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
若深小盏孟臣壶,
更有哥盘仔细铺。
破得功夫来渝茗,
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首诗撷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
若深珍藏一般只有四个年代.而且是青花瓷器上才有这种款识
一,康熙时代
二,光绪时代
三,民国时代(不多)
四,现代
注:康熙时代首有此款,光绪则一般是仿康熙瓷上落此款.此二者皆为景德镇窑.至于民国和现代仿的就忽略不说了.
康熙款识(疑)
词海拾贝,静水若深
——略说工夫名器“若深杯”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首诗撷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
追本溯源,“若深”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1851年,一位具名为“杯隐”的雅客写了一本古陶瓷专著《杯史》,书中明确记载:“本朝器……抹红碗、若深杯、雕龙杯”。同时期,就有三个若深款记:若深珍藏、庆溪若深珍藏和西朱若深珍藏。
光绪
光绪
民国年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若深珍藏为康熙制品,又有略园、荔庄、明远堂、百一斋等,皆乾隆间制品。听雨堂、惜阴堂乃道光制品,其主制者未详……若深以小品茶杯为多,或谓制者乃一嗜茶雅士也。有不书若深而书一玉字者,亦是同一人所制”。而稍后的赵汝珍,在其《古瓷指南》一书中,则把“若深”归入了“帝王名款识”。由此推断,“若深”是吉言、赞颂类词的“若深”。而时人亦有言其为“李若深”,系康熙朝瓷器商或商号的,不知这一论断的出处从何而来,有待进一步考证。
疑
疑
2000年,熊寥、熊微所著之《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收录了12帧康熙正款至晚清仿款的若深杯实物图,无一例外,均作“若深”。查阅近年出版的各种古陶瓷款识专著,所见到的实物瓷器底款也都是“若深”,并无“若琛”字样。
“若深”辨疑
1899年刊行的《粤游小识》(清张心泰著)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若琛”一词疑肇始于此。其后,甚至著名如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工夫茶》也说“茶杯以若琛制者为佳……杯背书若琛珍藏四字”。直至当代,工具书《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也沿用了“若琛杯”这一名词。
大都与茶具有关
2005年,陈香白先生的新版著述《潮州工夫茶》特意加入了“深琛之辨”一节,并说明原因有三:其一是古代陶瓷产品书款者,多属工匠(尤其是民窑),并非专业书家,偶或将三点水写“手牵手”的,抑或由于笔迹漫漶,烧成后看来倒更像“琛”字。其二是仿制品错了,后仿者照搬,导致以讹传讹。其三是由于“若深”名气大,所以也不排除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来鱼目混珠的可能性。
综合上述资料,根据“若深器”实物及相关论据证明,张心泰的“若琛”一说没有实证,或是想当然及道听途说而来,以致遗误百年。加上后来有些文章和茶书作者未作认真考证,盲目引用、抄袭,就难免有“深”、“琛”不辨之惑了。
光绪寄托款
“若深”形制
器为茶之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器”不仅仅代表壶,还包含形制得体的茶杯乃至其它茶器。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茶汤的质量,甚至还影响到某些茶艺动作和品尝的便利。
盖碗茶盖
盖碗茶盖
盖碗茶盖
茶人伍羽、华云等先生对工夫茶杯的甑选有过总结: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汕茶客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
青花“若深杯”题材涉略广泛,有渔樵耕读、竹林七贤、四宝八骏、金玉满堂、福禄寿、松下问童子、携琴访友、柳马和鸳鸯莲池图等,不胜枚举。方寸之中,蕴涵大千,深受民间喜爱和藏家追捧。若深杯和孟臣壶一样,已成为一种代表优良商品的标识,至今仍有以“若深珍藏”为款识制作的各类瓷器。
清晚期款识
若深杯盛行于工夫茶蓬勃兴起并发展成熟的清三代,康熙朝青花瓷是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而“若深珍藏”款茶器更是当时民窑青花瓷的楚翘。混水青花,色阶丰富,或工笔、或写意,为“独啜得神,对饮得韵,三人得趣”之工夫茶饮增添了无尽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把品茗杯叫做若琛瓯这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是饮乌龙茶的茶具四宝之一。玉书煨(开水壶);小烘炉(烧水的火炉);孟臣罐(茶壶);若琛瓯(小茶杯)。
'若琛瓯’这是一种薄瓷小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半个乒乓球和微型饭碗,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古代正宗的若琛茶瓯产于江西景德镇,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样,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瓯,乃景德镇人,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的茶具美观、耐用。可是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于是,琛瓯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解开了,茶具恢复原样。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第一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
疑
疑
若琛出韵:即汤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长若琛瓯。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茶杯喻为若琛瓯。
疑
疑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
疑
1、《老君妙真经》:
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游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闲居静处,使若蛟龙之自蛰藏。
2、汉 贾谊《鹏鸟赋》:
澹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傍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薳簹。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瑶台未远,天堂合欢;仙府华宴,仰止高山。洒江而酹,遥祝举杯,知音相对,此情可追!
3、康熙为避暑山庄寝宫题字:
澹泊敬诚。
1、赵汝珍将此款归入“帝王堂名款识”。
赵汝珍原著、熊寥译注《古瓷指南·二·瓷器述要》之“帝王堂名款识”云:“康熙时有'若深珍藏’。乾嘉时有'略园荔庄’……当时都有名气,可惜其主人的情况不详,无法弄清其原委。”
2、此款的正品应为康熙晚年独享之器,且其以后官方未仿制过,也没必要仿制;至于其以后的民间仿品则多根据道听途说而制,款识字的笔法应与康正品有别。
3、康熙晚年的境况与心态。
4、若深珍藏”四字,综合取自于《老君妙真经》中的这段话:“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游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闲居静处,使若蛟龙之自蛰藏”。以杯明志而已!
在现实中当面对“若深珍藏”款的物件时,有几点似乎应加以注意:
1、因该款识的康正品之物出自康晚末且为康熙独享,故此,康熙民窑应无此款的制品。换言之,现实中凡不符合康熙顶级制瓷标准的“若深珍藏”款物件,上限为雍正早期民窑之物。
2、结合“若深”的寓意及出处,并考虑康晚康末的宫廷政治局势,正品的康“若深珍藏”器的纹饰题材应以道教的“无为而为”思想为侧重,道教类题材或与道教的某些思想主张吻合较好的作品应为重点考虑范围。
3、真正的康本朝“若深珍藏”款正品之器应为阶段性定制产品,数量相对少,存世量也极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跟人们如今传说的“主席瓷”的情形差不多。
以下网络收集(个人判断,经供参考)
光绪寄托款
清晚期
清中晚
清晚期
清中晚
光绪寄托款
光绪
清晚期
清中晚期
民国
民国
清中
民国
清晚期
疑
清中晚
光绪
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