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用“圆形批评理论”体味中国文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1-04 04:32【求索】作者:董中锋(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散文学会会长)1963年,24岁的华中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王先霈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进修班学习。在课堂上,他对诗人、学者何其芳讲授的一个观点发生疑义,课后写了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向何先生请教。何先生约王先霈到寓所讨论,谈了一个多小时,送他穿过院子走到宅门前,分手时说:“今天,我没有能够说服你,你也没有说服我。”前辈学者坦荡的胸怀、平等的意识和对自己信奉的理念的坚守,使年轻的王先霈很受震动。当时给进修班讲课的,不仅有何其芳先生,还有研究古代文学的范宁先生、研究美学的蔡仪先生、研究外国当代文艺理论的袁可嘉先生,有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梁斌,有文艺界领导林默涵、邵荃麟、张光年、陈荒煤、冯牧、侯金镜、袁水拍等,还有音乐界、美术界的名家。王先霈从这些老师那里接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术品格的熏陶。在此后几十年里,他根植本土,勤奋耕耘,也跻身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列。

学人小传:王先霈,1939年出生于江西九江。文艺理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出版社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撰有《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等专著,《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解码方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兴论新释》等论文,主编《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文学美》等。求 学王先霈毕业的中学是江西省九江市第二中学,1950年进校时还叫同文中学。同文中学图书馆藏书很多,王先霈从一位马姓管理员手里借阅过好多本“万有文库”,可那位管理员每次都不很情愿外借,据说那套文库是张治中将军赠送的。到了高三,王先霈开始了大学梦。那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同学们热血沸腾,都想学工科,为祖国建设效力。王先霈很想报考地质专业或建筑专业,可高三上学期体检,医生说他“右上一肋间有条状阴影”,不能报考工科。随后,班主任找他谈话说,上级部门规定,“每个班要有一定比例同学报考师范专业,我觉得你适合读师范,希望你服从组织的意见”。这样,王先霈就把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填为了第一志愿。华中师范学院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与同文中学有点同源性,都是基督教教会学校。同文中学有很多毕业生被举荐到华中大学深造,老师中也有不少华中大学的毕业生。就在王先霈准备到华中师范学院报到时,语文老师特地为他写了一封信,让他持信面谒这位语文老师的老师——钱基博先生。1956年9月初,王先霈拖着一个铁皮箱子到达桂子山。华中师范学院非常重视本科教学,上基础课的全都是有经验、有学识的老教师。就在大学一年级,王先霈便爱上了中文专业。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被派到江夏纸坊的一个采石场打石头,后又被分到武钢跟工人一起干活。1958年,还是学生的他被安排参与教材编写,先后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编写。参与编写《古代文学史》,他负责撰写“庄子”一节,虽基调是批判,但批判也得先读原著。这一读,他便喜欢上了《庄子》。

《王先霈文集》(八卷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对王先霈而言,真正走出校园、与生动活泼的文学实际接触,始于1958年参加搜集民歌的活动。到了大学四年级,他被派到武汉钢铁公司写厂史,住在工棚里,与青年工人同吃同住。第一次见到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他非常兴奋,经过两个多月的采访,写出了报告文学《江心水泵站的日日夜夜》,被收在《武钢建设史话》一书里。后来,他又到东西湖农场写场史,这也让他有所收获。在大学里,老师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这给王先霈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多种影响。1960年,大学毕业的他留校任教。1963年,正准备给学生讲“文学概论”时,他被领导通知参加考试,随即到中国人民大学读文学进修班。到进修班不久,他被临时借调到《文艺报》写作组写批判文章,以致他后来一再反思那两年的思想过程。这个进修班的学习方式与众不同,班上四十五六个同学,来自二十来个省市,三分之一是文联、作协、文化局、宣传部的业务干部,三分之二是大学青年教师。学习方式是设立多个专题,每个专题由老师先作启发报告,指定阅读文献,学习读书后分组讨论,老师再作几次报告,回答问题并进一步阐发。这使他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了解当代文学的现状和过程,思路非常开阔。讲课的老师来自文艺界的各个方面,多样化的视角,给了他诸多鲜活的思想和难得的治学方法。在进修班学习期间,他有机会跟张光年先生学习写作。张光年先生很注意作文技巧,每篇文章构思,都强调论述“角度”,觉得选取“角度”是否恰当,对文章成败关系很大。后来,冯牧先生也参与指导。冯牧先生讨厌冬烘八股腔调,总是要求“娓娓而谈”。有一次,要写一篇《红灯记》的评论,王先霈看了几遍剧本就打算动笔。可冯牧先生说,不看演出怎么能评论剧本?不只看一场,要看很多场!于是安排他观看几个不同剧团的演出,要求他有了真切的感受,再作理性分析。王先霈说:“他们对文学作品敏锐的感受力,常使我惊奇。他们无言的示范,指引我注重理论批评联系创作实际。”治 学有人说,王先霈是40岁才开始做学问的。对此,他自己说:“这个话也对也不对。原来不做吗?也做,但做的是错误的,也写了一些文章,一些‘批判’文章。到40岁以后才重新开始做学问。”

