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8和Pm17

小麦-黑麦易位系1BL.1RS育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其来源于Petkus黑麦1RS染色体上携带对多种病害抗性基因(Lr26Sr31Yr9Pm8),且具有高产特性,在全世界小麦遗传育种中得到广泛使用。抗白粉病基因Pm8Pm17分别来源于黑麦品种Petkus和Insave,两者都位于1RS染色体臂,抗白粉病基因Pm3位于小麦1AS染色体臂,可见三者位于同一个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早在1989年,Friebe等人就发现携带Petkus黑麦1RS染色体的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存在被抑制的现象(Friebe et al., 1989),之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任树新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访学期间,发现了Pm8基因白粉病抗性抑制因子SuPm8位于1AS染色体上,与种子储藏蛋白基因Gli-A1a位点相关联(Ren et al., 1996;任树新等 1997)。随后的研究证实位于1RS上的Pm8基因白粉病抗性是被位于1AS染色体上与Gli-A1a位点连锁的Pm3基因抑制(McIntosh et a., 2011)。鉴于Pm3Pm8基因分别位于1AS和1RS染色体臂,且功能存在抑制现象,那么二者是否可能是直系同源基因?在此基础上,瑞士苏黎世大学Beat Keller课题组采用同源克隆方法(Homology-based cloning),从1RS染色体上克隆到了Pm8Pm17,并验证了它们的抗白粉病功能。根据基因序列一致性推断,Pm8Pm3的直系同源基因(Ortholog),而Pm17Pm8的等位基因。Pm8抗性受到Pm3抑制,某些Pm3等位基因之间也存在着抑制现象,研究者从同源蛋白互作的角度揭示了白粉病抗性抑制现象的分子机理。

1. Pm8Pm17基因的克隆

抗白粉病基因Pm3Pm8分别位于1AS和1RS染色体末端,鉴于麦类作物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较为保守的顺序,Hurni等(2013)提出Pm8可能是Pm3直系同源基因的设想。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对Pm8无毒的35个菌株对一些Pm3等位基因也无毒,而对Pm3等位基因有毒的13个菌株对Pm8也都有毒,可见Pm8Pm3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能识别类似的病原效应蛋白。这为利用Pm3基因序列克隆Pm8提供了依据。利用Pm3启动子区184-bp的DNA片段作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多个1BL.1RS易位系和黑麦中都检测到特异性条带,说明1RS上存在Pm3同源基因(图1)。

1 Pm3同源基因在黑麦和1BL.1RS易位系中的检测(Hurni et al., 2013)

随后,根据Pm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结合RACE技术,克隆到一个与Pm3同源的候选基因,并开发了分子标记sfr43(Pm8)。遗传定位分析和物理定位分析表明,sfr43(Pm8)位于Pm8位点。


2 Pm8基因的遗传和物理(Hurni et al., 2013)

Hurni等(2013)采用基因枪介导的小麦叶片单细胞瞬时表达技术对克隆到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在小麦品种Federation和Chancellor叶片中瞬时表达候选基因后,用Pm8无毒菌株07230接种,吸器指数(haustorium index)分别为27%和26%,而空载体对照的吸器指数分别为66%和67%。而当用Pm8毒性菌株07250接种时,候选基因的吸器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所克隆的Pm3同源基因具有抗白粉病功能。进而将候选基因构建到玉米泛素启动子(ubi)下游,转化感病小麦品种Bobwhite,转基因株系对无毒菌株07230表现为抗病,而对毒性菌株07250表现为感病(图3)。从而证实所克隆到的Pm3同源基因就是Pm8

3 Pm8基因的功能验证(Hurni et al., 2013)

2. Pm17基因的克隆

Pm17基因是另一个来源于黑麦(Insave)1RS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起初以1AL.1RS的形式转入小麦品种,后通过与携带Pm8基因的1BL.1RS易位系杂交,将小麦品种Amigo中的Pm17基因所在的1RS染色体易位到1BL染色体上,育成了新的1BL.1RS小麦品种(Hsam et al., 1995)。由于与Pm8基因来源不同,且位于1AL.1RS易位染色体上,起初以为Pm17是与Pm8独立的抗白粉病基因,但之后通过等位性测验研究证实Pm17Pm8是等位基因。

