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一道墙,就竖起一个次元|陈童·早茶夜读783

783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竖起一道墙,就竖起一个次元

文/ 陈童
90后 新闻业

━━━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本月读《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北京巍峨的城墙我首先想到的却是老家矮矮的墙头。在老家听说过不少因为砌墙而闹掰的邻里关系——东家重新盖屋,总想把墙往西家那边挪一挪,东家当然不愿意,两家几番扯皮,兄弟姐妹因此留下芥蒂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比起国家和文明的象征,对我而言,墙最重要强烈的印象始终来自它的界限感和禁忌感。

当年学文学史的时候,读《墙头马上》,李千金在墙头上只看了那么一眼,就和骑马路过的裴少俊连上了电波,裴少俊问:“为谁含笑在墙头?”李千金答:“莫负后园今夜约。”一问一答,就跨越了墙的界限,才子佳人题材的古代文学大同小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篇,因为“墙头马上”的邂逅方式太离奇,也因为这个邂逅画面最漂亮,中间就竖了一道墙,画面就有了内外高低的层次感,想想“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带来的的绮丽和遐想的感觉也大多来自红杏和墙的张力。

城墙比普通的墙的禁忌感更强,它首先是敌我的界限,作为一种军事防御设施,攘外安内,因为虎视眈眈觊觎王权的威胁大多来自北方,所以北京的北城墙也就承担了这一重大的功能,德胜门和安定门坐落在北城墙两侧,军队频繁由此出入,同时北京城最大的兵营也坐落在城北。墙也区分自己人,作为帝国内部管理的政治分界区分内和外,皇家和平民,高贵和质朴,城市和郊区,比如喜仁龙介绍北京的外城俗称“汉人城”,这已经表明,清朝军队占领这座城市之后,将大多数汉人居民迁往郊区,特别是早已筑起城墙的南郊。

城墙和城门阐释着创造丰富生活的方法论,城墙创造差异,城门沟通差异,城墙有多冷若冰霜,城门就有多可爱。喜仁龙形容“城门就像城墙的嘴”,沟通内外,万物生灵穿过狭窄的门洞,吞吐着“思想与愿望、希望与失望、死亡与新生的婚礼和葬礼仪仗队。”喜仁龙也格外偏爱城门创造的景象,比如下面这一段:“孤独的行者骑着驴穿过这座城门,昏昏欲睡。这里的空气沉甸甸的,布满尘土的道路和石桥被太阳烤得炽热。人们都尽量避免走动,除了一群被晒得黝黑的顽童,他们在浑浊的护城河水中与白鸭一起扑腾、嬉闹。这是一幅北京夏天的缩影,因为有了这座古老的城门,衰落的城市和恬静的乡村被美妙地联系起来。”

城墙的魅力是直观的。哪怕对历史一无所知,登高望远、穿城而过别有洞天的新鲜感也能直达大脑中枢,让人快乐得一激灵,有一年去大同出差,临走之前在大同古城墙上坐车兜圈游览,一整圈才三十块钱,人少风大,居高临下,真像御风而行,虽便宜却高贵。

城墙当然也禁得起深究,因为每一道界限都可以追问:为什么建墙?墙内外人民生活的差异?城门开关的时间?沟通内外的政策和条件几何?即使城墙几乎没有了防御功能,很多城市的核心圈特别是文化圈依然与城墙带重合,今天区分的又是什么呢?

一道墙就是一个次元,而生活在哪个次元也许只是一种偶然。再说回《墙头马上》,我每每经过高高的城墙或者着爬满藤蔓的墙面,经过雍和宫,经过景山,经过国子监,从宿舍穿过燕园社区去图书馆,总会好奇墙内的生活。城墙是平地起波澜,而无害的波澜多可贵。

感谢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今晚二条

双目失明后

他找到了人生和世界的光明

比如真理与爱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老北京”存在于现代化的时差里| 沉默是箭楼的陪伴| 喜见故宫通公交| 为了读懂北京,我去了趟正定| 一个摆件| 让爱美的人管理城市,怎么样?| 如果重建北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