2006年,王先霈在讲座后与同学交流。资料图片1972年,王先霈离开大学,到江西大山里的一所公社中学教书。做乡村中学老师的经历,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1976年,他又回到华中师范学院任教。1977年以后,他想到要做学问了,并且开始比较明确地追求独立思考。那时,他所在的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可以说是穷乡僻壤,没有什么学术条件,但领导都非常支持他。王先霈开始了他的马列文论研究。为了研究马列文论,王先霈和他的两位同事一起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学术旅行。在出发之前,他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当时能找到研究马列文论的文章编了一个索引,然后拟出马列文论教学和研究中的问题、疑难困惑问题,以便向各地老师请教。从1977年11月8日至1978年1月4日,他们历时两个多月,走了大半个中国,辗转十多个城市,走访数十个单位。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冯至先生带着全所30多位研究人员接待他们,中央编译局的陆梅林先生也接待他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孙绳武先生、蒋路先生、程代熙先生都应约和他们谈学问。1978年,华中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举办马列文论研讨会,并成立全国性的研究会。这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此后,王先霈发现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几乎被忽略了,需要发掘。于是,他又和同事一道,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图书馆的规矩是,书上午借出后可以下午下班的时候还,中午可以不还,但需有人看守。为此,他和另一老师轮流守书,轮流到街上的小餐馆吃饭。因为没多少钱,也就充饥而已。但每当找到一篇不曾见过的小说序跋,读到里面的精彩观点,他就兴奋不已。他说:“一本本捧读那些好几十年没有人借过的古书,偶尔在其中看到前代学人夹在里面的条子,多少有些思接百载、千载的况味。”如此这般,他和周伟民合作,写出了《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这是一本有特色的著作,是最早的一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以此为出发点,王先霈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如《小说大辞典》《古代小说序跋漫话》《小说技巧探赏》《徘徊在诗与历史之间——论小说的文体特性》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说理论批评。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后,为了填补知识结构上的空缺、深化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王先霈开始接触西方文学理论和文艺心理学,成为国内较早从事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说:“研究文艺心理学,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会触及对做人、对人生的看法。中国古代心理学材料,像庄子一派、魏晋玄学、佛学,陶渊明、苏东坡的材料,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阅读这些内容,对人们是有益处的。”为了探索中国人跟西方人心理的差异,他十分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文学心理学概论》,后来进一步深化,修订为《文学心理学读本》,以期证明中国古代也有文艺心理学。有感于中国艺术心理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写作出版了《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一书。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读后非常欣喜,专门撰文,认为“王先霈有一种难得的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他深入中国古代艺术心理的堂奥,经过刻苦地钻研,以他独特的眼光和谨严的学风,对中国古代艺术心理思想作了一次清晰细致的梳理、力透纸背的分析和切中肯綮的概括”,“给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先霈重新关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批评,并寻找独特的批评方式和体味方式,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解码方式》《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80年代中国通俗文学》《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等系列著作,同时还建构了影响广泛的圆形批评理论。此后,王先霈将教材建设纳入学术研究之中,他立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专注于民族性和本土性,同时注重文艺学学科的时代性和广泛性,通过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完善了他的文艺学体系建设。无论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研究,还是文艺心理学探索,无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还是文艺学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本土化一直是王先霈思考和追寻的问题。他认为,本土化有表述方式的本土化,观念、立场的本土化,但决定性的、起关键作用的是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的本土化。“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目的首先是回应中国本土文艺实际中的问题;能够推动本土实践中重大问题的解决的理论,自然就具有本土性”。王先霈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但没有深思熟虑,他一般不会发表意见。最近出版他的文集,所有篇目都经他精心挑选而定。出版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希望他多选一些篇什,且对字数和卷本不加限制,但他仍从严要求,自认为意义不大的均予以舍弃。最终,《王先霈文集》成八卷本问世。教 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没有独立开设过文学批评课程,有关内容只是在文学理论中简单带过,更没有专门的教材。20世纪80年代初,王先霈在国内率先单独开设文学批评课程,并于198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教材《文学评论教程》。该书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民族性、文学批评家的素养、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批评的写作、文学批评文章的样式和特点等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文学批评学体系。