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核心奥秘与体会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临床上用的桂枝,就是桂树比较细、比较嫩的枝条。自己去买药的时候要看一下,这个桂枝是粗还是细,有一些饮片质量不是很好,肉桂枝条很粗,不是嫩枝条了,可能比手指头还粗,这个枝条比较老了,药效就比较差。桂枝的枝条越细越嫩,它的生发之力就越旺盛。最好的桂枝有个叫法是柳桂,跟柳条那么细。

桂枝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君药。我们在临床中,桂枝应用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它的适应面很广,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到。为什么张仲景把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呢?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桂枝汤的论述也是非常的多,认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伤寒感冒的一个方子,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可以治疗。为什么桂枝汤的适应度这么广呢?这根桂枝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桂枝的药相有哪些特点,使它具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它有这么好的疗效。

那么还是从《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人体的一气一直是环合流通,一股温和的土气,一旦流通就是一股木气,就是一股流动、通行之相。

所以木气就是一股温辛之气,温润生发。我们上次讲当归的时候,当归的这个药相跟木气的正常状态是相对应的。但是当归只是到了那个正常状态,如果木气发生淤滞的话,当归本身很少刺激木气流通、通达木气、解除淤滞的功效。这时候,桂枝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缓缓疏通开木气的淤滞,恢复到正常的温润流通的状态。或者我们这样理解,桂枝可以把一气周流左路升发的部分恢复到当归的状态。因为木气一旦为病必然是淤滞,一旦淤滞就是走不动了,我们可以用当归去推导一下,去疏导一下。一气是一股阳气,它始终是温和的;而桂枝是肉桂的树枝,生发之气旺盛,跟木气是相对应的;而桂枝这股辛香之气也适合肝气本身这股气息浓郁的特点。上次咱们聊过,肝气本身是由阴出阳,特性是气味比较浓郁,还没有完全由阴化阳的状态。而桂枝这个辛温疏通的效果跟它本身这个气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疏通药物,它的辛温的气味与其他的疏通肝气的药是不一样的。疏通肝气的药很多呀,柴胡、麦芽、茵陈、薄荷等等,但是桂枝相对来说更浓郁。如果单独桂枝煎汤,是辛香之中带着一股淡淡的辣味。当归呢,非常浓郁,但没有辣味。桂枝的辣味,就是辛散之力、通行之力。当归的味道比桂枝的味道更浓郁一些,更柔润一些。桂枝浓郁的味道主要出自桂枝这薄薄的这层皮,桂枝比较细,所以它的皮也很薄,有的中药饮片晒干以后,这层皮就掉下来了。药店的桂枝饮片,放置时间比较久的话,皮会脱落的,如果买到这样的饮片,桂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没有皮的桂枝,剪成汤的话,比较清淡,没有什么很大的味道;带皮的桂枝熬出来的是深色的汤,有点黑色,味道非常冲。你看官桂、薄桂、肉桂这些,用的都是皮,到了桂枝这个地方,因为枝条太细嫩,不容易剥,就干脆连木头芯子一起带着了。但是桂枝的真正效果在皮而不在芯。我们知道植物的皮是输导水分、营养的一个部位,树剥皮之后很快就枯死了,植物学上讲,树皮里纤维束、导管很多,疏通的效果很好。

刚才讲桂枝,一个是通行的效果,一个是非常温和的,接近人体阳气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注定了桂枝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个麻黄还不一样,麻黄的辛温、发散的效果非常地峻猛,而桂枝相对麻黄就比较缓和一些。桂枝的药性算是王道之药。人体的土气比较中庸、缓和,一日三餐都是五谷,五谷均属土气,跟人体的本气接近,所以五谷的应用范围最广,除了成为大家的主食,每天都离不开。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接近人体正常的一气流动状态的药,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越广一些。偏性不是很大,用在什么地方都合适;用的量可小可大。所以桂枝不光是适用范围广,药量的范围也是很大的,可少可多自由使用。当然桂枝的药性比较平和,偏性比较小,接近人体正常的木气,只是比正常的木气再偏于疏通一些,更快、通行的力量更大一些,所以才有疏肝的作用。但桂枝的通行之力又不是非常大,因此对于一气淤滞得比较重的疾病就无能无力了,纠正不过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药物。

我们当时讲木气的时候,有一个图片“诸药合一图”,木气里面我们讲,正常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的淤滞上,我们可以用一些走气分的药,像柴胡、桂枝这样的,来通行疏散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一旦淤滞的时间长了,有形的淤滞产生了,有郁结出来了,这个时候再用桂枝可能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用一些活血化瘀、破结的、药性更峻猛的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桂枝这个药主要是补益的药,就是人体的阳气,尤其是木气,偏虚、走不动引起的淤滞,可以用桂枝来鼓动、辅佐、疏通,达到恢复木气通畅周流的目的。这就是桂枝的作用。所以说桂枝,是疏肝的药物中,具有补益作用的一个药物。《神农本草经》讲桂枝补中益气,其他疏肝的药,没有说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本经》里所有谈到“益气”的药,就说明这个药比较柔和,可以久服,不会是一个很峻猛、偏性很大的药,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特点。桂枝是通过补益的效果来达到疏肝的目的、疏肝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的桂枝汤用于中风、脉虚、汗出的情况;苓桂术甘汤用的是阳虚腑气停滞的情况。

张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咱们比较熟悉的方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大部分都是虚症。尤其是桂枝加桂汤,从一次服用量来讲,在《伤寒论》里面一次服用桂枝的量最多的,就是桂枝加桂汤,用了桂枝5两。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奔豚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肾虚,肾中之气不能安固于下,这股气冲动而上,是一种虚动。那么虚动,如果从相的角度来讲,桂枝是往外发的,本身就是因为虚而放出来、跑出来了,你再往外散,不是加剧病情了吗?还重用桂枝,用了5两,为什么还能把这个病很好地治好?原因就在于这个桂枝的补益作用。为什么张仲景不用桂枝加麻黄,而是桂枝加桂呢?就是桂枝的辛温通散之力与人体的正常阳气比较接近。这个药进来之后,能够增强人体阳气的通行状态、力量。它是过来帮你一把。麻黄呢?麻黄好比是你跑不动了,带着你往前跑,是百米冲刺的一个高手,不管你有劲没劲、能不能跑动,带着你就跑。你要是身体很虚的话,也许就被拖垮了。桂枝就不是这样,来的比较柔和,它的结构跟人体的正常结构是比较接近的,相对来说显得比较体贴一些。所以桂枝就可以把人体一气周流的阳气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给你一个很好的加强作用。这是我们从药相的角度去理解,《神农本草经》也没有这么讲。这样桂枝就可以用很大的量,5两桂枝把因虚而动的阳气帮了一把,这时候它心里就有底了,就好比一个人心理强大了,反而就镇静了、不慌了。如果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阳气强盛了之后,通行的道路自然通畅了。奔豚之气往上冲的这种相、症状,实际上是气虚、升动无力的表现,想上也上不去,就不停地往上冲。

我们对桂枝的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疏肝气这一点上,要认识到它的补益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桂枝和其他的疏肝药的主要区别点。所以我们如果把桂枝和当归再比较一下的话,可以把当归理解为体,桂枝理解为用,体用结合么。木气之体、根本,就是当归的状态;木气的作用,就相当于桂枝的状态。

桂枝的用量,要根据临床的用量、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如果一气很虚的时候,一些老人或小孩,中焦很弱,运转不动,我们就用少量的桂枝汤,桂枝的用量很少,小孩两三克,大人五六克,就有很好的运转中焦、运转一气的效果。用的就是桂枝的温补、疏通之力。气虚得比较厉害的,像伤寒中风、气虚汗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桂枝的用量加大,用3量--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克;如果肾气都虚了,发生奔豚了,我们可以用到五两,七八十克的样子。用量范围变化很大,从几克到几十克,甚至可以用到上百克。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大概是九十克左右。只要是虚证,就可以根据虚的程度来选一个合适的药量,效果很好。有的朋友跟我讲,用桂枝来疏肝,用上之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觉也睡不着了,症状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不是单纯的一个虚证,往往伴随着有形的结滞。因为我们讲桂枝本身破结除滞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主要是补虚比较明显。如果木气淤滞时间长了,郁结很多的时候,虽然也有木淤,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也是左路升不上去了,木气淤滞于中,脉象也是弦紧、弦滑、弦而有力,都是这样的脉象,如果强行用桂枝疏通,反而让一气在里面更加焦躁,因为它根本走不动啊、过不去。所以用桂枝主要是用于虚证,效果相对更好一些;或者是这个淤滞有了有形的结滞,但是还没有完全淤滞住,还可以流通。只要是可以流通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桂枝,如果本身流通性很差了,你用桂枝,有时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的描述。《神农本草经》讲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因为桂枝主要还是通行木气,偏于走左路的一个药,所以本经上讲的这些症状,主要都是肝胆经经过的地方,都是属于气上的淤滞。这里说的“结气”我觉得跟我们临床上讲的“结气”不是一个意思,我的理解是气淤的意思。关节周围都是经啊,肝主经。所以桂枝本身还是从木气的角度来发挥作用。

有两个朋友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桂枝既然起主要作用的是皮,能不能去了芯,只用皮呢?这个也可以,你要去了芯只用皮肯定有效果,但是桂枝太细了,去皮太麻烦了。除非是自己干,如果是买的话,很难有去了皮的。还有一个朋友问桂枝的根有没有功效,这个我也不知道,回去我再查一查。

