墨,水像粉彩。一枝长竹,顺江而下,老人脚踏其上,少了份惊险,多了些悠闲。这是几多岁月,才能沉淀的从容呀!感慨尚未落下,一头水牛从河边抬起了头。

乘船到江的上头,靠近滩涂上岸,有一位婆婆摆了一个小摊位,石头上面铺着花布,花布的上面,是一排排用石头打磨的小乌龟。可爱至极。新婚的妻子忍不住,挑了三个大小不一的,捧在手中。我看了一眼,说,爷爷、爸爸、娃娃?妻子冲我翻了翻眼睛。

流水无声,船也要呆一会才走。于是又走到了一位爹爹面前。他的面前一个脸盆,一口锅。脸盆里有从江中捞上来的小鱼,仿佛还是彩色的——不知道是确切的如此,还是我记忆中错误了。彩色的小鱼,在锅里煎了几只,入口即酥,醇香绵绵不绝。

渡江而回,沿路看到了柚子树。回到城内,小城的街道干净中透着湿润,行人多是背包的,也有骑车,但都是不紧不慢。就如我们二人,牵着慢慢的走。

城以山水而闻名,像嫁接在山水中一样。一如那歌声,仿佛也化不开的山水缠绕的味道。许多年过去了,还想着再重进那水墨与粉彩。

2.

云气,桂香。

我在这城里一住就是三个月。每日来回的路上,都闻着一股股的香气。而周末上山饮茶,仿佛在云气缭绕之中。

这是缘分之城。在我幼时所听的故事版本里,小童子误丢了一份吃食进湖中,恰为桥下的食客所得,就引出了一段千古奇缘。因着这千古奇缘,我们每每拥挤着,一群一群的少年,奔向那桥头。

这也是梦断之城。轰的一声巨响,不容就是不容。多少人念叨着,怪伊多事,也许这就是民心,但民心不敌天条。

世人多爱这城市的美,多爱新起的灯红酒绿,我独爱它的故事。

泡一杯茶,在云气山间,临水而居,细听故事的回音。

再翻一翻白苏,枕书而眠。

3.

七日的假期,有三日半在路上。

路上,就是去这城最不容错过的风景。一眼望去,茫茫戈壁。风吹着沙丛,薄纱轻衣般掠过柏油马路。行到一处,停车,千奇百怪、千疮百孔的石头,被吹了一百万年的石头。小朋友尖叫着爬上爬下,向导表演他的功夫:一脚飞去,石头断裂。行走到另一处,沙丘曼妙,夕阳渐低。奔跑着,呼喊着,追逐着,大人也成了儿童。

而这一切,都是为这座城所做的准备。

我们到了这里,为了千年的约定。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黑水蜿蜒而去,胡杨指天而存。城墙已经半残于沙中,落日余晖,顺墙头射下,噗噗的钉在地面。仿佛还有一阵阵角鼓声,马鸣声。

如今,都成了儿童的乐园。以及,游人的遗梦。

如果梦可以相接,这座城一定是惊天动地。

4.

有座城完成了惊天动地之举。

我对它的记忆,不是这样的。一点不像江南的江南。想当初,千里绿皮车,赶来这里,总想着,春风又绿江南岸,可是第一印象却大不相同。

公交车的汽油味,往死晕车。灰蒙蒙的马路,楼房,灰蒙蒙的心情……

后来,于玩笑中见识这座城市的性格:你见过汽车超汽车,你见过公交车超汽车吗?你见过公交车超汽车,你见过公交车超公交车吗?

吱吱的车轮摩擦声,呼啸而去的公交车……这就是这座城的性格。

这是一座烟火气浓厚的江南之地。山上绿了,道路上灰扬了,巷子里烟起了……烧烤味里混着叫骂声,三十二种以上的小吃,塞进不到三十一天的月份里,又卷成卷,一股脑塞进人的肠胃里。嘴里翻着火气和香气。

这一切,一声令下,戛然而止。

这戛然而止,才惊天动地。

5.

钢筋的旁边,一片灰瓦。

地铁的出口,荒芜的民房。

最高等学府,星光闪耀。

河边的菜地里,失落的儿童。

宽敞的大道上,热闹如停车场。

拥挤的书架里,压抑的搬家人。

如果城市有星座,它的一定是双子。

爱它,但无从抛锚,

只能混着爱,混着往前走。

这座城,给它留下的文字最少,

但心底留下的况味最多。到目前不能摆脱。

这是一座很难摆脱的城市。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五座城市的记录,都是真实的——于不同岁月中留下的记录。它们是我看得见的城市。

如果你有闲趣,猜一猜,它们都是谁?并可以说一说,你心底那或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城市。