Singh等(2018)仍以Pm3启动子区的184-bp DNA片段作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携带Pm17基因的小麦品种Amigo、TAM-200、Hugenoot和Embrapa16中检测到了特异性条带,推测Pm17Pm3Pm8同源,因此作者也采用同源克隆方法来克隆Pm17。使用特异性引物可从Amigo中扩增到三个特异性条带(AU、AM、AL),其中AM序列在Insave、Amigo、TAM-200和Embraba16中完全相同,于是AM被视为Pm17候选基因。作者利用基因枪介导的瞬间表达技术验证了候选基因的功能,发现候选基因对无毒菌株07227的吸器指数显著降低,而对毒性菌株07230的吸器指数无显著变化。随后,将候选基因构建到玉米泛素启动子下游,导入感病小麦Bobwhite,所获转基因株系对无毒菌株07227呈现抗性,但对毒性菌株07230表现为感病(图4),从而证实所获的候选基因就是Pm17

从DNA序列一致性看,Pm3等位基因之间高达97%,Pm8Pm3b的一致性为81%,与中国春同源基因Pm3CS的一致性为87%。Pm8的编码蛋白为1375 aa,而Pm3b编码蛋白为1415 aa,它们的CC结构域序列高度保守,而LRR结构域存在较大的序列变异,表明LRR结构域承受了多样化选择(Hurni et al., 2013)。Pm17的编码蛋白也为1375 aa,与Pm8编码蛋白的一致性为82.9%(Singh et al., 2018)。Singh等(2018)根据公布的中国春基因组信息在Pm3CS位点发现6个Pm3同源基因,进而对这些基因和Pm3Pm8Pm17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Pm3Pm8Pm17的上游存在一段保守序列,而Pm3CS旁系同源基因(paralog)没有这段序列,由此推测,Pm17Pm8的等位基因,且两者都是Pm3的直系同源基因(ortholog)。

4 Pm17基因的功能验证(Singh et al., 2018)

3. Pm3同源基因之间的抑制及机理

一些研究表明,Pm8基因在有些小麦背景下无法表达抗性,这种抑制现象受到不同位点控制,其中一个位点与Pm3有关(Hanusova et al., 1996; Ren et al., 1996; McIntosh et al., 2011)。Hurni等(2014)分析了六份携带Pm8的材料,其中四份(Kavkaz/4*Federation、Benno、Ambassador 和Veery#6)具有Pm8特异抗性,而另外两份(Veery#5和Florida)没有Pm8抗性。分子检测发现,前四份材料中都没有Pm3基因,而后两种材料分别具有Pm3的两个等位基因Pm3_8152Pm3CS(表1)。将Kavkaz/4*Federation与中国春(Pm3CS)杂交也观测到了Pm8抗性受抑制的现象。随后,将Pm3CS导入携带Pm8的小麦品种(Kavkaz/4*Federation、Benno和Ambassador),能显著提高Pm8对无毒菌株07230的吸器指数,直接证实了Pm3CS(SuPm8)对Pm8抗性的显性抑制作用。将Pm3aPm3fPm3b转基因株系分别与Pm8转基因株系杂交,证实这三个Pm3等位基因也能抑制Pm8对无毒菌株的抗性。而反过来,Pm8Pm3抗性仅存在部分干扰。

1 Pm8Pm3在小麦品种的分布(Hurni et al., 2014)

Hurni等(2014)利用qPCR检测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在同时携带Pm3等位基因和Pm8基因的材料中,Pm8的转录水平并没有下降,而Western杂交则揭示了PM8蛋白的积累水平也正常,由此推测,抑制效应可能发生于翻译后水平。对此,作者利用本生烟叶片瞬间表达体系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PM3和PM8的互作情况,证实两者确实存在蛋白水平的互作,而且Pm3CSPm3b的表达能抑制PM8自激活变异蛋白引起的本生烟细胞死亡(图4)。

4 PM3-PM8在蛋白水平的互作和效应(Hurni et al., 2014)

Stirnweis等(2014)将携带不同Pm3等位基因的转基因小麦进行杂交,观察到不同的Pm3等位基因之间也可能存在抗性抑制的现象,如Pm3aPm3bPm3bPm3f之间都存在抗性抑制,这种抑制也是由同源蛋白的互作造成的。作者进而把Pm3b拆分成不同的片段进行表达,发现LRR结构域的N端部分(Pm3b_Sp-LRR15myc,aa 525–983)和C端部分(Pm3b_LRR15-ENDmyc,aa 949–1415)都参与了对Pm3f引发的细胞死亡的抑制作用(图5)。