下面我们接着讲柴胡。目前临床上用的柴胡有两种,就是所谓的南柴胡和北柴胡。北柴胡用的是柴胡的根,南柴胡用的是全草,各地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这边主要用北柴胡,就是柴胡的根,全草的柴胡没怎么用过。柴胡这个药,咱们就跟桂枝对比着来讲,刚才讲那个桂枝我们说它通行、疏达木气,主要是得益于它温阳补益的作用,它的药性跟人体本身的阳气比较接近,是一个补益为主的药。而柴胡和桂枝刚好相反,柴胡是一个破散驱邪的药,没有补益的作用,是一个耗散、破气的药,这一点是跟桂枝相反的。

《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其中有一句是: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推陈致新'的药物,只有三个,柴胡、大黄,芒硝。什么叫推陈致新啊?就是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春三月,此为发陈',《内经》讲木气特点的时候说的,春天万物萌发,除旧迎新的相,柴胡呢就?了这个象。《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实际上就描述了这么一种象。

我们如果感受一下柴胡这个饮片,它是柴胡的根 -- 这里我们就讲北柴胡,你看柴胡的根的横断面,是一个纤维性比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疏通的相。没有很大的气味,它的气味比较平淡,《神农本草经》讲它是味苦气平。和桂枝不同,桂枝的味很大,很浓郁、一股辛香之气,相比之下,柴胡就平淡的多。如果药房进很多柴胡,能闻到一种比较淡的清香之气,也是一种缓缓疏通的气。

我们知道这个根呢是在树底下长着,而桂枝是在树的高处,从上下的象来看,桂枝是在阳面,缓缓疏达,柴胡就在比较阴的一面,比较深的层次,偏于阴处来疏散通行。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柴胡的作用层次比桂枝要深一些,桂枝偏于阳,柴胡偏于阴。柴胡的根跟桂枝有点像,都是长条形的,都有通达的效果,都有通达之相。只是柴胡的根本身长在地下,相对偏阴一些,而且调达的效果,没有桂枝那么好,你看桂枝很直很长,而柴胡就相对有点不规则,分叉比较多。从这个相来讲,柴胡的破除的效果就比较好,都给你通开了。不像桂枝,只会往上缓缓通行。就好比一个人有点死心眼,认准一个方向,别的不会了,柴胡相对就比较灵活,在地下四通八达,把淤结之气给破开,是通过破开无形之结来疏通。柴胡是一个破散之药,而桂枝是一个温补之药,这就是两个药比较大的区别。我们有的老大夫一辈子就用柴胡桂枝汤,什么病都可以治,说明这两个药适用范围很广。我们对这两个药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和把握。

柴胡本身的药性偏性也不是很大,所以《神农本草经》讲柴胡是性平。我们讲柴胡是通过本身一股比较缓和的疏通之力,来通破左路木气的气形的郁结,来疏达木气。左路木气郁结得稍微久一些,但是还没有有形的结滞产生的时候,这种状态在脉象上主要表现为弦脉,脉弦而有力,比较饱满,感觉一气都堵在里面走不动,这时候就用柴胡把郁结之气给破开,把里面的道路给疏通一下,木气流通的道路给疏通开,这样木气就可以比较通畅地升达。

柴胡本身还有点苦,苦则能泄。柴胡呢《神农本草经》讲苦平,但实际上呢它是偏阴的一个药,与桂枝偏阳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地下的东西,偏凉。所以柴胡用多了,破气、耗气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气就是阳啊,柴胡耗气呢其实也是伤阳的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上,柴胡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耗散。以前给大家讲过,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小柴胡汤他觉得效果很好就自作主张多吃了几剂,巩固一下,结果吃了之后破气太过,搞得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趴在床上都起不来。你看小柴胡汤里柴胡是用半斤,120多克,你分三次服的话,一次四十多克,也不少。如果对木气郁结比较重的病人,你如果用柴胡用到七八十克以上,这是一天的量,用药之后,很多病人都会有腹泻、拉肚子。这就是柴胡破散的力量比较大了,用了之后把里面的淤结全都给破开了,肠道都收不住,里面的瘀结都给排出来了。要是用大量的桂枝呢,好像拉肚子的就比较少。

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柴胡,在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呢,不要用太大量,普通的淤结,一般用十几克,顶多二三十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只有个别情况下,比如说肠道结滞的病人,会有大便不利的情况,或者是不正常的腹泻,就是总拉肚子但是总是拉不痛快,可以暂时地用上大量的柴胡,把郁结给破一下、排除一下,效果也不错。平时就不要用大量的柴胡,因为现在人的体质都比较差,用大量柴胡破散太过,往往就伤了正气,事与愿违就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有些病人摸到的脉很弱,或者脉的结滞比较明显,脉象有点涩、虚,感觉正气不行,对药物的耐受比较差的,这时候用柴胡就要非常谨慎,最好不用,可以换成比较柔和的麦芽、薄荷之类的。如果要用的话,量尽量少,最好不要超过六克,用个两三克也有效果。

所以桂枝和柴胡这两个药,都属于疏达木气、通行左路的药,但是两者完全不同,这个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把握好,在治疗过程中去体会这两个药不同的作用。

那么从传统来讲,柴胡“劫肝阴”,就是说柴胡用多了会伤肝阴,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待?这个说法呢,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这种说法,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阴阳本身是不可分的,左路就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既是阴又是阳。为什么讲柴胡量大就伤阴呢,所谓“柴胡劫肝阴”,其实就是讲柴胡这种破散的作用,破气太过,引起的副作用。为什么不说伤阳呢?因为左路木气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木气是偏阴的,不像金气,金气是敛降的、偏阳。这股温润生发的木气,如果用柴胡破散太过,破散即消耗,木气就会比较弱;木气本身又是偏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不能把阴阳割裂开,伤阴的同时必然伤阳,很多人柴胡用多了会觉得发冷,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还有一些尺脉摸着很弱的、体虚的病人,你给用上柴胡,他会觉得身上很冷。所以柴胡的副作用就是这个破散,消耗气的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正是它的药效啊,没有这个药效,就没有这个疗效。所以我们把柴胡的用量把握好了,用柴胡这个动机把握好了,就没有副作用。任何一个药用好了,都没有副作用,有病病当之,无病人受之。药物的副作用是你没用好,对药物的把握不够准确。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里,柴胡用到125克,他也没说柴胡不能用这么多,用多了伤阴。所以药物的药性,我们要从相的角度体会得细致一些,临床上用的时候呢跟病机紧密结合,只要你用好了、用准确了,这个药有偏性也不会对你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前阵子不是给大家发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孕妇得了阑尾炎,用的居然是大黄牡丹汤。孕妇你敢用大黄吗?但人家把这个病治好了。所以药物的副作用,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没有副作用哪来的疗效?这就是辨证地看问题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论述,“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这个描述来讲,柴胡主要治疗的是中土的病,都是肠胃病。这实际上就是木气疏达土气的一个效果,人本身属土么。所以柴胡这种疏达木气或者说通破木气的效果,对中土的病有一个不错的效果。因为木气的淤滞必然是波及中土,土气本身就容易淤积,木气一淤,土气就转不动了,胃肠的病就出来了。所以临床上你一摸脉,弦滑有力,这种木气淤滞的病人你问他“吃饭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概99%的人都会说“哎呀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吃什么都没有味”。所以我们把这些书上的经文和临床的症状去对比一下,就知道《神农本草经》对这种药物描述得多么准确。每一个药物的药相是什么形质的,《神农本草经》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药相的基础上指出对哪些病是有效果的。理解了这中间的道理,就不需要去记。

【茵陈薄荷麦芽】

下面讲一下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是治疗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呢对茵陈也有一个通俗认识,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的、治疗黄疸的一个药。大家看图片,这是中药饮片。那么真实的茵陈我们在农村的朋友应该都见过,是绿油油的,长着很细的白毛,也是有一股比较淡的芳香之气。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它就长出来了;田野里这个东西也比较多。

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呢,他们有一些类似之处,都是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药。那么区别在哪里呢?今年这个年运,这两年湿气比较偏重一些。记得网上有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今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他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手足口病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比较盛,这时候木气生发就很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湿气比较绵缠、粘滞、不畅达,所以很多植物的生发、生长都受到了很明显的影响,乡下的农民非常有体会。很多庄稼或菜收成不好、长得比往年晚,就是湿气重的明显作用。别的都长不好,但是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所以它长得就很好,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

黄疸的根源从中医来讲也是湿气淤滞啊,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来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外露、湿气淤滞。所以张仲景用大量的茵陈,在化湿气的同时用于升肝,这个比较柔弱的苗、草,有缓和的生发之气。这就是茵陈和柴胡、桂枝的区别,它有很好的化湿气的作用,疏肝的同时能化湿。而茵陈这个药也稍微有点偏凉,所以用于急性肝炎黄疸期效果很好;如果到了慢性期阳虚的时候,茵陈就不太合适。所以临床上有个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临床上有这个成药,新生儿的黄疸茵陈的效果不错。这都是阳气比较盛的时候可以用,就是阳气不虚、郁热比较盛。一旦人体整个偏阳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谨慎,不能用太多。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源于《本草衍义》。有一个僧人感冒了,发汗不彻底,就有表气的淤滞,再一个就有湿气的停留。如果发汗发透了,汗出表解热退,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治疗不当,会有余热就是发烧,身上也都黄了,一年多了也好不了。后来就有人教他用茵陈为主药,然后加了一些其他的药,一起打成细末,煎服。吃了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天,这个病就好了,还有详细的记录,吃五天病好了三分之一,吃了十天的时候这个病就减了三分之二了,吃到二十天的时候病就完全好了。用的就是茵陈的化湿气、疏肝气的效果。我以前给大家讲,木气的淤滞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上忽冷忽热,小孩甚至会发烧,你看这个僧人就是,表症治疗不彻底,就留下一个低热缠绵不退、总觉得发热,这就是木气淤滞、表气不开,同时还有湿气的停留,表现出黄疸的症状,“身面皆黄”。这时候如果用解表的药,麻黄汤之类,也有效果,但是麻黄汤本身化湿气的效果比较差,不如茵陈;