在教学中,王先霈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注重教学成果的转化,在做好理论阐述、传播的同时,又为创造性的理论建设提供参照。他说:“我在教材编撰和教学研究上投入了颇多的精力。在教材中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介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已有成果,对这些成果作梳理和综合,给予恰当的评价。”他主编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文学文本解读》,后经发展完善,编订为“文艺学系列教材”,即《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导引》《文学欣赏导引》《文学发展论》。此外,他还领衔承担了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将理论教学和当代文学作品评论有机结合起来,是王先霈教学的一大特点。由于他对湖北的作家作品非常熟悉,了解本土文学状况,所以他在教学中有诸多互动。他曾将当时本省青年作家黄大荣的短篇小说《在小叶女贞墙那边》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让每个同学评论分析。至于讲课过程中引述的最新作品,那就更多了。此外,他还开办文学评论研究生班,成立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分别举办刘醒龙、邓一光、李传锋、熊召政、刘继明等作家的作品研讨会,使作家和师生双方受益。王先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态度温和、为人大度,即使是对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也能包容和善待。在课堂上,他并不借助语气和动作追求生动效果,反而显得比较严肃,他能用平和的语调、严谨的态度,讲出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而这使他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欢迎。他讲课的时候,常常只拿一张很小的卡片,或一支粉笔,但能信手拈来,将知识、理论、观点、方法讲得清清楚楚,没有半点枝蔓。也许是他讲课的神情所致,研究生见了他,往往感到紧张。甚或吃饭时,只要他在场,那些后生们一个个都不敢“放肆”。其实,无论后生们如何“放肆”,他都会宽容,更不会责怪。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打消别人的顾虑,他还带头讲个笑话,以活跃气氛。尽管如此,只要他在,那些弟子们仍然比较拘谨。每每遇到这种场合,就有“好事者”把他“请”去休息,然后,其他的人便可以“为所欲为”了。虽然他不言自威,不权自重,但还是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喜欢和他交往。立 学文学批评的本土化,也是王先霈所追求的。针对那些偏执的“直线批评”,王先霈力图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和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观念。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了“圆形批评”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思维都是螺旋发展的,螺旋上每一小段都近似直线,而其整体则呈圆形,这种圆形,一是在过程中实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正、反、合,趋向圆形的境界;二是经由不同的个体、不同群体的对立、争论和交融而实现。这就克服了把文学性质的某个侧面孤立起来、凝固起来而无视其他方面存在的弊端,通过批评主体的自谐和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互谐,达到“圆形”的境界。他说:“这里所说的‘圆形’,是一种批评观念,是对文学批评的感悟性与思辨性的一种体认,对文学批评的对象的审美性质的体认;它又是一种批评原则和一种阐释方式,贯穿在批评活动之中,贯穿在文学批评主体对批评对象的把握过程之中,贯穿在主体思维活动的形态之中。”在文学批评中,“圆形”体现在对客体的把握程度和主体思维活动的运转形态两个方面。王先霈所建构的圆形批评理论,在他的《圆形批评论》《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建设“圆形”的文学批评》等著作中有详细论述,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王先霈认为,在文学批评领域,教学和研究、理论和现实、学人和社会,应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也许就是王先霈孜孜以求的本土化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他曾说:“文学理论批评的本土性,最主要的是来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本土性。”有鉴于此,他特别注重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批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就对王先霈心存感激,因为他的获奖小说《张居正》曾多次得到过王先霈的建议与提醒。当作家邓一光的千字散文《生日快乐,爸爸》发表后,王先霈就给未曾谋面的邓一光写了一封信,说:“作为老红军的后代,您的特殊视角足够创作一部中长篇。”三年后,思想火花被点燃的邓一光相继创作出了《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等小说名篇。当作家刘醒龙在创作上迷茫和徘徊的时候,王先霈特意召集了一次讨论会,指出“你最大优势在于你是农民的孩子”。刘醒龙受到启发,写出了《凤凰琴》等名作。作家洪洋发表《徐迟的第二次青春》时,听取了王先霈的建议,当年便引起很大反响,多个媒体连载、转载、报道,成为作家晚年的代表性作品。写文学评论,既是王先霈的职责所在,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但他最大的兴趣是发现新作者、发现新作品。他给湖北老中青几代作家写过不少评论文章,其中就不乏刚刚踏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作者。作家晓苏的早期作品有的是他推荐给文学期刊的,晓苏的第一个作品研讨会也是他给组织的。在他的帮助下,晓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作品越来越成熟,影响也越来越广泛。王先霈认为,“在一个作家成长道路上,能够有一点新的发现,你的意见写出去之后他看到了,或者跟他谈了以后,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接受不接受你的意见,都会对他的创作发生切实的影响,哪怕是从反面激发他。不去说那些人所共知的差不多的话,也不仅仅限于锦上添花,在作者最需要外界关心的时候投以关切,这是文学评论家的社会职责”。王先霈说,文学理论的本土化,“要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从现代中国人的‘情绪化存在’中,提炼出自己的话语,并且融入本民族的术语体系、语言体系,与本民族精神形式的传统相衔接”。圆形批评理论正是基于问题意识和问题情境的“中国化”,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王先霈的文学批评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似乎从另一方面确证了他的圆形批评理论,确证了圆形批评理论的本土化特色。《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4日 11版)

