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探访千年古寨文门村
文门村,位于天涯镇北约5公里,群山环抱,花木掩映。在这里,程哲、苗曹汤、范云梯等崖州历史名人与之结下不解之缘,钦差读书石、惊天石、天涯古道、贡果林等见证了千年村史。据考证,文门村是三亚市乃至琼南一方黎峒最早接受朝廷招抚、沾沐中原教化的古老村寨之一,被誉为“天涯第一村”。
古木掩映生态村
文门是生态的,万绿丛中点点白,绿的是园林,白的是人家,渠水绕村,处处葱茏,四季妩媚。走在文门的村道上,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大树,随处可以听到鸟儿的欢叫声,甚是凉爽惬意。沿着村道一直往前走,在一片槟榔园中,几处搭在槟榔树上的小屋,悬在半空中,宛如空中楼阁。向导兰海平介绍,这是村民为了便于管理槟榔园,就在空中搭起了小屋子。放眼望去,在一片片槟榔林,几间不加装饰的小屋,恰似小鸟在树上构筑的巢穴,抹去了人工的痕迹,与自然浑然一体。
记者探访文门村时,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在村头的稻田里,金黄色是主色调。轰轰的收割声打破了田野间的宁静,站在土龙水库的大坝上,放眼望去,稻田里的金黄与远处青山的苍翠交织倒影在水面上,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站在高出远眺,整个文门,被苍翠的山峰环绕,在茂盛的树林间,远处白色的墙壁和黑色的屋顶,便是林间的点点装饰。在文门,古树众多,山下300亩,山上700亩。山下的300亩中,上百年的古树就有106株,包括海南名木如墨本、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等。山上山下,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绿荫如盖的林木与肖形状物的奇石,无不让人慨叹。
千年文门底蕴厚
文门村是古老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千年岁月,历史的沉淀让它变得更具韵味。一走进村庄,便能感觉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明清时期的建筑遗迹在树林里依稀可见,村道旁的几处名人的题词,也给这座古村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据文门村史记载:相传南朝隋初,冼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当时,委派白虎将军南下宣威怀远,曾在文门寨设坛,会聚众峒黎首,歃血盟誓:齐心归化中国。隋文帝论功行赏,特赐临振县为冼夫人汤沐邑(封地)。临振县后改为临振郡。在古代,本郡士民尊奉冼夫人为郡主。经过考证,临振郡即今三亚市政区。由此推悉,文门村乃是三亚市以至琼南一方黎峒最早接受朝廷招抚,沾沐中原教化的古老村寨之一。村史当在千年以上。早些年,文门村出土的明清古砖已有数十块,现如今,文物遗迹犹存,孕育着厚重浓烈的天涯文化。
据《崖州志》记载:“从马岭汛后入石门,两山对峙,凿石以通,深达二里。”这里描述的是官府征调民夫工匠、调遣地方官军劈石开山,开凿“石门”,连通“天涯驿道”的场景。从天涯海角入文门村,要经过一个叫做“石门子”的道口,这便是天涯古驿道。
在当地村民的印象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古道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从崖州到海南各地运盐、装货的马队还时常从此路过。据村民介绍,现在村中的水泥路面,很多都是在之前的老驿道上建起来的,再加上几年前,因修建高速公路,险峻陡峭的“石门子”原貌已不复存在。
这条“石门”,承载了山与海、黎与汉、古与今、蛮荒与文明、封闭与开发的吐纳与转化。现如今,古驿道上已看不见往来的车队和马队,但我们闭目冥想,仍可想象它曾经的喧闹。
文门村宝惊天石
沿着驿道往前走,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横亘在山坡上,这墩形似海边的“天涯”巨石,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就是“惊天石”。据记载,这块石头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有约2米宽的垂直裂口,两壁平直如被惊雷劈开。裂口两壁平直如刀切,从西面向东眺望大石,可以透见裂口衔着背面一幅青山,状如一屏画幕,镶挂在石头上。石头旁边还有一块“狮子石”,此石酷似一头狮子,日日夜夜依在“惊天石”旁,看护着文门美丽如画的田园和村寨。