而且本身也只是一个余留的病根,表气淤滞得也比较轻,而麻黄汤就是比较重的药了,茵陈呢比较柔和,刚好比较合适,所以一个以茵陈为主的方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用的量也不大。讲这个病例呢,就是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茵陈的作用,就是肝气淤滞,加有湿气停滞,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的时候。面色发黄就是这个湿气淤滞在皮肤上了,这个时候呢用用茵陈比较好,茵陈走散啊,走散又偏于走肌表。这是茵陈。

再讲一下薄荷。茵陈、薄荷都是比较矮小的植物,茵陈比较柔弱细小,薄荷相比显得稍微高大一些。薄荷味道比茵陈大一些,茵陈味道比较淡,薄荷味比较浓郁,非常的清凉。薄荷的茎有一个特点,长得都是四四方方的,很有规律,叶子比较大一些。药房里的饮片都是全草,就是叶子和茎都有。但是薄荷的作用主要是在薄荷叶上。

如果你摘几片薄荷叶子揉一揉,闻一闻,薄荷那个味清凉辛香,很冲、非常浓郁。但是这个味道虽然很大,跟桂枝相比就差一些了。桂枝的浓郁香味甚至会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薄荷的浓郁香味是非常清的,比较清透。鼻子不透气的话闻一下薄荷可能就通了,但是闻桂枝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桂枝的香味更浊一些,薄荷的香味更清一些;桂枝偏温,薄荷偏凉。这就是区别。所以薄荷的清新气下的效果、辛阳通散的效果就比茵陈来得更快、更强、更好,但是没有茵陈的化湿气的效果,薄荷偏散,都散掉了。所以《药性论》里讲薄荷能“去愤气、杀毒汗”,去掉你胸中的愤怒。现在很多人容易发火,如果用薄荷做饮料可能会好一些,这里面说不定还蕴藏什么商机。薄荷因为它的发散的效果比较强,散的比较厉害,所以人气虚得比较厉害,就不能用太多,就跟柴胡一样,气虚用柴胡就不能量大。柴胡在里面散,薄荷相当于是在外面散。

什么时候薄荷能用的比较大量呢?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小孩经常感冒打针,往往会嗓子疼,就是扁桃体发炎、肿大,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讲呢,这是少阳经的淤滞了,木气淤滞了,扁桃体在上面。这时候你可以用薄荷。我说的是扁桃体刚开始肿大、红肿甚至化脓了,这时候用比较好。如果是慢性咽炎,扁桃体都肿大好几年了,结滞成块了,都硬了,这时候用薄荷效果也不好。刚感冒、发烧,扁桃体又红又大,有点化脓,用点抗生素烧退了,但是扁桃体还是红肿痛,这时候就可以用上薄荷,可以适当量大,二十克以上。薄荷的清新宣散之力、疏通之力,对扁桃体的肿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你临床上试用一下,大部分一剂见效,可能一两天就好了。这种情况可以暂时、大量地用。

还有一种情况,肿瘤病人。我以前给大家讲过,肿瘤也是木气的淤结,一种比较沉重的淤结。这个时候也可以用上薄荷,把郁结往外散一散。其他的情况,薄荷不用大量。

疏肝的时候我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因为薄荷相对比较柔和。柴胡呢,比较硬,是一个植物的根,来得比较生硬;而薄荷很软很薄很柔和,药力也是很柔和。小孩和老人这个气比较弱了,木气淤滞需要宣散疏通的时候,可以用薄荷来代替柴胡,那就更好一些。用量十克以下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知道这个弊端,就知道人体比较虚弱的时候,就要慎用,尤其不能长时间大量地用。所以药物要善于运用它的偏性,要让它的副作用变成疗效,不要让疗效变成副作用。一个大夫用药和用人是一样的,药尽其用,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治病,不合适的地方就跟你捣乱。这就是薄荷。薄荷和茵陈主要用地上的部分,就是全草。

最后讲一下麦芽。麦芽不是小麦芽,是大麦芽,没脱皮的大麦,刚刚发出芽,甚至刚刚长出一个根来,芽还没冒出来。大麦和小麦有什么不一样呢?小麦是比较平和的,偏温的;大麦有点偏凉。大家看图片。小麦的麦粒比较圆润,大麦的麦粒呢,一个比较小,一个比较狭长,跟这个小麦粒相比,大麦芽显得比较坚硬一些。要是磨面的话,小麦能磨出面来,大麦呢皮多面少。大麦芽偏于收敛、偏凉的东西。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用的就是小麦,不是大麦,小麦就是补益中气。小麦是养人的,大麦就没有养人的效果。大麦是整个的,没有发芽,偏于静;一旦发芽就偏于动了,冒芽了,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我们用麦芽用的就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大麦尽管是偏凉的,也是跟小麦相对而言,大麦也是五谷之一。大麦如果跟柴胡薄荷相比,还是偏于性平的药,尤其是发芽之后,一股生发之气,基本就是一个性平、柔和、带有生发之气的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比小麦芽好一些,因为大麦收敛得比较紧,收藏之气比较甚,收藏愈甚根基愈深,一旦发芽生发之气就比较强。所以麦芽也是一个疏达木气的药。

为什么要用麦芽来疏达木气呢?主要是用在正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是跟柴胡桂枝茵陈薄荷相比较,麦芽就更柔和一些,更接近人体的本气,更缓和。所以麦芽的用量就不能太少,太少的话就体现不出这股生发之气。薄荷用几克就有效果,麦芽用几克可能感觉不到什么,至少要用几十克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木气淤积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摸的脉都很涩,人的体质也很差,用柴胡薄荷去散又怕耗气,但是不疏达又不行,就用大量的麦芽,三十克以上甚至五六十克,就有很好的效果,既能疏达木气,同时由于它又是五谷之一,就有补益中气的作用,一举两得,没有耗散的弊端。但是来得比较慢,当然本身这些都是慢性病,来得也比较缓和,用药快了也不行。所以麦芽就用在病体比较虚、病情比较缓和的情况下比较好。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好,用大麦芽三十克以上煎水喝,就能改善食欲。

上面讲的都是麦芽,生麦芽有股生发之气;一旦麦芽炒了,就没有生发之气了,就没有这个作用了。炒麦芽主要是化食积,用的大麦本身的加强中气的作用了。所以临床上基本上是生麦芽为主来疏达肝气,炒麦芽没有这个效果。

麦芽的生发之气比较缓和,但是量用多了,能动,所有有禁忌症。怀孕的时候用麦芽多了,能动胎、下胎。这就是麦芽的食用禁忌。

如果跟前面这些药作用途径比较一下,前面几个疏肝的药都是直入肝经,随口入,而麦芽主要是补中焦入中土来缓缓生动,所以麦芽有个特殊的功效,麦芽能催乳也能回乳。生孩子奶水下不来,用生麦芽,量大,用上150克以上、200克的样子,煎水,它的疏达疏通之力就可以把奶水通下来。阳明经经过乳房,属于胃土;麦芽呢补中焦,疏达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麦芽炒香,新鲜炒制的,有香燥之气,无生发之气,用上个一二百克,给有奶水的妈妈喝了,这个奶水就回去了。一味药既能催乳又能回乳,功效不同。一个往外升散,一个往里收藏,完全不一样。

中焦这个土气,气势稍微峻猛一些,这都是跟土气相比较而言,先来看甘草,以前跟大家聊过,你看这个产地,大部分在国内主要是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如果在地球仪上来看,这一带都是在北半球,主要是在中纬度,就是在北纬45°左右,大家如果看一下地球仪应该是在这个位置上,在北半球的中央,中央属土,从产地的纬度地域上来看,已经有这个中庸的特点,这一带就是我国北方一带,咋们国家北方一带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比较分明,既不想俄罗斯那么冷,也不象新加坡那么热,所以既不过冷也不过热,这就是一股缓和之气,在这么一个环境中生长

另外这些地方大部分土层都比较深厚,土气比较浓厚,它的根,甘草的根,好的甘草它长的地土质比较疏松,盐碱地长不出好甘草来,那种接近半沙地的土,收甘草的时候就能坠出来,就能拉出来,所以最好的干草就是粉甘草,宁夏一带多一点。粉甘草切片不硬也不软,粉比较多,打成粉的话粉就比较多一点,那么新疆那边的甘草,因为比较偏西边了呀,金气比较浓厚,所以那边的甘草长的就比较结实,打得时候就不太好打,打出来的粉也比较少,气味也相对弱一些,收的比较紧,甘草这个根圆圆的,非常圆,甘草能从地里边能把它从地里边把它拽出来,说明他这个特征,就是基本上是一根,直直的,那么这个你看这种象,你看圆圆的,直直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侧根,这个也基本上是一种圆重、稳重之势。人参有许多须根,甘草就没有那么多,而且长的很长,是一股通利之气,这股比较稳重,比较圆通,有股通达之气,它那个皮,有点棕红色,或者是褐色,偏红色,里面这个黄色比较正,五味,它这个甜味,就是那种绵绵不绝的感觉

包括他的臭味是一种比较香甜的感觉,他的质地既不像白芍那么硬,也不像黄芪那么软,不软也不硬,所以这种不软不硬的甘草最好,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粉甘草,所以在《别录》里面把甘草称作 “诸土之精”。所以甘草无论他生长的地域,纬度,长的这个象,他的气味,他的颜色,他的质地等等,所有的这些象,都是这股土气之象。土气就是雍容缓和,稳重,所以这个甘草它这股气,这股药气,对人体这股中土之气有很好的调护作用,人生病之后这个气大部分是以郁滞,木气郁滞要么出现横冲直撞,出现风气,要么就是郁滞之后成为一种郁结,大部分情况,属于这种风气居多,这个时候甘草就有很好的缓和木气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缓和人体的一身周流之气,所以甘草治病,就是用它这股中重纯和的土气,这股土气雍容缓和,土气本身以缓和为贵,人体一气周流也是以缓和为贵,靠他这个特性来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个人认为甘草这味药能顾摄全局,一身的全局,能够铲除一切叛乱,使一气周流不乱窜,解除窜乱,有这么一种作用