5 PM3b-PM3f在蛋白水平的互作和效应(Stirnweis et al., 2014)

4. Pm8/Pm17基因新等位变异的发掘和育种利用

由于携带Pm8Yr9Lr26Sr31基因的1BL.1RS易位系资源材料在全世界小麦育种中的广泛利用,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开始,携带1BL.1RS易位系的小麦品种陆续在生产上丧失了对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之后在秆锈菌新的毒性小种Ug99出现后,Sr31基因也丧失了抗性。同时由于黑麦1RS染色体上携带的Sec-1基因控制ω-黑麦碱合成,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使面团变黏,造成小麦1BL.1RS易位系加工品质较差。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的小麦品种中,携带1BL.1RS易位的比例依然高达58%-63%(曹廷杰等,2015;吴秋红等,2018)。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丧失抗性之后,育种界有较强的降低1BL.1RS使用频率的呼声。四川农业大学任正隆教授对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的利用进行了总结,指出“抗病性仍然是1BL.1RS被成功利用的基本原因,近年来现存的1BL.1RS易位系的抗病性消失影响了它们的利用”。他还指出“黑麦是异花授粉植物,所谓品种是一个遗传混合的群体,所以来自同一个黑麦品种的1BL.1RS易位系可以表现出包括抗病性在内的丰富遗传多样性,是利用1BL.1RS染色体进行小麦育种的宝贵资源”,为进一步发掘黑麦1RS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优良等位变异指出了新的方向。
由于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表现出良好的产量和抗性特点,国内许多单位陆续利用不同来源的黑麦材料创制了一系列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优异种质资源,并在育种中发挥了成效。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俊明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德国黑麦和欧山羊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和回交转育,育成了高产、抗病、节水、优质的小麦新品种科农2009和科农2011;四川农业大学任正隆教授团队利用选自黑麦Petkus群体中的品系L15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创制了新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R14,表现出高产、持绿和对条锈病、白粉病良好的抗性,并育成了适应西南麦区的川农12、川农17、川农18等系列高产抗病小麦品种(Ren et al., 2009; 任天恒等,2011);近年来他们继续利用四川的高产小麦新品种(系)绵阳11、A42912、川农23、川农25和川农27为受体,威宁黑麦、白粒黑麦、矮秆黑麦、秦岭黑麦、智利黑麦等为供体,培育了200多个新1BL.1RS易位系(以及其它易位系)。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郑天存研究员团队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创制出新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周8425B新种质,在周麦系列品种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之后30多年黄淮南片小麦高产抗病育种奠定了资源基础。
吴秋红等(2018)利用小麦SNP芯片技术分析了36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系中的抗白粉病基因,发现天民008、中麦61、濮科麦9号、郑育麦518、温麦988、洛麦05158和FS286等品系可能含有不同于原来携带Pm8基因的新1BL.1RS易位,表现出对白粉病的良好抗性,但这些品系中是否携带Pm8/Pm17新的等位变异还不明确。在目前已经克隆到Pm8Pm17基因的基础上,非常有必要对黑麦自然群体中的Pm8基因等位变异,以及这些新育成的1BL.1RS易位系是否携带Pm8基因新的等位变异进行研究,以扩大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曹廷杰,陈永兴,李丹,张艳,王西成,赵虹,刘志勇 (2015) 河南小麦新育成品种(系)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 作物学报 41(8):1172-1182

  2. 任树新,吴郁文,McIntosh RA, 张翠兰,刘春光, Sharp PJ,The TT, 张炎 (1997) 抑制Pm8抗性表达的遗传学研究及Pm8抗性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遗传学报 24(4):336-343

  3. 任天恒,陈放,张怀琼,晏本菊,任正隆 (2011) 1RS.1BL易位在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 麦类作物学报 31(3):430-436

  4. 吴秋红,陈永兴,李丹,王振忠,张艳,袁成国,王西成,赵虹,曹廷杰,刘志勇 (2018) 利用SNP芯片和BSA分析规模化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作物学报 44(1):1-14

  5. Friebe B, Heun M & Bushuk W (1989) Cy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and storage protein composition of tetraploid and hexaploid 1BL/1RS wheat-rye tanslocation lin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78: 425-432.

