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疆南疆盆地变湿,沙漠又要变绿洲?气象专家:不见得是好事
2021年的极端性气候现象还真是不少,举几个国内外的例子先说明一下:赣江1号洪水的形成时间比去年提前约1个月;塔里木河上游来说史上最快与西北“变湿”有关;华北“七下八上”的雨带规律被打破后河南出现极端特大暴雨;“热穹顶”导致北美洲美加两国西部出现“千年一遇的高温”;德国西部暴发特大洪灾;巴西和智利热带地区出现罕见的降雪等。
我国南疆盆地“变湿”
实际上今年以来,地处我国大西北内陆的新疆南疆盆地,具体来说就应该是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少地方在“变湿”,而我们都知道这个总面积超过3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原本是我国的“干极”之一,年均降雨量最高的年份也不超过100毫米,最低的时候仅个位数,连有的动物都进化出了“夏眠”的现象。
实际上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湿”,大致上体现在两个大方面:一是大气降水在增多,包括冬季的降雪和夏季的降雨;二是高山冰雪季节性融水增加。
在降雪方面,今年3月中旬新疆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海燕在2020~2021年冬季新疆气候影响评价新闻发布会上提到,2020~2021年冬季新疆气温波动比较明显,呈现出前冬冷后冬暖的特点,并且天山北坡及南疆西部降水偏多。在降雨方面,今年入夏以来南疆盆地的和田、喀什、巴州的区域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罕见的“沙漠暴雨”,有的地方一天降雨量甚至超过往年两年的降雨量。
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上今年7月中旬大陆高压持续稳定在我国西北一带,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偏高,而春末到初秋本就是天山、昆仑山等冰川的融化季节,塔里木河会出现明显的涨水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河水泛滥,而持续的高温加速了冰雪的融化,遇到暴雨天气就很可能会出现大洪水,位于轮台县的西北油田玉奇片区沙漠洪灾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国新疆南疆盆地沙漠地区降水增多,还一度引起了“雨带北移”、“回归西周盛唐”、“沙漠变绿洲”以及“大西北变湿润”等讨论,不过到底会不会出现这些“新”情况,还需要看降雨增多是不是“持续性的”。
干旱的沙漠降水增多不见得是好事?
不过原本极度干旱的沙漠“变湿”,也引起了一些生态专家的担忧,因为西北地区的沙漠是“天然”形成的,主要是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了西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深入,以及深居内陆东南季风难以抵达,再加上盆地地形焚风效应的影响,故而形成“干极”。
而干旱半干旱地区“变湿”导致出现暴雨,往往造成的破坏比较大,这是由于地表几乎没有植被,所以雨水很容易裹挟泥沙形成洪灾,并且这也可能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一种表现。
我们都知道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理位置不一样出现的结果往往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有的地方会出现极端干旱,而有的地方会出现极端暴雨,但无论是哪一种这种“极端”的现象变得更“极端”的概率也大为增强。
正如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在一次发布会上讲到,虽然并非所有的气象灾害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他还表示大气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随着地表蒸发的加剧,大气也会多吸收7%的水蒸气,这就会导致降雨的天数或者下暴雨的次数增加,造成干旱的地方变得更加干旱、湿润的地方降雨更多,或者出现旱涝反转的情况,也就是常年干旱的地方降雨增多,而气候湿润人居环境较好的地方降雨可能会减少。
所以干旱的沙漠降水增多不见的是好事,这一点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能得出答案:整体由多个局部组成,没有脱离整体的局部存在或者说抛开整体谈局部也不切实际。而从全球的角度来讲,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置身其外”,都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只不过还不知道是“旱灾”还是“洪涝”。
总结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事件确实非常“频繁”,导致全球不少国家陷入“水深火热”或“冰火两重天”之中,不得不说这是气候异常给人类敲响的“警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所以说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沙漠降雨增多“变湿”,或与气候异常有关,而干旱地区降雨量的增加或也说明常年比较湿润的区域降雨量正在减少,而这些原本气候湿润、环境适宜的地方也是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方,如果降雨量减少成为“常态化”,就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久旱的天然沙漠降雨量增加看似有“沙漠变绿洲”的趋势,但是“江南水乡”的旱灾概率或也由此增加。
如今,人类的生产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仍然处于上升的趋势,毁林开荒、山火等造成的亚马逊雨林等森林植被的破坏有增无减,由于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也逐渐增强,异常的气候模式也增多。
面对全球气候问题,全世界应该共同努力,在节能减碳、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方面加强合作,遏制全球变暖。只有地球环境变好了,也就是“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地球气候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越强,极端天气事件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