所以平时都讲甘草能解诸药毒,能和解百药,实际上就是甘草这股缓和之气,在人中毒的时候,一气不能周流,要么就凝涩,要么就冲突,所以甘草能将一气周流顾护住,恢复其流通,能让这个热药的发散之性缓和,能让这个寒药的泻下之性也能缓和一些,它是这种缓和的功用,所以有解药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说甘草主五脏六腑,那么这个脏为阴腑为阳,因为甘草是阴阳不偏,脏腑具入,人参主五脏,因为人参是偏阴的,入内,如果我们把甘草这味中药它的特性,功用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就是这么一句话:“甘草有纯和中重之土气,能顾护全局而调摄一气周流之特性。”这就是我个人对甘草这味药的理解,甘草就是这种象,所以就能干这么一件事,它凭着这股纯和中重的土气,能顾护一气周流的全局,从而达到调摄的作用,“调”呢,就是既能调快,也能调慢,“摄”呢,就是顾护的意思,就是缓和在我这个范围之内,不能超过我这个范围,从而使一气周流恢复和顺的本性

正常的一气周流是柔和通畅的,如果有了这么一种理解,那么再去看这个《神农本草经》,对甘草的认识,再去看后代各家本草对甘草详解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就不至于人云亦云啊,所以我们临床上这个附子中毒,尤其是火神派,或多或少会碰到这个问题,那么甘草这个药就是治疗附子中毒很好的药,当然书上讲的黑豆啊,五味子啊也能这个纠正这个偏性,因为附子中毒,我的理解是附子是开破的呀,能散,散得太厉害了,一下子堵到一块儿走不动了,甘草就是把这股劲儿给柔顺一下,附子的力量就没有那么大了,是这么一个道理,而这个黑豆,五味子靠的是收敛的作用,把这个附子发散之性收住,但是由于附子散的太厉害了,或者说散的太快了,反而把这个气给堵在一块儿了,再去收,有时候也不见的行,这个时候我感觉甘草更好一些,有时候单纯用这个黑豆五味子去解附子的毒性,很难解,必须配上甘草,甚至单纯用甘草比较好,那么这个网上,有一位老师叫(陈兴华)老师,他好像是一位民间的老师,他讲到在山区的人如果在外面误服野生的乌头中了毒,可以怎么解毒呢?可以用这个小木棍或者这个小树枝敲打这个人的全身,全身都打,当然不能打的太厉害,实际上就是疏通全身的气血,把这个气血给疏通开来,甘草的作用也是一样,就是缓缓疏通,把附子这个很强的冲劲能缓和下来,慢慢的给它疏通,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给大家讲了一下甘草,甘草这个药我刚才讲了,主要是调理土气

那么人身这一气周流,无非就是土气,不过中焦是一股比较纯和的土气,木气金气相当于一股大的土气,比较靠边的土气,是生发和下降的土气,所以甘草这股纯和的土气就能入一气周流,任何一个地方,木火土金水,任何一个地方它都能流通到,都会影响到,如果从归经理论来讲的话,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无所不到,实际上不光甘草任何一味药都是这样的,所以上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这个归经理论的提出,我感觉弊大于利,对于初学的人,可能刚开始有规矩,有学习依靠,一旦你把这个药物理解透了以后,这个东西就成了你的绊脚石,所以对于这个归经理论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要盲从,甘草呢,量一般我是用五克以上,如果是跟辛温通散的药附子啊麻黄啊一起的话,量就会大一些,这是它的量,这样就能较好的顾护人体的一气,不至于散的太过,儿有的时候,比较急的时候,病比较重的时候,就要用大量的甘草,一些肿瘤病人甘草我可能会用到一百克以上,那么什么时候甘草不适合用,如果这个中焦郁结的比较厉害,一般湿气比较多一点,气郁结的比较深,便重,如果不想用通散的药,而是用一些淡渗的药,中焦的药稍微通畅一些,这个时候就不用甘草,甘草会使中焦郁的更厉害,因为它的气是比较缓和的,本身就走不动,当然如果说我要用上一些通散的药,把中焦给转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稍微用一些,中焦郁的太重的时候甘草的量不要太大了,少一点比较好,因为甘草本身不是一种以通行为主的药,它还是一个坐镇中州,它是坐天下的,不是打天下的,所以甘草又被称为“国老”,甘草就讲这么多。

接下来咱们讲姜枣,生姜,干姜和大枣。都是这个土气的药,一般这个临床大夫在中焦不运的时候,都喜欢用生姜和大枣,你看这个伤寒论里面第一方桂枝汤,也是用生姜和大枣,所以有些人就把这个生姜和大枣当成是一对药,好像拆开来有点不太习惯,那么这一对药确实很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但是有时候,该拆开还是得拆开,毕竟是不同的药,有时候适合用生姜的时候不见得能用大枣,先讲一下生姜和干姜,先看生姜,生姜是一个根茎,从地底挖出来的是生姜,看起来是一种很可爱的淡黄色,黄色就入中土,有时候在春天,你在草原上看那种草,就是一种淡黄色,绿色之中透着一点黄色,就有一股生气,而这个生姜呢,刚挖出来的时候,它没有绿色了,而只剩下淡黄色,非常可爱那种感觉,就跟小孩的那种气质有点类似,外面有一层很薄的膜,很光滑,就跟小孩的皮肤一样,很娇嫩的那种感觉,所以生姜这个气也是比较柔和的,也接近这个土气,它这个形状

大家在菜市场都买过生姜吧,圆圆的,圆滚滚的,就更小孩一样肉绷绷的,小胳膊,小腿儿,都是肉呼呼的,有时候我就想,小孩这股土气比较纯和,生发之气,那么生姜也有点象,是比较纯和的,圆滚滚的,所以这个生姜不光是辣,它有一股香甜之气,其实鲜姜的这股辣味不是很重,如果我们把这个生姜切开的话,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姜丝,象头发一样的一根一根的姜丝,所有的姜丝都是平行排列的,没有说互相交叉在一块儿,可以说排列的非常的规整,顺着那个姜生长的方向,排列的一根根姜丝,密密麻麻的,所以有时候要自己做丸药的时候要把这个干姜打碎的时候,就会磨出很多姜丝来,这个姜丝打不碎,这个姜本身就有长出这个丝来的气质,要不然它长不出来啊,所以它在这个纯和的土气当中具有一股疏通之气,而且他这股疏通之气仅仅局限在这个姜块之内,没有长到外面来,只是在里面,你看中土主脾胃,脾胃主四肢,一身上的肉都属于土气,所以生姜这味药它不光入中焦,还入所有的肌肉,当然它有这个辛辣之味,这股辛辣之味,就是它有这个姜丝,所以才有这个辣味,没有这个辣味估计也长不出这个辣味来,生姜这股辛散,疏通之力,尤其是这个鲜姜,还是比较冲,但是这个冲呢,又不像麻黄那么骏烈,还是在中焦土气这个范围之内,麻黄这个冲劲可以说超过了土气这个范围

所以这个生姜,你看乡下人,感冒了,都知道熬一锅这个生姜红糖水喝了就好了,就是因为生姜能发汗,能疏通,但是很少有人听说吃了生姜吃的虚脱的,麻黄用多了,可真有虚脱的,可见这两味药的区别,正因为生姜这股疏通辛散之力,所以他斡旋中州的效果就特别好,本身它这个形状,颜色,气味都是入中焦的,中焦又是水气偏多的地方,所以在湿气比较重的时候,这种病人一般就是口味不太好,舌苔看着比较腻,比较滑,水气比较多的时候,甚至有点恶心吐的时候,就可以用大量的鲜生姜,效果非常好,或者是用生姜榨点生姜汁,有时候是立竿见影,问什么啊,生姜推开来了啊,水郁在里面传不动了,生姜在里面一推,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从生姜的这个本性来讲,升散的它是以升为主,但是它治这个恶心呕吐效果这么好,就是因为中焦这个脾胃啊,六腑以通降为和,阳明主降,它本性是往下降得,生姜把这个中焦一推一转,它自然就降下去了,中焦这个下降至势比较明显,因为我们吃饭都是往下走呀,一旦这个不舒服,中焦运化不好,最常见的这个肚子胀,恶心,打嗝呀,这个往上走的象就出来了,我们感觉生姜是往下走的,实际上生姜是以散为主的,它是一股横散,在土气里面疏通,但它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下降,金匮里面有这个生姜半夏汤治这个恶心吐啊,效果是非常好的。

对于生姜用一句话把它的特性概括出来,那么我呢认为生姜可以“横散坤土,通阳散阴”。因为从八卦的角度来讲呢,人身这个一身土气,属坤土,就是一身这个肉啊都叫坤土,生姜呢,它长的也跟一块肉一样,所以呢它呢正好在人体的肌肉范围之内的淤气,它能够给你起疏通横散,横散就是那个姜丝的作用,你看那个姜丝横着长嘛,那个姜在地里真的是横着长的,它的丝基本上也是横着长的,所以它是不偏上不偏下,斡旋中焦为主,通阳以散阴,所以它能化中焦之水湿,能够利水气。伤寒论里面用这个,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这个发汗后身疼痛脉心迟的这个身体比较虚弱,气血不足,身上有点疼,用人参去补五脏之气,再用生姜把人参这个营养输送到每一块肉那里,每一个细胞那里去,送到土气的每一个地方,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个生姜不是一个单纯的发汗治感冒的一个药,它是整个对人体所有的这个坤土肌肉所有的土气都有很好的疏通的作用。姜的反体字边疆的疆,守卫边疆啊,守卫边疆的目的不是就为了保护国内的平安吗?所以姜的作用的极限就是人体的皮肤,它的作用的极限就是土气的范围之内,不会超出土气的范围内,不管你用多少,所以临床上你用一百克二百克,用一斤500克,吃了不会出事的,就是因为它本身还在土气范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偏性,要是附子用上500克那要是对证还好,用不对症会出人命的是不是,所以生姜以横散温中为主,它的作用范围或说它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坤土,长肉的地方。干姜呢?干姜就是老姜了啊,长了两年的老姜,母姜就是,晒干之后

