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这个村有座民国二十三年修建的石拱桥,至今仍在使用 2024-07-31 15:57:58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 赞 (0) 相关推荐 民国二十三年(1934)孙中山像壹圆银币「正 背单面」铜币 一套2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孙中山像壹圆银币「正 背单面」铜币 一套2枚 pingpu 乐立村乐立石拱桥——五一黔西南四县游之十三 五一黔西南四县游 贵州游侠 十三.乐立村乐立石拱桥 按导航指引来到了位于万峰林景区附近的乐立村,徒步走到石拱桥旁,这里高大的树木掩映着高耸的单孔石拱桥,桥身上长满了植物.两侧都有很长的较为平缓的阶梯. ... 民国二十三年河北银行国币贰圆 民国二十三年河北银行国币贰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北盐业银号太原伍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北盐业银号太原伍圆 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委任状 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委任状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闽清和亨号壹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闽清和亨号壹圆 民国九年袁世凯像与民国二十三年孙中山像合背银币 民国九年袁世凯像与民国二十三年孙中山像合背银币一枚,两面逆背360度,孙中山像为民国三十八年恢复银本位制使用之版别,故为官版试铸品,附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正品一枚比照,极为罕见,近未使用品 民国名家词集选刊 民国名家词集选刊 總目録 第一册 蒿盦詞賸一卷馮煦 撰民國十三年(1924)刻本 一 懺盦詞抄一卷沈澤棠 撰民國十八年(1929)刻本 二五 今悔庵詞一卷張慎儀 撰民國八年(1919)刻本 五五 曼陀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东省银行壹毫一组三枚连号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东省银行壹毫一组三枚连号 择日类古籍 民国二十三年精选长历全本 ·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兑换土货券壹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兑换土货券壹圆 民国二十三年扬州钧益钱庄本票国币拾圆一枚 民国二十三年扬州钧益钱庄本票国币拾圆一枚 民国二十三年四明银行拾圆纸币一枚 民国二十三年四明银行拾圆纸币一枚,上海地名,八成新 民国二十一年孙像船洋与民国二十三年孙像船洋对比图 民国二十一年孙像船洋俗称帆船三鸟币与民国二十三年孙像船洋的比较 通过比较,它们重量都是26.6克,直径与厚度民国二十一年孙像船洋均比民国二十三年船洋略大! 民国二十三年中国农民银行国币壹圆 pingpu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北盐业银号太原壹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北盐业银号太原壹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明银行上海拾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明银行上海拾圆,局部略修 民国二十三年重庆银行壹圆纸币一枚 民国二十三年重庆银行壹圆纸币一枚,八八成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湖北省整理金融公债伍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湖北省整理金融公债伍圆,一组二枚 板照村石拱桥、没有看到的洒耳瀑布 六枝特区落别.郎岱.牂牁镇游 贵州游侠 六.板照村石拱桥.没有看到的洒耳瀑布 我们驱车来到数公里外的板照村,向村民询问坝竹桥,得知就在前面左转,可以在公路上看到. 我们向左侧前行,发现竟然就是通往洒耳 ...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
在烟台莱州市平里店镇的东边,有一个叫做“吕村”的村庄。前几天去莱州时,当地的朋友曾专程带我到那里参观了一下。原因无他,在这个村庄附近的河道上,有座年代比较久的石拱桥。我们乘车从朱桥、梁郭方向前去,过了龙冢庙之后,就是吕村。而还没走到村口时,那座石桥的身影就出现了在视线当中。 在去的路上,笔者就向友人询问了该桥的具体年代,友人说是“民国时期”,但详细年月记不清楚,建议我去看看桥身上的石刻,上面有准确的记载。 因此,车到桥头之后,我一下来就直奔桥身而去。只见在一块护栏石上,刻着这样几个大字:“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吕村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距今已有87年的历史。短自然是不短,但说长也不算太长。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吕村或者周边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当年这座桥的修建过程,应该多少有些印象吧。 不过,由于行程匆匆,这次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老人请教。只能通过查询史志资料,来了解这座桥的历史。所幸,在《四续掖县志》当中,有不少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零碎分散,但综合在一起,也大概能管窥这座石拱桥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吕村桥的修建和《四续掖县志》(1935年付梓)的编撰,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只不过,桥赶在县志截稿之前竣工,这才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记载。按照县志的记载,这座桥的正式名称是“贯道桥”,其基本信息如下: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吕村北。民国二十三年,村人新建。南北十五米达五,东西三米达九。两边石栏(干)杆。” 按照今天的标准,长十五米、宽三四米左右的桥,只能算作“小桥”。但在1934年,这已经是大工程了。想要及时完成这样的大工程,自然需要有人力物力作为保障。而从县志记载的情况来看,吕村在修建这座桥时,很多村民都曾踊跃捐款。比如,张正谊的孀妻林氏当时已年过六旬,多年来一人操持家务,生活勤俭,但在修桥的时候一下子就捐出了三百银元(三百银元当时的购买力很强,两三块银元就能下馆子吃顿好饭了)。而从诸流村嫁到吕村的周氏,比林氏小两岁,她的丈夫张华桢(清代世袭云骑尉、庠生)也很早去世。周氏平时就孝敬公婆,在村里很有口碑。修桥之际,她又“慨助巨款以成善举”(具体金额没有记载,推测至少过千,甚至可能上万),更被视为道德楷模。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热心村民的支持下,这座十五米长的石拱桥最终按期竣工,并且质量相当不错,至今开车过桥,依然稳如磐石。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则思前代功。这座石拱桥,如今也算是吕村的一个文化图腾了。村民们每看到它,就会感念起前人的功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