(0)

相关推荐

  •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四)

    第七章 网络文学理论批评 批评者的身份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学院派.二是媒体批评者,记者.编辑.作家等.三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 2012年6月,中国作协于北京举行网络文学 ...

  • 民间文艺理论要回应当下的现实需求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04-24 10:33 作者:周茜茜 近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4年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 ...

  • 潘鲁生委员:关于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 关于增设 "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建议 潘鲁生 一.建设"民间文艺学"的新文科背景 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

  • 人文社70年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图书回顾

    2021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而古典文学编辑部在建社之初即已组建.七十年来,古典部编辑出版了许多经典图书,成为人文社"古今中外"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庆之际,人民文学 ...

  • 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文本解读

    前言 0 导言:文本与文本的解读 1 诗歌文本解读 1.1 概述:诗歌的外形式与内形式 1.2 起兴 1.3 意象 1.4 意象叠加 1.5 象征 1.6 语境 1.7 隐喻 1.8 反讽 1.9 多 ...

  • 学术性是文学批评的生命线

    作者:段崇轩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8日 13版) [如何让文学评论更有力量] 关于文学批评的特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先霈教授说:"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 ...

  • 【文学纵横】“少年心事”的再度诠释 ——评王慧骐的散文诗及理论批评

    秦兆基简介:男,江苏镇江人,出生于1932年2月.教师.作家.20世纪60年起,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主攻文学评论,主要关注散文诗.报告文学和苏州地方文化.已出版散文集<错失沧海> ...

  • 看王先霈如何读《左传》|读

    "数量庞大的新书每天扑面而来,各种形式的宣传推销信息随之倾盆泼下,找排行榜最前列的来一读,却不止一次有被忽悠的感觉.于是,就觉得不如回头看古书,到底还是它们不让我失望,经得住反复的品玩.&q ...

  • 「文学评论」王先霈|晓苏《花被窝》的文体形式

    公告:"四爱杯"防震减灾有奖征文截稿日期延迟至2020年9月30日,欢迎继续投稿! 作者简介 王先霈,著名文艺理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 ...

  • 本雅明:《批评理论》

    哲学的统一体(unity)--它的体系--作为回答,属于一个比所能提出的有限提问(question)的无限数量更高的秩序.[1]它属于一个比所有这些提问能够要求的精华更高的种类和更高的秩序,因为回答的 ...

  • 王进玉:接受批评是艺术家的必修课

    关于文艺批评,当下实在欠缺,尤其欠缺锐利的.深刻的专业批评.很多批评家总喜欢轻描淡写式的批评,说话.行文,有意减轻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有意将问题避而不谈,只赞扬,零批评.当然,很多时候,被"赞 ...

  • “第一女老生”王珮瑜,网友批评:假借传扬京剧之名,四处圈钱

    生末净旦丑,这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五个角色,它们五个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声音和扮演的角色. 但是我们的主角王珮瑜永远就在扮演着推广这五个角色,也就是推广京剧的角色,在她的努力下,京剧有了新的生命力. 王珮 ...

  • 王榕:国士无双可能三角理论——国士无双发布会演讲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363天的第363篇原创文章 今天把发布会上十位国士无 ...

  • 王慧新作:圆形山水 尺寸:50x50厘...

    王慧新作:圆形山水 尺寸:50x50厘米

  • 在中国发现批评史——清代诗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传统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批评史乃至整个文学史研究始终是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对明清以来关注不够.然而传统总是距离最近的部分对我们影响最大,由于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和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