那么干姜呢就比较燥烈一些,如果拿着刀去切的时候,切生姜的时候它这个丝很脆的,容易断1小时20分46秒切干姜要是刀不快都切不断比较韧性结实的,干姜的味比较辣,所以呢跟生姜相比,干姜补生动之气,可以补小孩子的生发之气比较弱,这个姜还是老的辣,但是这股燥烈之气可以起到很好的散寒的效果。所以如果中焦有陈寒,没有干姜很难散开,因为姜啊,不管生姜、干姜都是入坤土,走这个一身之肉,所以人身上最多的就是肉嘛,一气周流就是在肉里面周流,所以一旦出现这个一身之气寒气淤结,通行不畅的时候,干姜量要大,干姜并不仅仅是温胃,干姜是一身全可以温通,为什么四逆汤里面要用这个干姜啊,干姜就是把一身毛细血管全都温通。把全身坤土所有地方先给你热起来,它的力量虽然没有附子那么峻猛,就象一个炉子一样,一个温暖的炉子能给你热得至少软一点。能通开,道路比较通畅了,然后附子在在里面给你生发遣散之力,阳气以循环站立起来,是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这个干姜主辛通开散,开散这个作用,它不是往外开散,是在内开散这种作用比生姜强得多。生姜也有这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但是弱一些,现在还是以温通动力多一些,一动一静相联系,生姜还是动的比较多,所以你看有时候说治疗咳嗽,治疗肺寒咳嗽,你即使用上一类敛肺的,象五味子之类的

如果没有这个干姜啊,把寒气散开,把道路给它畅通开,用上它也很难把这个咳嗽止住的,所以如果中焦寒气淤结,一气周流不能斡旋,一气周流不畅快的时候用干姜来这个破这个寒气,开淤结,效果非常好,当然在疗效上它表现出来的也是那种,下降的效果比较好,这是生姜干姜他们的区别,临床上给患者用的时候呢,有的时候既有沉寒、又有湿气瘀滞,那就可以干姜生姜一块用。有些患者不明白这个方子开上姜了怎么还让我自己再加姜,加这么多姜行不行,姜是热药,我本来就上火还吃这么热的药,所以咱自己做大夫咱自己要明白,什么时候用干姜什么时候用生姜,用干姜的时候肯定是那个脉啊摸着有点发硬那个感觉,寒气收紧,用生姜那个脉象大部分以滑象或是紧象为主硬的感觉不太明显,一个是湿气弥漫,一个是寒气淤结,冻在一块了,干姜就是融化冰块,熔化寒冰沉寒这么一个作用,生姜呢流通这个就跟流水一样,疏通气血。

生姜这股气啊,比较柔和一点。所以这个量啊稍大一些稍微小一些问题不大,但是干姜比较躁烈,如果它这个脾胃比较弱的病人,有时候还不能用的太大,甚至你要改成炮姜,就是干姜炒过了。成黄褐色了很轻很脆了,一捭就碎了,干姜很硬要打开,炮姜的辛温躁烈之性就缓和了很多,有时候小孩啊,老人啊,或是久病体虚啊,需要用姜的时候可以改成炮姜,炮姜就是性格更温和一些,姜碳呢比炮姜炮制的还厉害,炒黑了都快成碳了,这个有时候腹泻或是偶尔用一下,我基本上不用,这个药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药劲,作用不是很大,这是讲了生姜和干姜,如果把干姜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咱们怎么概括呢,干姜则势缓力大而擅散寒开结。干姜走动的趋势力量就小,但是开阔的力量就大,所以它就善于散寒开结,当然它的作用范围还是坤土,那么这是对生姜和干姜这两味药我个人的对他们的一些认识。

下面我们接着讲一下大枣,北方这个大枣比较多呀,山东有这个金丝小枣,黄河滩这边有这个叫黄河滩枣,黄河滩枣枣特别大,肉比较厚,大枣晒干之后那个肉也是粘粘的,山东那个小枣呢就是更甜一些,这个枣树呢,我不知道大家种过没有,我小时候种过枣树,那时候我在农村嘛,当时种的时候就想,当时种了明年能不能结枣给我吃啊,结果是等了好几年,因为是挖了一个很小的那个枣树苗啊,长了好几年也没有给我结枣,长的也不大很慢,还没等长大给我结枣呢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给我挖掉了,实际上没种成。那么老人都知道这个枣树长的比较慢,有时候一棵枣树五六十年了,拿咱们长的快的杨树比可能是三四年的杨树那么粗,正因为枣树长的比较慢,所以它这个枣树这个枝条就比较结实,有时候有些老人啊,拐杖喜欢用枣木,枣木很结实不容易坏,那么这就是一种象

这是一股筋气拈联之象,收敛啊,枣树开花的时候啊,枣树那个花很小,是那种淡黄绿色,五个瓣,也是一股土气之象,那么它开的枣树这个花呢,如果清晨空气比较清新的时候去闻,老远就能闻到那股香气,一股带着甜味的香气,所以这个枣花蜂蜜就特别好,特别养胃,等这个枣到了秋天它熟了才会变红了,你把它摘下来,你吃的时候啊,枣肉是很甜,但是枣这个皮有一点苦味,肉比较脆比较软,皮是比较结实,就跟包了一层皮壳一样,那么我们来看大枣这些特点,大枣圆圆的非常光滑,圆圆的就是中土之象啊,很甜,开的花很香,五个瓣,也是中土之象,那么这个枣皮有点苦,比较结实,筋气收敛之象,颜色呢熟了之后非常红,鲜红鲜红的,艳红,有的是深红色,--火气之色,这个大枣呢它的甜味是非常甘缓甜味,甜味甘缓入中土之气这个之中呢,象蕴含着一股收藏之气或说它蕴涵着一股火气。红色嘛。大枣这个肉呢晒干之后是非常粘非常软的,就是比较滋润的那种,柔润滋润本身也是一股收藏之气,所以这个大枣它和生姜差不多恰好和相反,生姜是在里面散啊,大枣正好在里面收,所谓为什么生姜和大枣配合着用,一散一收,并且都是直接入中焦,补宜土气的药,它们两正好配为一对,这就是一个很小的升降的组合,就把中焦给转开了。所以大部分情况的时候都是生姜和大枣一块用,如果你这个中焦湿气淤滞比较深,或是比较重的时候,需要以疏散为主的时候那就大枣不要用

相反,如果中焦比较虚弱,需要以滋补为主,那就生姜就不要用,有一个方子叫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脏躁,哭哭啼啼,六神无主,就用大枣给她喂养一下,收敛一下就好了,所以甘麦大枣汤里面我个人认为君药,是大枣。通过这个方子治疗妇女的这个脏躁,通过这个例子咱们就可以体会到大枣的这个作用,大枣它在润养中焦的同时它有一股收敛之势,这股收敛之势主要是靠这个大枣的皮来收敛,收敛之气蕴藏在它的枣皮之中,所以我这个个人呢把大枣呢,我个人认为这个大枣啊,它里面藏着一股火气,所以吃枣吃多了会上火的,你看我们都知道这个其它的水果,咱吃的时候你比如杏啊桃啊,它的果肉和果核相对来说吃一吃就分开了,自然就分开了,不是很粘的。这个大枣啊,你看它的枣肉跟中间的枣核长的很结实,有时候怎么也弄不干净,它老是粘在上面,这都是一些凝聚收敛之象,比较粘腻,枣的味道又非常的甜,肉厚而腻,粘腻,就带着这么一股收敛之气,所以它在滋润中土的同时可以养心,收敛阳气,还有这个作用。那如果我们把这个大枣也用一句话来概况一下,我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来,大枣是“凝聚土气之专精,而敛蕴水中之微阳”。

说的也不是很好,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大枣啊,果实是一股收敛之气,它的这个气味都是土气的精化,藏在一块,还有大枣的这个果实,同时呢它还能够收藏,有一种收藏阳气的作用,那么这个阳气它收藏到哪里去呢?这个里面有说的不太顺地方,实质上阳气最终最后都会收藏到肾里,也就是水中去,大家也可以再想想这个意思,想想这句怎么去说。碧水云间问大枣不是很堵中土吗?这个说的也很对,大枣正因为它有粘腻收敛之气,所以很容易引起中焦的淤滞,所以这就要我们用的时候就要斟酌,那么在现代这个社会呢,大家吃的一般都比较好,所以这种中土淤滞偏多,所以我在临床上用大枣用到这个远远没有生姜那么多,当然也有用的时候,必要用的时候大枣还是有它的功用的。

有朋友讲小时候挖甘草泡水喝,喝多了会流鼻血,甘草是缓和中气的,缓和中气就有一种缓缓的实际上是固藏之意,你吃多了之后气都走不动了,小孩子气本身是比较冲的,走的比较快的,你让它走慢,走不动了就堵住了。堵住了火气可不就多了嘛。所以出鼻血了啊。就这么个意思。

药象体会

石膏

讲麻黄时,绿色、细长,锐利。石膏,是生石膏,石膏和麻黄非常像,石膏结晶的纹路也是细长、笔直、晶莹透明,好比麻黄换了一身透明的衣服似的。从象上理解,石膏细长,这股收锐利之气,依然是通散的药,这个通散和麻黄不一样,麻黄往上通散,石膏往下通散。石膏一旦成了煅石膏,通行之气完全没有了。“石膏除大热”必是生石膏,不可能是煅石膏。生石膏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透明的,断面是乳白色,纹理跟麻黄一样,一条条的,非常细长。

