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现象和本质——智慧早课学习一百六十七
大家早上好!
学习时间到了,
今天我们来点实际的,
就讲教育孩子。
并且是我们经常听说的。
看看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一:
天天都在玩,照样能学好!
常听学生一脸崇拜地说:他天天玩电脑,听音乐,学习还辣么好!简直就是文曲星下凡,谁敢跟他比呀?
事实却是——人家3岁开始训练学习习惯,
端坐1小时不分神;
6岁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掌握娴熟的听课技巧;
8岁有学习责任感,做事效率高出常人一倍;
12岁已经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学得高效,也玩得痛快。
关键是——你3小时完成的作业,人家1小时就能搞定,还能在你发呆打盹、嬉戏打闹的间隙,轻轻松松就把作业给写了。
所谓天天玩,是在持续高效学习后的放松和清空罢了。
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人可以轻松抵达,天才也要使劲划桨。
你羡慕,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别人田地里的甜美果实,却没有看见背后的辛苦耕耘。
第二句:智商那么高,成绩当然好!
智商高与学习好,就能画等号?
错!
方仲永天生神童,结果泯然众人。
我见过天生聪明、八面玲珑而学习一塌糊涂的人。
他们的高智商,永远都用在如何偷懒、如何少写作业、如何闯关打游戏上。
一遇到正儿八经的事情,智商就短路。
智商高的孩子,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坚持力,很难学有所成。
而且所谓的智商高,极有可能只是某一方面的冒尖。
而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良好的专注力、记忆力、倾听力、思辨力等等,这与智商高低没有绝对关系。
第三句:
成绩好的孩子,学习兴趣是天生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蒙蔽着家长的法眼。
孩子学习不好,大家总喜欢找借口安慰:“唉,他天生就对学习没兴趣,有什么办法?”
殊不知,很多事情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能激发兴趣。
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刺激又愉悦,如果只让他一旁观望,不允许参与,恐怕也会兴味索然吧!
所以,学习这件事,也是要先学通学透,才会产生浓厚兴趣。
有了兴趣,更要教会孩子持续热爱,不放弃,不畏难,才会让兴趣转化为习惯。
做了,做好了才有兴趣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这一点!
第四句:
家长从来不管,人家照样优秀!
我们都承认,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教育。
但有些家长却不服:老天真不公平,人家从来不管,孩子照样优秀;我们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度盯着孩子,学习还是一塌糊涂!
是的,你在管吃饭,人家在管营养配餐;
你在管作业,人家在抓习惯;
你在管穿衣,人家在教审美;
你在喊起床,人家在放莫扎特。
很多教育问题,人家云淡风轻就化解了,而你却在劈头盖脸地责骂。
不是别人不管孩子,而是他们可以管教于无形,四两拨千斤。
第五句:
父母学历高,孩子当然不会差!
如果按这个逻辑推理,博士后的孩子就一定是高学历;
父母没文化,孩子的成绩就一定差。
可是,老舍的母亲不识字,却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近乎严苛地教孩子做人。
老舍的成就与母亲的学问之间,并无关系。
有一对博士后夫妻诉苦:我们都是高学历,但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除了上网看电视,整天无所事事。
我们一肚子的学问对付不了一个叛逆的孩子,看着他一天天颓废,我们的人生都快崩溃了!
父母学问高,未必懂教育。如果小时候放任自流,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博士后的孩子照样上网打游戏,浑浑噩噩度日。
第六句:国外学习最轻松,我要出国!
说到快乐教育,我们总是望着海那边,有放学那么早,上课做游戏。
所以,一旦自己的孩子在国内跟不上,
有些父母就蠢蠢欲动——干嘛要学得这么累呀,干脆把孩子送到国外!
把孩子送到国外就万事大吉了吗?
并非如此:
在某些欧美国家,孩子下午三点一放学,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补习班;
在美国,一个孩子如果不去辅导班上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不去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履历,他几乎不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都说海外的孩子上课轻松自由,没有中国这么死板拘谨,
可是,有人到新加坡一所中学参观,就见过一名孩子因为上课不听讲,老师将其遣送回家;
英国的夏令营课程,除了白天六个小时密密麻麻的课程,晚上还有两小时的活动课,不可谓不苦。
所以,别做梦了,天下没有速成的教育!
今天的课程希望大家能好好爬爬楼,
别走了教育的误区。
一起把咱们的孩子引导好!
情绪本身并无所谓好坏,
由情绪引发的能量所导致的行为才有利害之分。
能否利用情绪以及所引发的能量电荷,决定了你是否会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就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