今晚二条

语文课本没告诉你的

那个李白和长安城

谁不想不用努力
就能走上开挂的人生呢?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看见“看不见”| “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当城市已经是你家,你得……| 所有的东西,原地刷成了静物| 给城市分类,他很有想象力| 千城一面:最经济的享乐| 道在屎溺垃圾中| 十八年前,几个中学生采访了一位老北京小吃传人| 如此包装,包装如此| 湮没在城市里的女人| 大卫是肉体,还是石头?| 伊通河畔的芝麻花| 真实一幕及城市幻想曲| 北京,你的北京在哪里?| 罗马:石头筑成的永恒之城| 地上单车,地下轨道| “每个黄昏经过一座广场”| 石头即建筑之肉| 城市:身体功能的富余之物| 或许不朽的石头与终将消亡的肉体| 里斯本:爷当年也阔过| 舒适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么远,那么近| 墙为什么没能最终守住雅典城邦?| 迷失在CBD中,是后现代城市的一种浪漫| 庆历三记| 意识、容器、材料及空间| 古希腊素描| 想要自由的你,只体验了肉身“新感觉”|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

  • 南京人的南京。

    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形容南京. 安徽人的柯尼斯堡.江苏人的萨拉热窝.台湾人的耶路撒冷.鸭子们的奥斯维辛. 戏谑中又带着那么点微妙的准确,让人听了不禁莞尔一笑,可转念一想,乖乖,怎么就独独没有"南 ...

  • 江南小城的七街八巷

    江南小城,对于看惯了大平原的人们来说,那是小到了袖珍,然而,他们经济发展的大抵不错,现代化的脚步走的一点不比大城市慢.如果你到小县城走走,最吸引你的往往是那些老街老巷.象山就是这样的小城,我经常去的是 ...

  • 比日本更美的樱花就藏在这座安逸的江南小城!01

    2021-02-24 23:45 如果说,春天一定要推荐一个城市去春游,我一定会推荐这里. 因为每年春天,这座城市的樱花绽放,整座城市都是粉红的气息,一点不输日本.憋了一年多的你,这个春天至少要去看看 ...

  • 国风 | 扬州,乖乖隆地咚。

    扬州,是江南记忆里,温柔而倔强的女子. 你不会常常与她相见,但每到春天,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她的脸.你对她有许许多多的想象,想象她环佩叮当,笑靥如花,但离近了,看她双眸噙泪珠时,又发觉根本琢磨不透她. 她 ...

  • 顺风车热门沿海城市,湛江入全国前十!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 湛江的旅游市场 可谓是"火出圈"了! 5月7日,中国网财经微博公布了一则关于嘀嗒出行发布的<2021五一假期顺风车出行总结报告 ...

  • 在奇妙之城中穿梭的我们‖文/李铅笔

    在奇妙之城中穿梭的我们 偶尔也会想起自己刚上班时候的情景,当时是那么蠢蠢又可爱的样子.每天斗志满满,虽然很累很累,但是眼睛是亮的.总是在上一秒筋疲力尽,转眼又在下一秒满血复活. 最近一次这些记忆被唤醒 ...

  • 摄影:江南李子小果

    摄影师:潘长宏 2021年5月1日

  • 我们谈论死刑的语言与方法 | 李子·早茶夜读

    文  |  李子 在线教育实践者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李子. 本月的阅读,一下进入了我的阅读盲区--我的确在阅读中国通史时,曾注意到刑罚的变迁:我的确在阅读诸如二战材料时,注意到某些极刑-- ...

  • 血色的边界 | 李子·早茶夜读

    文  |  李子 在线教育实践者 大家好,我是李子.读完红楼迎春之后,我们接着读公主之死. 兰陵公主之死,法理争议的核心在于,出嫁后的公主,到底是刘家的人,还是皇家的人,以及顺带而言,公主怀的骨肉,是 ...

  • 人靠衣装马靠鞍 | 李子·早茶夜读

    文  |  李子 在线教育实践者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李子. 本期阅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我主要聊一个小话题,衣服与鞍马.人脱兽境,而着衣裳.想来起初之时,人着衣裳,一为取暖 ...

  • 谁能救迎春 | 李子·早茶夜读

    --略谈清代家庭暴力中的女子地位 作者为在线教育实践者 读红楼,无数女儿男子命运让人哀婉默默.但对于原应叹息的迎春,也许少有人痛心之极.至少我初读红楼时,未曾多留心予她.懦小姐,二木头,她的懦弱隐隐让 ...

  • 家无贵父 | 李子·早茶夜读

    文  |  李子 在线教育实践者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李子. 本月阅读书目中,有一本理由未知的书<中国家族法原理>,我翻的恰好是这一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不断的被现实(新闻 ...

  • 送规下乡 | 李子·早茶夜读

    文  | 李子 在线教育实践者 在我人生最初十五年的记忆里,送法下乡的场景几乎未见过,但送"规"下乡的场景,确实历历在目.这规,自然不是法律,也不一定是法规,很多时候是规定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