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4.2仁和不仁的“试金石”
点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里的“约”,意思是身处困境,举步维艰。到什么程度呢?《隋唐演义》上的秦琼卖马,《水浒传》上的杨志卖刀。这个时候,检查人性的时候就到了。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没有仁德,或者仁德不够、仁德不厚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这种困窘的局面。
“穷山恶水出刁民”。意思是在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地方,那里的人愚昧落后野蛮,法律意识淡薄,深山多土匪。
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需求层次论影响非常大。他把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说:“人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会让人欣喜若狂。”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三个月,每天如痴如醉,处在这种高峰体验中,连肉的味道都觉查不出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一门心思追随孔子钻研学问,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住的是简陋蜗居。大家都为颜回担心,颜回却根本不在乎这些。为什么呢?因为他一心沉浸在学习中。
原宪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为鲁司寇时,他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家宰是可以有工资的,孔子给他九百斛(hú)的俸禄,但是原宪推辞不要,说自己用不了那么多,让老师收回去。
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在卫国,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过着清苦平淡的生活。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在附近办事,听说老同学隐居在这里,就坐着豪车,带着随从,前呼后拥来看他。那时候子贡是鲁国的大夫,有权有势,但是原宪不卑不亢。他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以至于让子贡误以为他生病了。原宪说:“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穷而已。”
孔子、颜回、原宪……他们能做到坦然面对生活贫寒,自娱自乐安贫乐道,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有更大的乐趣,更高的追求。用孔子的话说,这就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梦想、有追求、有更高志趣的人,会对生活的清贫毫不在乎。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逃离繁华和奢靡,自食其力地生活,简简单单地生活,自自然然地生活,他以为这样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故意刁难他。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就挥笔写下《陋室铭》,洋洋洒洒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爱默生说:“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我想,这个有信念的人,有目标的人,有追求的人,就应该是仁者。
把权力交给小人,让小人为所欲为,这个世界离毁灭就不远了。
想到了一些没有仁爱之心的贪官污吏,对中央的廉政勤政要求说一套,做一套,台上慷慨激昂,台下阳奉阴违,做人没有底线,做官没有官德,德不配位必有祸殃,东窗事发是早晚的事。
同样,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做到立德树人修己为先。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纯真的孩子们,万万不能把他们的理想信念带偏了。我们要让孩子们信任这个世界的美好,相信好人有好报。我们不要他们小孩子说大话、讲空话、做巧言令色,左右逢源的人。
这个世界不够美好,但是也不是糟糕透顶。我们善良,世界就处处美好;我们阳光,世界就充满温暖。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我们在心田埋下仁的种子,静待花开;同时,睁开智慧的双眼,甄别不仁,远离假仁,养护身边仁道,做好能做好的和该做好的,这就是我们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