惊天石,被称为文门石族之王。相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苗曹汤驻节文门村,辟“贡果园”之时,曾凭此石设坛祭石拜天,祈祷太平,恩泽地方百姓。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以康熙末年响雷霹雳“石破天惊”的传闻,为此石题刻“惊天石”。在村庄,一直有这样的传说:“惊天石”与“天涯石”是天然的一对,都是女娲补天的神石,娲皇将它们一个安顿在山上,一个安顿在海滨,分工镇山镇海,镇海的便是“天涯石”,而镇山的便是这块“惊天石”。
惊天石,作为文门村村宝,庇护着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人们。在石头背面,有一个很巨大的空洞,可以容纳几十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日本侵占海南的时候,曾侵入文门进行扫荡屠杀,为了躲避屠杀,全村男女70多人逃入石洞中藏匿,躲过劫难,并且在洞中产下了两个婴儿。村民们因惊得喜,化凶为吉。因此就有村宝之说。
在惊天石的底部,还有几处烧过的香灰,罗世明说,这块巨石如神灵般保佑着文门村,村里人每逢过年过节都会过来祭拜。
古树参天贡果林
在文门村的村落深处,有一处利用古树群落创建起来的现代生态园,骑车穿行在村中小道,拐过几道弯,便能看到远处树林茂密,几颗参天的古树依然矗立。兰海平告诉我们,这里便是文门生态园,也是曾经贡果林的所在地。
罗世明是一位63岁的黎族老人,家就在生态园附近。据他介绍,关于贡果林的来由,一直有这样的说法:相传在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朝廷钦差大臣苗曹汤驻节文门村,看见村边野果林熟果累累,硕大美味,于是派人采摘下来,想把这些果实当作岭南贡果的标本进贡给皇帝。为了保护这片果林,钦差就下令在此处开建果园,禁封“贡果林”。后来在清雍正年间,这片果林被雷火破坏,崖州知府程哲又率领村民补植被雷火击毁的贡果林,并且承皇帝谕旨,告诉村民“世代保护果木,遂成良好村风”。
在兰海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入了生态园,只见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新植的椰子树、槟榔树点缀其中。在这片贡果林中,还完好地保留着一片百年连抱木树果王,还有海南名木墨本、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树等古树。据兰海平介绍,在园中最了不起的便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芒果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三株高20米左右的芒果树王,它们成一条横线排列,相互间隔五六米,树干三人以上才能合抱;树枝上枝桠横生,爆出嫩绿的新芽,树身上爬满了苍苔绿藓,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世间的变迁。
几百年来,村民们世代约定成俗,自觉不在此处砍树、打柴、刈草、刨土或葬坟。即使是在大跃进年代烧炭炼铁、毁林垦荒、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越规矩。在村民眼中,这些百年古树群就是文门村的“圣林”,因此,这片贡果林也有幸得以保存下来。
读书石畔传书香
土龙湖畔,古驿道旁,一块巨大的石头横卧在路边,茂盛的小叶榕树从石缝中坚强的挺立。参天的古树,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将整块石头都罩起来了。在这块横卧的巨石头上,赫然刻着五个大字“钦差读书石”。
据村史记载,传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到崖州,在马岭海滨巨石上摩刻“海判南天”几个大字,后在天涯古道旁忽见此巨石奇特,有石床二张,便在石上休憩。钦差大人看见山峦环抱,田野秀美,一片明媚,不禁生出读书人的那份雅趣,一边读书,一边养神,悠悠然自得其乐。后召来文门黎家儿童,倚石教书,传授知识。钦差大臣的这种雅兴与风范,在古时蛮荒的崖州,着实让这奇石披上几道光环。
这里也曾经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兰海平的记忆中,大榕树下的读书石,伴着他成长。每次牧牛,这里便成了孩子们一起玩耍嬉戏的地方。
坐在石床上,放眼望去,文门村三面环山,阡陌纵横,一大片椰子树裹着的稻田里,农民正忙着收割,不远处,几头老黄牛悠闲的啃着青草,头上几只小鸟在尽情地歌唱,一片生机盎然,清风拂过,送来一阵阵野花的芳香……如此旖旎风光,如此静谧田野,怎不撩动读书人的那份闲情逸致呢!于是,他们索性或坐或仰躺在石床上,在榕树下捧读诗文,静心养神,陶冶情操。
抚摸着钦差读书石,记者不免沉思于浩淼的历史中。这古老而又美丽的村庄,每一块石头有着自己的故事,阵石、官帽石、歃血石等,数不尽数。古老的山寨掩映在浓郁的绿色林层之中,槟榔飘香木棉映红,芭蕉挺翠椰树葱茏,让人深深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