张仲景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用大量的石膏,来降阳明之热,这个一气周流上面走不动了。以麻杏石甘汤为例,麻黄往上宣散,石膏往下宣散。这一股气呢,麻黄石膏都是向导,麻黄领着一股气往上走,石膏领着一股气往下走。如果单纯地从这个重坠、潜镇,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石膏,未免失于肤浅。

石膏为什么透明,那股气也是非常清,气属无形。人体的寒湿属于有形,所以石膏无形的形质---没有什么味、半透明蕴藏着一股无形的通降之气。

有人胃寒,不敢用石膏。石膏有点微寒,稍微偏凉,但是绝不会像这个大黄、黄连一样,明显的寒性是没有的,可以大量使用。用上300g、500g都不会出事的。而用上30g黄连,可能都受不了。所以说,它是一股通行之气,药性较平和;但是麻黄是比较宣散的,比较峻猛,量就要斟酌、要慎重、不敢太大,太大就全散出去了。

大黄。石膏通阳明之气,阳明属土,脏腑主要是胃这块,都属于土这个区域,大黄也是本经里《神农本草经》很好的药物。大黄用的是根茎,如果按大黄药的行络的话,是深络的一个药。整个药长成一大块,较饱满,颜色也比较深,一看就是一个阴成形的一味药。那么大黄,气味还是比较浓,当中有一股清香之气感觉,老远就能够闻到。但闻到不象麻黄汤样的闻到很难受。如果尝一尝大黄。还是比较苦。大黄这个药收藏在里面,缓缓下行,虽然大黄泄下很厉害,吃了就能够很快的引起腹泻,跟麻黄、附子这些药相比,还是没有那么迅猛。它主生发,本身有种生动力。右路主藏,右路的药大部分还是偏于硬,偏于停,比较安静感的药。大黄跟右路的药的通性相比,大黄是比较活跃的。但属于右路敛藏的药,通行脏腑的这么一个效果。如果跟一气周流整个药物相比,跟左路的药相比大黄实际上不是很迅猛的一味药。大黄,所有圆形的东西,圆滚滚的象生姜,形是圆滚滚的,白术也是,肉质的,从象的角度看这样的药大部分是入中土的,大黄也不例外。不象麻黄那么锐利,块头比较大,颜色虽然比较暗,但它的黄暗也是入中土。它的苦寒当中含有一种清灵之气。香味也是属土,土气范围之内有推陈出新的作用,当然大黄没有锐利之气,跟麻黄相比它比较缓和。

麻黄,比较细,锐利,对精微的气的层次更明显些。大黄可能偏于有形的层次,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里,用开水浸泡,水稍一开滚就可以。这是取气。如果大黄煎得比较久,通腑的效果比较好,主要把淤浊给通出来。所以大黄主下淤血,破症瘕积聚,是大黄味的作用,不是气的作用。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大便不通的时候用大黄来通腑的,大黄用上之后就知道多长时间它能够有效,大概五六个小时,这个大黄才能够起到这个效果,才能够把大便疏通下来。要是麻黄,发汗半个小时就出汗了。差别是很大的。

老中医治疗肿瘤,上来就用100g大黄,基础量,慢慢可能加的会更多。大量大黄必须久煎,久煎的话,大黄破淤血,破症瘕积聚,效果很好。为什么会破症瘕积聚,大黄不象三菱、莪术,又不硬,没有破积聚的作用,一捭比较软,比较脆,不象三菱、莪术捭不动,也不象穿山甲,它哪来的破症瘕积聚的作用呢?是利用本身的特别,善于入肠道六腑,进入大的通道。打个比方,象毛细血管一样,小的渠道是需要麻黄来疏通的,大的河道就需要大黄来疏通的。正因为大黄把人体大的肠道淤积疏通,一气周流调畅了,症瘕积聚人体自己就把它破开了。

许多老中医有经验的,治疗子宫积瘤也善用大黄,子宫积瘤它不在肠道之内,为什么还会有效果呢,就是因为把体内的淤浊,肠道的淤浊排出去了,人的一气周流救通畅了,所以子宫积瘤这个也跟着得到改善,慢慢它自己就消失了。荡涤肠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如果这个药是很骏猛的,你想它能安五脏吗?安和五脏的药不可能很骏猛,你看这附子麻黄里没有安和五脏的作用,所以大黄这个药还是相对较柔和,看准是可以大量使用。

从张仲景麻杏石甘汤方子,可以看下麻黄石膏的用途,一升一降,用在上焦,气淤是在上,不得通行。还有一个方子,大黄附子汤,寒食腹痛,有寒食邪气淤滞在腑中,通下要用大黄附子,用附子鼓动下焦,大黄激荡肠中的邪食,用附子温通,再用大黄通下去,这是治疗下焦实症

人体是中阳上升浊阴下降。上焦的部分病比较多,一旦发烧多伴有表症,上焦的问题。下面主要是有形的邪多一点,都是实症,对于这个邪气淤滞的实症淤在哪,一气淤滞在上的时候我们在上,就用走气份的药——麻黄石膏来疏通,如果是下焦有形寒邪淤滞在肠胃,那就用下焦的药大黄附子来涤荡。

麻黄石膏就是人的上焦,附子大黄就是人的下焦。建国初期上海有个老中医叫刘复,对各种疑难杂症,包括肿瘤都有很好的经验,留了本医案书叫《鲁楼医案》。治疗肺癌有一个方子,叫进退青龙汤,进时加附子,退时加石膏,今天加附子明天加石膏,就这样来回倒,一进一退把肺癌就治好了。附子和石膏同用可下可上,麻黄和大黄能不能同用,完全可以。有些哮喘病人,感冒了,右路表气不开,右路内盛,这时就可以麻黄大黄同用,临床上有时就这么用,效果很好。大黄把肠道淤浊排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完全是一股气,肺气一通麻黄开散起来就更容易。

能不能四味药一块用呢,需要一块用也可以。所以人体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焦斡旋这大的格局把握好,把这个一气周流理开了,药物也就用活了。

元胡、三七

临床上买三七粉时,好三七很贵,如果买现成的三七粉,有的很便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三七粉,是莪术粉,因为莪术多少有点味道,颜色和三七也差不多,关键是也有一些类似的治疗效果,莪术就便宜多了,三七就贵得很。

较好的三七粉,最好自己去磨。三棱、莪术这两个药,相对来说,气味较小,元胡三七两个药气味明显大得多。元胡和三七是非常结实的药物,元胡小一些,圆圆的,跟人的手指肚那么大,三七跟半个大拇指那么大。好的三七,一定要长三年或七年以上,效果才好,据说这也是三七的来由。

元胡和三七,元胡比三七更硬,元胡小,反而更坚实。元胡和三七,在临床上,经常用,活血破淤常用药。跟三棱、莪术的区别,三棱、莪术纯粹是破邪气、破郁结,没有补益作用。而元胡三七,气味稍大,就跟左路木气的特性相对离得近些,左路木气本身就是由阴出阳,气味聚能这第个状态,相对来说,就有一些补益,补血的作用。

三七,主要用来治疗外伤,出血,各种成药也很多。因为它本身很硬,对于破郁结的效果很好,药气能够在人体郁结很严重的地方依然可以流通过去。所以三七既能活血,又能养血,既能化淤,又能生血,补泻兼具。

三七粉,每天早上空腹,饭前吃上五克左右,有很好的活血养血,疏通排淤的效果。

元胡味比三七淡一些,更坚硬,偏于破散,淤血痛病时,止痛效果非常好。元胡止痛片,效果非常好。用的就是破血化淤,疏通的效果。破有形的淤血,效果非常好。补益的效果没有三七好。

三七元胡这两个药的作用来看,更偏于治疗有形的血淤,治血中淤结就更好一些。比三棱、莪术更好,原因在于这两个药的气味稍微浓厚一些,与木气本身的本性更接近,肝主血,木气就是血中的温中之气。所以元胡、三七在伤科、妇科,适用面比三棱、莪术更广泛。而三棱、莪术,因为本身气味比较淡,用的主要是通破之气。它哪个地方都可以去,适用面更广,所有的淤结,有形的淤结,不管是血淤,痰淤,气结,只要时间比较久,淤结成形了,就可以用它。

三棱、莪术,用药最好的方式,就是研末冲服。同样三七和元胡,用药方式,效果最好的也是研末冲服。煎剂,效果都不太好。很坚实的药,从溶解度来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很差,所以药效出来的很少。

由于三七较贵,但三棱、莪术元胡比较便宜,打成粉的话,一次吃一点点,根本就不值钱,一大包都值不了多少钱。在临床上,打粉不是很多,多数都是直接入煎剂。这种食用方法,个人理解,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可能为了多卖点钱。

两克莪术冲服的效果和二十克莪术煎剂的效果可能差不多。但是大家自己用的时候,要知道坚实破坚聚的药物的使用方法,还是打粉用最好,充分地利用药物本身的破结之气,水煎的话很难把这股破结之气煎出来的。

淤滞,单纯是气上面的淤滞,它还是可以流动的,就直接用疏通类的药物,疏通开就可以,桂枝、麻黄都可以。如果气淤结得比较多,有点拥挤了,要吃一点点破气性的药物,像柴胡、威灵仙,破散它一下,仍然是在气分的层次上来治疗,这个气仍然是可以流动的。一旦淤滞的气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淤滞的时间久了之后,必然慢慢得就会更加严重的的淤滞,这时会发生气结。主要就是结滞,不走了,停在那个地方了,这时呢需要用通破力量更强大一些的,或者把柴胡、威灵仙等药量用得大一些,也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或者少用一点三棱、莪术,也有一点效果。