  6. Hsam SLK, Cermeno MC, Friebe B, Zeller FJ (1995) Transfer of Amigo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17 from T1AL.1RS to the T1BL.1RS wheat-rye translocated chromosome. Heredity 74:497-501

  7. Hurni S, Brunner S, Buchmann G, Herren G, Jordan T, Krukowski P, Wicker T, Yahiaoui N, Mago R, Keller B (2013) Rye Pm8 nd wheat Pm3 are orthologous genes and show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of resistance function against powdery mildew. Plant Journal. 76: 957–96

  8. Hurni S, Brunner S, Stirnweis D, Herren G, Peditto D, McIntosh RA, Keller B (2014)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8 derived from rye is suppressed by its wheat ortholog Pm3. Plant Journal.79: 904–913.

  9. McIntosh RA, Zhang P, Cowger C, Parks R, Lagudah ES (2011) Rye-deriv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8 in wheat is suppressed by the Pm3 locu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23: 359–367.

  10. Ren SX, McIntosh RA, Sharp PJ & The TT (1996) A storage protein marker associated with the suppressor of Pm8 for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wh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93: 1054-1060.

  11. Ren TH, Yang ZJ, Yan BJ, Zhang HQ, Fu SL, Ren ZL (2009) Development o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1BL.1RS translocation line with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of wheat. Euphytica 169:207-213

  12. Singh SP, Hurni S, Ruinelli M, Brunner S, Sanchez-Martin J, Krukowski P, Peditto D, Buchmann G, Zbinden H, Keller B (2018)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of the rye Pm17 and Pm8 resistance genes reveals ancient diversity.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98:249–260.

  13. Stirnweis D, Milani SD, Brunner S, Herren G, Buchmann G, Peditto D, Jordan T, Keller B (2014) Suppression among alleles encoding 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 repeat resistance proteins interferes with resistance in F1 hybrid and allele-pyramided wheat plants. Plant Journal. 79: 893–903.

(0)

相关推荐

  •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5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Pst)引起的世界小麦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具有分布广泛,大面积爆发流行的特点.而培育持久抗性品种是 ...

  • 基因敲除技术的名词解释和基本原理

     用于基因敲除的技术主要有同源重组法.随机插入突变法.RNA 干扰法.ZFNs 法.TALEs法,CRISPR / Cas9 系统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的应用中,主要有同源重组和基因编辑技术. ...

  • 偃麦草抗白粉病基因发掘(二)

    目前从偃麦草中发掘出的抗白粉病基因除了已经正式命名的Pm40.Pm43和Pm51外(见偃麦草抗白粉病基因发掘(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畅志坚研究员课题组和四川农业大学罗培高教授课题组又分 ...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60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60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4和Pm35

    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2n=2x=14, genome DD)又称节节麦,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供体,蕴含着丰富的抗病.抗虫.抗逆和品质基因,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Pm34和 ...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7​

    抗白粉病基因Pm37是另一个从提莫菲维小麦中发掘出的抗白粉病基因,200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USA)的Per ...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CC篇

    植物胞内免疫受体NLR(Nucleotide-binding and Leucine-rich Repeat,NLR)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识别病原菌分泌的效应子(effector),迅速启动效应子诱发的免 ...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68

    硬粒小麦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已经从硬粒小麦中发掘出多个抗白粉病基因(硬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d.Pm3h和PmDR147).近日,江苏大学何华纲课题组与烟台大学马朋涛教授和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 ...

  • Nature Plants | 小麦抗白粉病新机制,抗病基因Pm4的可变剪切控制抗病性

    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又称为面包小麦)占据了小麦种植品种的95%以上,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类提供主要能量来源,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食物安全[1].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真菌性病害,每年造 ...

  • The Crop Journal | 刘志勇课题组发掘出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农业大学孙其信教授团队合作在The Crop Journal第7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 "Wh ...

  • Nature Genetics | 南京农业大学马正强团队克隆了一个重要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

    前言:6月10号NG背靠背在线两篇FHB1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我们实验室发表的,另外一篇是美国柏贵华团队发表的(链接见文后).后面我们会带来更深入的解读,敬请期待!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最具毁 ...

  • 原创解读|The Plant Journal-四倍体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13的功能与进化研究

    编者按:2017年9月Jorge Dubcovsky实验室克隆了小麦抗秆锈基因Sr13,文章题目是"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r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