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8.10【2017-10-27】

#每日学论语#18.10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微言微感】

贾谊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知道周公,最初是因为“周公解梦”这四个字,后来是听说什么“周公之礼”“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云云。

这一次,老爹教育儿子,从政经验丰富,智慧超群的周公,对马上要到封地去做鲁公的儿子谆谆教诲,为政一方,重在用好人,平衡好关系,如何和亲属相处,如何和大臣相处,如何和封底那些殷商遗民相处,如何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于这段话的翻译,颇有争议,集中焦点是“施”字的解读。

《新华字典》解读——“施”,一方面是一个姓,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后来的施琅、施耐庵都是这个姓。另一方面,“施”有恩惠的意思,施恩,施与,都是这个意思。还有本子说,本来应该是“弛”,意思是慢待。

这样,解释出来意思全然不同,有的说是要重视宗亲,不要慢待了他们,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是要有一个核心团队的;有的说是不要过多施恩给至亲,要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我以为,周公应该是说要重视宗亲,厚待宗室。因为周朝施行分封制的政策,足以说明了这些。周公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而后在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和功臣的过程中,也是极力倡导和践行者。

如果周公是劝儿子不要施恩给宗亲,这显然和后来的封建传统是不一致的。刘邦非刘姓不封王,或许也是受此影响的。鲁国后来“三桓”逞强,独揽大权,或许是这个政策的后遗症。

在大争之世,军队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武器密码箱还是要总统先生亲自掌握。到时候,夫子兄弟都不可信,何况叔伯兄弟?

但周公能力超强,他可以这样做,他有足够掌控能力,宗室和王室,是轻易不敢心怀不轨的,真有造反的,就出动王师灭了他。特别是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他更加重视对王室的管理和教育,当然也少不了恩养之,厚待之,不使其生异心。

宗室重要,大臣也很重要,成也萧何败萧何,搞不好这些手握大权的重臣就会因怨气而怨言,因怨言而铤而走险。要重用他们,信任他们,管住他们的权,拢住他们的心。

这就好比一个单位,80%的利润来自20%的精英,80%的问题来自20%的骨干。领导内部团结一心,班子内部不离心离德,当兵的怎么有机会兴风作浪?骨干班底不出现动摇,树干不动,树梢随便摇晃。

周公说的第三问题是对待一起创业的老人,当年叱咤风云,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时过境迁,慢慢力不从心,只要无大故,不是太不像话,没有到扯旗造反地步,能包容就包容,能迁就就迁就,大不了用几个钱养起来,给个虚名,给事实惠,给个逍遥,不让他碍事就行了。

当然,也有人说,这些所谓的“故旧”指的是殷商遗民,他们曾经风光过,有过权位,现在位置没有了,主子变成了遗民,只要不惹事,就花钱买太平,别逼他们造反复国。

最后一个叮嘱,周公劝儿子待人要厚道,要宽容,不要求全责备。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要允许下属不完美,允许下属犯错误,只要忠信在,一切都可以原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不要待下属太苛刻。

鲁公毕竟不是周公,特别是鲁公的后代,到了鲁昭公时代,因为和季氏发生斗鸡事件,一冲动打了起来,打了败仗,居然被驱逐出鲁国,最后客死他乡。

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谆谆教诲,一个圣人对一方诸侯的循循善诱,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