淤结越重,一气周流越困难,相当于路径越窄,一气周流在这个地方走过的气机越少。当这个气都快走不过去了,若有若无,完全造成淤结,这种情况,我们还有三棱、莪术、元胡、三七这些药物,把淤结给它凿开,再疏通开。

那么淤结再严重些,真的是完全堵上了,一点气都没有。三棱莪术都疏通不开,三棱莪术如果要起效的话,必须也得让这个药物之气,它有一点至少能进去啊,这样这才能够引着人体的一气,把这个疏通,把这些疏通开,把淤结除掉,使这个疾病得到治疗。

如果真的是疾病这个淤结,真的完全成了一个了,真的气通不过,植物性的药啊,可能真的就效果差一点,有时候会用一下动物性的药,像鳖甲穿山甲土鳖虫,这些动物性的药,它的通破的效果,有时候比植物性的药更好一些。

当归 川芎

从左右一气的角度,给安排座位。上次讲这个框架,底下是附子,上面是麻黄,这是左路;右路,上面是石膏,下面是大黄。今天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把其他常用的药物安插一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临床用药就比较自如,左右逢源,应对得当。

左路药,主升发,阴出于阳,由阴出阳、由阴化阳的过程,所以左路药物基本上都是偏升发、偏柔韧。右路完全不一样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左路升的同时,右路在降。但不会那么绝对。

当归。《神农本草经》在所有的《本草》里面,对药物的药性描写,应是最准确的。

当归的根茎,长得比较肥大。当归头呢比较粗一些,当归尾就分成几根,比较细长。颜色是偏黄,黄褐色。所以我们有时候买当归饮片的时候,有的饮片非常的白,这样的饮片不一定很好。正常的当归饮片应是淡黄色。

当归味儿非常大,比较浓。煎药时,如果有超过10克的当归,很可能其他药物的药味就闻不到了。当归比较软、柔韧。

当归,主要的含义在“归”里。古代的“归”字,是嫁女,出嫁的意思。当,合适的意思。当归,就是可以出嫁、嫁人了。《易经》里有一卦叫“雷泽归妹”,泰卦里也写了“帝乙归妹”。“帝乙归妹”,帝乙,是商朝君王,为防止别的国家来攻打他--因为他上位的时,国家已经衰败,为防止外国的侵略,就把自己的妹妹嫁到别的国家去,以换取和平;还有一种说法,讲古代一种风俗礼仪,“帝”是皇帝的意思,或者是某一种人,“乙”是甲乙丙丁的乙,帝为人名,乙是时间的意思,十天干的第二个支,一年来讲呢,生为首,所以五行里面甲乙配生木。甲乙的意思都是取生天这股生气,生木之气。所以帝乙归妹,可以理解是二三月份,春暖花开,阳气生发的季节,把女孩嫁出去是比较合适的,顺应了生发的一种先天之气。当归,女科用的比较多一些,可以说是女科圣药、女科专药。

当归,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还有一个版本认为“洗在皮肤中”是“癣在皮肤中”。

当归味道是辛香浓厚、非常冲的。这股浓厚的药气反映什么呢?内经讲,气为阳,味为阴;气薄为阳,气厚为阴。当归的气味浓厚,属于主辛主动的一股气,同时又偏阴一些,所以升动之中有柔润的作用。

五行,都有各自的气味,中土,香味火味,就是苦味。从气的角度,上焦火,气是苦,味是焦。味是就是嗅了,原文是“肝味为臊,心味为焦苦,脾味为香臭,肺味为腥,肾味为腐”。臊也是一股比较冲的味儿,为什么《内经》把臊配到肝木上?左路的药有一些气味比较浓郁,其中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个阳气,左路木气升发呢,是从肾气升发上来的,肾气臭腐,就因为肾气收藏的这个味,收藏的较紧,五脏的这个臭味,水的这个臭气,是最浓郁的,因为是收藏,不是发散的,所以感觉到的味没那么大。而气,一旦升上来,由阴成阳,刚刚发散上来,肝木就是阳气升动,还没有完全伸开的时候,刚刚出来,一股升发之气,所以说它那股气味,也全都出来了。就好比肾气收藏的这个气味,收藏的很多,现在终于找着个机会可以出来了,所以相对显得这个气味非常浓厚。完全散开了,就不会这么浓厚了。

当归浓厚的气味,正好处在肝木升发的这个阶段,当归是柔润肝木,升发肝木,非常好的药。走左路。临床上,大部分把当归当成妇科药来用,女人为阴,以血为本,肝主血,相对来说要温柔,润养。《神农本草经》讲,当归可以治妇人内下绝子,“内下”的话,就是“崩漏”的意思,就是月经淋漓不净的意思,必伴有血虚,血淤。当归,能温通、润养。当归是比较温的,很温和的药。跟木气温和而不热,不热不凉,和柔润这个特点也是完全吻合。

《神农本草经》同时讲当归,还主治咳逆上气,就是咳嗽。不是感冒的咳嗽,主要讲肝血比较枯,肝血枯燥,整个肺金,耗气较盛,木气就失去了柔润特性,木气如果不能柔润而升,必然淤结,要么升不上来,要么相当于木金转换的过程,转不过去,老是郁,这时引起的咳嗽,肺金不敛,木气冲动,导致的。在临床上,主要是老人和小孩,较多见。老年人因为气血比较亏,出现干咳,尤其是早晨起来,或者上午,咳的较厉害,。这时用当归,30克以上,柔润止咳的效果很好。小孩至阴至阳,用药可能稍微一偏,就偏倒了。这种咳嗽,治起来,见效很快,但是根治的话,不会太快。主要原因,还是木气本身,失去柔润疏缓之气,木气枯燥引起的。

《神农本草经》还治胃郁寒热,左路木气,主要病症就是肝气淤滞,木郁的表现,出现往来寒热,《伤寒论》,用小柴胡来治疗往来寒热,就是少阳气淤,实际上也是木气淤滞的一种,效果很好。偏于肝气淤滞较实,就是心气里一股气,比较多,淤在里面,这时,会觉得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典型的木气淤滞的表现,那么用小柴胡汤,疏散这股淤滞之气,效果很好。还有一种病人,也觉得一阵冷一阵热,但脉没有那么大的劲,甚至脉向还有点细涩,全细,弦细而涩,这种寒热,还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比较瘦的人,或老年人比较多。实际上这种淤滞,也是肝气,或是木气,本身的这股柔润之性,比较差,就是肝血虚,或者是肝阴亏,引起肝气淤滞,这时,用当归,效果很好。用小柴胡汤,就没什么效果。

所以这种偏燥的木气淤滞,用柔四逆散,乌梅,偏于味,当归是气味纠正,考虑到,现代人中焦,大部分都淤滞,用当归,中焦如果淤滞较多,用的不好的话,当归用多了,会加重中焦的淤滞。实际上只要中焦运化的还可以,这种偏燥的淤滞,用当归的效果可能比乌梅效果好。

传统的说法,当归头养血,当归尾破血,全用的话,就是和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要拘泥,闻它这个味,基本上都一样。差别不是很大。当归尾肯定疏通的效果可能更会好一些,当归头肯定润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差别不会太大。

当归,左路木气升发比较好,左路木气比较枯涩,阴津比较亏损,用起来比较好。

什么时候当归不适合用呢? 柔润之性容易加重中焦的淤滞,所以中焦运转不好,舌胖,苔腻,吃饭吃不下去,不要用大量的当归。

川芎。“穹”,“苍穹”,天的意思,高高在上。所以川芎是能够直达上焦、头面,这股气味也是非常冲,和当归的气味比,川芎相对显得清淡。当归味浓郁走得慢些,而川芎好比轻装上阵,走得就快些。最好的饮片,颜色其实浓淡的差别非常的明显。稍微黄亮些,是比较好的川芎。当归较柔嫩,川芎就较干燥、比较脆。所有根茎类大部分以疏通为主,那么川芎由于质地较脆,较硬,气也较清透些,直上上焦的头面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窜上去了。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川芎治头疼很好,用的就是川芎这个芎香上达,用它的这个药性。

木气主生发,但要以柔润为主,不能过于辛燥,川芎是一个比较辛温干燥,要是长期用的话,对于木气的阴精有明显的耗散。伤木气。川芎只能暂用、短时间的用。一味药长时间的使用有时吃出问题来,可能把命吃掉。川芎跟当归比,不能用的量太大,不能长时间的用。

什么时候用呢,就是跟别的药搭配,利用辛散之力来疏通,跟柔润的药来疏通。跟柔润的药配合着来用,一柔一燥,一快一慢,避免单独用辛散、消耗的弊端。

一个柔润为主,一个清香主窜为主。一气周流需要的是缓和的流通,要无环无端,升上去还能降下来,如果用上药把气血全都散了,或者全都输在一起走不动了,都不合适。

川芎在神农本草经的主治是,当归治疗妇人漏下无子,而川芎治疗妇人血闭无子。漏下要养,血闭要通。一对比,至于注: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这些都是流通木气一样作用。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茵陈 薄荷 麦芽

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治疗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治疗黄疸的药。茵陈是绿油油的,很细的白毛,有比较淡的芳香之气。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就长出来。

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有类似之处,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药。区别在哪里呢?今年年运,湿气偏重。网上有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较盛,木气生发就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别的长不好,但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

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黄疸的根源从中医讲是湿气淤滞,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来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外露、湿气淤滞。所以张仲景用大量的茵陈,化湿气的同时用于升肝,这个比较柔弱的苗、草,有缓和的生发之气。这就是茵陈和柴胡、桂枝的区别,疏肝的同时能化湿。

