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7.18【2016-12-20】
#每日学论语#7.18【2016-12-20】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讲雅言,读《诗》《书》和赞礼时,都用雅言。
【微言微感】
雅言,相当于官方普通话。
孔子生于鲁,长于鲁,最习惯的应该是山东话。但是,他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他带着弟子奔走在诸侯国,自然需要一个通用语言——雅言。
我小学在村小,中学在乡中,读师范在舞钢,自然最习惯的就是河南话。
普通话是学过的,但是平时不用,难免鱼目混杂,风搅雪时候多。后来做了老师,讲课努力使用普通话,交流基本还是方言。
教学环境也在变化,枣林乡中不用,枣林乡小上课用下课不用,舞钢市二小、一小基本使用,舞钢市一中又是上课用 ,讲话用,平时交流不使用。德育主任说,他原来是使用的,老校长自己不会普通话,就不让干部给学生讲话用普通话,说软绵绵的,批评人一点也不过瘾(或许是玩笑)。
再后来到了北京,不由自主习惯使用普通话,以至于很多人听不出来我是哪里人。46岁,我在北京重新考教师资格,考普通话,得了91.5分,自我感觉良好。
语言学习,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个环境。在语言敏感期,有交流使用环境,自然而然就会了。我的普通话,得益于参加优质课赛课。我的恩师非常严苛,普通话、三笔字 、包括服装打扮,举手投足,都是不能含糊的。普通话问题,是我能否参加全国比赛的底线,恩师要求我自己录音,自己正音。她说:“经常读错的就那几个音,找出来,一个一个过关。课能否出彩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基本功不能含糊,普通话是最最基础的。”
初中刚毕业时候,广民,广军和我三个初中同学在省城相聚。那一天,广民一会儿河南话,一会儿普通话。我始终坚持河南话,广军已经不习惯讲河南话。我对广军这么快就忘记了家乡话很不以为然,老同学从此有了隔阂。
现在想来,或许是我太狭隘。因为农村人到城里混,如果回到家乡讲普通话,会被乡亲看成是装。是要显得见过大世面吗?是看不起昔日的“泥腿子”吗?
入乡随俗,我亦不能免俗。
后来,走出乡村,到了城里,周围人都讲普通话,我也就习惯了讲普通话。特别是到了北京后,回到家和妻子女儿说话,也自自然然是普通话。女儿是不会说河南话的,我们的交流也自然转换频道。
但是,如果老乡见面,特别是上年纪的人,一句河南腔,马上成老乡,认祖归宗,倍感亲切。如果老乡们聚会讲普通话,则有一些格格不入。
有一次,美国优秀教师克拉克来北京讲学,中间的提问环节,有中国老师刻意使用纯英文,还需要翻译把她的英文翻译成汉语给我们听。我几乎要骂她假洋鬼子——显摆什么呢?又不是你与洋人单独交流,在中国的大地上不说母语,这不是崇洋媚外吗?
语言很重视环境。孔子在读书讲课或者礼宾司仪时候,坚持使用雅言,这是礼。但是,回到家和老妻叙谈,如果还坚持用雅言,就有些不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