茵陈稍偏凉,所以用于急性肝炎黄疸期效果很好;如果慢性期阳虚的时候,茵陈就不太合适。阳气比较盛的时候可以用,就是阳气不虚、郁热比较盛。一旦人体整个偏阳虚的时候,要谨慎,不能用太多。

讲一个案例,《本草衍义》有个僧人感冒了,发汗不彻底,有表气淤滞,就有湿气的停留。如果发汗发透了,汗出表解热退,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治疗不当,会有余热就是发烧,身上也都黄了,一年多也好不了。后来有人教他用茵陈为主药,然后加了一些其他的药,一起打成细末,煎服。吃了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天,病就好了,还有详细的记录,吃五天病好了三分之一,吃了十天的时候这个病减三分之二,吃到二十天的时候病就完全好了。就是茵陈化湿气、疏肝气的效果。

木气淤滞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上忽冷忽热,小孩甚至会发烧,这个僧人就是,表症治疗不彻底,留下一个低热缠绵不退,这就是木气淤滞、表气不开,同时还有湿气停留,表现出黄疸症状,“身面皆黄”。这时用解表的药,麻黄汤,也有效果,但麻黄汤本身化湿气的效果较差,不如茵陈;而且本身也只是一个余留的病根,表气淤滞得也比较轻,而麻黄汤就是比较重的药,茵陈比较柔和,刚好合适。面色发黄的时候,就是湿气淤滞在皮肤上了,这时用用茵陈比较好,茵陈走散,又偏于走肌表。

薄荷。茵陈、薄荷都是比较矮小的植物,茵陈比较柔弱细小,薄荷相比显得稍微高大。薄荷味道比茵陈大,茵陈味道较淡,薄荷味比较浓郁清凉。薄荷的茎有一个特点,都是四方的,叶子较大。药房里的饮片都是全草,叶子和茎都有。但是薄荷的作用主要在叶上。味道虽然很大,跟桂枝比就差些。桂枝的浓郁香味会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薄荷的浓郁香味是非常清透。鼻子不透气的话闻一下薄荷可能就通了,但是闻桂枝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桂枝的香味更浊,薄荷的香味更清;桂枝偏温,薄荷偏凉。

薄荷的清新气下的效果、辛阳通散的效果就比茵陈来得更快更好,但没有茵陈的化湿气的效果,薄荷偏散,都散掉了。所以《药性论》里讲薄荷能“去愤气、杀毒汗”,去掉胸中的愤怒。薄荷因为发散效果较强,所以人气虚得比较厉害,就不能用太多,跟柴胡一样,气虚用柴胡就不能量大。柴胡在里面散,薄荷相当于是在外面散。

什么时候薄荷能用的比较大量呢?就是小孩经常感冒打针,往往会嗓子疼,就是扁桃体发炎、肿大,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讲呢,这是少阳经的淤滞了,木气淤滞了,扁桃体在上面。这时用薄荷。是扁桃体刚开始肿大,红肿甚至化脓了,用比较好。可以适当量大,二十克以上。如果慢性咽炎,用薄荷效果也不好。

还有一种情况,肿瘤病人。肿瘤也是木气的淤结,沉重的淤结。这时也可以用上薄荷,把郁结往外散一散。

疏肝的时候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因为薄荷相对柔和。柴胡较硬,是一个植物的根,来得比较生硬;而薄荷很软很薄很柔和,药力也很柔和。小孩和老人这个气比较弱了,木气淤滞需要宣散疏通的时候,可以用薄荷来代替柴胡,那就更好一些。用量十克以下就有很好的效果。人体虚弱,就要慎用,尤其不能长时间大量地用。

麦芽。麦芽不是小麦芽,是大麦芽,没脱皮的大麦,刚刚发出芽,甚至刚刚长出一个根来,芽还没冒出来。大麦和小麦有什么不一样?小麦较平和的,偏温;大麦有点偏凉。

张仲景甘麦大枣汤用的是小麦,不是大麦,小麦补益中气,养人,大麦就没有养人的效果。大麦是整个的,没有发芽,偏于静;一旦发芽就偏于动了,冒芽了,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用麦芽用的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大麦尽管偏凉,是跟小麦相对而言,大麦也是五谷之一。大麦如果跟柴胡薄荷相比,还是偏于性平的药,尤其是发芽之后,一股生发之气,基本就是一个性平、柔和、带有生发之气的药。

为什么要用麦芽来疏达木气呢?正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是跟柴胡桂枝茵陈薄荷相比较,麦芽就更柔和一些,更接近人体的本气。所以麦芽的用量就不能太少。薄荷用几克就有效果,麦芽至少要用几十克。所以木气淤积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摸的脉都很涩,人的体质也很差,用柴胡薄荷去散又怕耗气,但是不疏达又不行,就用大量的麦芽,三十克以上甚至五六十克,就有很好的效果,既能疏达木气,同时由于它又是五谷之一,就有补益中气的作用,一举两得,没有耗散的弊端。但是来得比较慢,当然本身这些都是慢性病,来得也比较缓和,用药快了也不行。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好,用大麦芽三十克以上煎水喝,就能改善食欲。

上面讲的都是生麦芽,有生发之气;炒麦芽主要是化食积,用的大麦本身的加强中气的作用了。

麦芽的生发之气比较缓和,但是量用多了,能动,怀孕的时候用麦芽多了,能动胎、下胎。这就是麦芽的食用禁忌。

麦芽主要是补中焦入中土,麦芽特殊的功效,能催乳也能回乳。生孩子奶水下不来,用生麦芽,量大,150克、200克,煎水,疏达疏通之力就可以把奶水通下来。阳明经经过乳房,属于胃土;麦芽补中焦,疏达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麦芽炒香,新鲜炒制的,有香燥之气,无生发之气,用一二百克,给有奶水的妈妈喝了,这个奶水就回去了。一味药既能催乳又能回乳,功效不同。一个往外升散,一个往里收藏,完全不一样。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腰痛

前几天慕名来了一个病人,70多岁,诉说腰痛不能下蹲,不能转侧,脊椎犹如一条硬棍,两臂无力端锅,据说拍片脊柱变形,经西医治疗两月余,收效不大,病人脉弱,舌苔基本正常,这下我心理也没把握了,忽然想到黄芪桂枝五物汤,只好试一试了,于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了健脾的白术,云苓之类,开了三剂,没想到药服完病人来诊时竟大见功效,脊柱好像不再“死了”,转身时不再连身子转,欣喜之余,细琢磨方子,觉得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用,教课书上写“益气温经,和经通痹。主治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的痹不止肌肤病变。误打误撞,也不知对不对,反正是更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中医奥妙无穷啊。

白雪5110您好 您这个方剂我也使用过对了证效果的确不错!不过要认清它是由桂枝汤化裁而来主要针对正气不足营卫失和的症状 特别适合"似有外感风寒体征"的腰腿痛 另外加石斛 牛膝  远志效果还好!这只是我个人的愚见 若有不妥莫要见笑!

(0)

相关推荐

  • 心情不好,就爱出汗?翻了200多名多汗患...

    心情不好,就爱出汗?翻了200多名多汗患者的病案,我发现:肝郁,是导致爱出汗的关键. 眼下正值伏天,很多人会大汗淋漓,所以我今天就将爱出汗,多汗这个事拿出来说一说,希望能带给你一些新的思考. 出汗,是 ...

  • 根尘不偶讲药象体会:桂枝、柴胡、茵陈、薄荷、麦芽

    今天咱们接着讲木气为病的一些药物,左路木气的药物.上次咱们把当归为主的一组药讲完了,当归是属于木气正常状态的一种代表药物,比较柔润.温和.生发的一个药.今天咱们接着讲,如果木气不能正常地生发了,淤滞住 ...

  • 药象:中药的核心奥秘与体会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临床上用的桂枝,就是桂树比较细.比较嫩的枝条.自己去买药的时候要看一下,这个桂枝是粗还是细,有一些饮片质量不是很好,肉桂枝条很粗,不是嫩枝条了,可能比手指头还粗,这个枝条比较老了,药 ...

  • 药理学研究接力者金国章:揭开中药延胡索镇痛奥秘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神经药理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个普通镜框,里面珍藏着一张写有"安贫乐道,志在前程,为国争光"的A4纸,这是1993年金国章写下的十二个字箴言.学生们说,这是金先生 ...

  • 退休老中医总结:365个中药,核心的“黄...

    退休老中医总结:365个中药,核心的"黄金组合"无非这10个,可调治百病,请收藏!   1.苍耳子+威灵仙=专治风寒湿痹.颈椎病. 功效:祛风除湿.   2.辛夷+紫苏叶=专治外感 ...

  • ​止汗中药的分类与运用体会

    ​止汗中药的分类与运用体会

  • 中药升降的奥秘 | 潘毅

    岐黃名家講壇纯正中医思维.道地中医方法关注 承古針法承传古典针法关注 針推講壇针灸.艾灸.推拿正骨.拨筋通络关注医道讲坛名师名医讲解,中医学习提升的小天地.关注 艾灸999"药之不及,针之不 ...

  • 要想赚大钱,你必须要做到这3点,这才是免费模式盈利的核心奥秘

    [1]收人 免费模式的前期是通过对一些产品进行免费的手段来吸引大量的客户的,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就是收人.有许多人一直搞错了卖产品的先后顺序,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的话就会有大量的客户送上门来,但事实上并不 ...

  • 慢性心力衰竭常用中药的临证实践体会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临床表现复杂,多见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咳血,疲倦.乏力,心慌.头晕,少尿及肾功能损害,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伴随着能量代谢底物利用的转 ...

  • 从三组对药管窥张仲景用药配伍的核心奥秘!

    艾国医 公众号 仲景经方历来被誉为"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的方,1700多年来备受医家推崇,临床上经过无数次反复使用,证实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是高效的方. 近代国学 ...

  • 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在网上学习马云鹏教授从实例引出核心素养,再对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基本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关系.<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体现这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