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彭《医学心悟》伤寒兼症】

伤寒兼症

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亦非直中三阴之正病,而实为伤寒所恒有之症,故皆以兼症名之。其间有见于手经者,有因误治而变症者,有病中调摄失宜而变症者,有病气相传染而变症者,临症之工,按法取之,曲尽其情,则伤寒无余蕴矣。

咳嗽

咳嗽者,肺寒也。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是也。肺主皮毛,寒邪侵于皮毛,连及于肺,故令人咳。宜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紫苏子主之。或问曰∶少阳证与直中证,水气证,皆令咳嗽,何也?答曰∶少阳证兼咳嗽者,以其肺有寒也,仲景用小柴胡去参、枣加干姜者所以温肺散寒也。直中证兼咳嗽者,亦寒气上束于肺也,但温其中而咳自止。水气证兼咳嗽者,以寒水上射于肺也,宜分表里水气治之∶表有水气而发热,用小青龙汤发散以行水;里有水气而下利,则用本方去麻黄,加荛花,以攻之;轻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以疏之,俾水饮流通,而咳自止矣。以上三证,皆感寒水之气而咳,故谓咳为肺寒也。又问曰∶俗称热伤风咳嗽者,何也?答曰∶热伤风者,如冬温之候、天应寒而反温,自人受之,则为头痛喉肿,咽干咳嗽之属,与正风寒之咳稍异。又或其人素有郁热,而外为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是也。又问曰∶咳嗽有不兼风寒,而专属火者,何也?答曰∶此杂证嗽也或夏令暑热之火,或饮食辛辣之火,或脾肺气虚之火,或龙雷 上之火,皆令咳嗽,各有兼证,与伤寒鼻塞声重,头痛发热恶寒之状,自是不同,并与热伤风之咳迥别,宜于本门求之,不得与伤寒同日语矣。

止嗽散

桔梗(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炙) 白前(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百部(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五

水煎服。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姜汁炒,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咽痛

咽痛有表里寒热之分,不可不辨也。风寒在表而兼咽痛者,此风火聚于肺也,宜用甘桔汤,加荆芥、防风、薄荷、牛蒡之类以散之。少阴里证兼咽痛者,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也,宜分寒热治之。凡传经少阴,口燥舌干而痛者,热也,甘桔汤主之,甚至加黄连、元参、牛蒡之属。凡咽痛,以蒡子为主。直中少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以致咽痛,必兼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但温其中而痛自止,姜附汤加桔梗主之。夫同一少阴咽痛,而寒热之别相隔千里,不可不察。复有阴毒、阳毒咽痛者,治如少阴证。更有发汗过多,遂至汗多亡阳,内损津液,而成咽痛者,宜用参、 、归、术,调补元气,收敛汗液而痛自除。凡咽痛,通用甘桔汤,在表者,加散药,在里者,分别寒热而加入温凉之剂。仲景立法精粹,学人宜致思焉。

甘桔汤 (见前少阴证。

伤寒吐血

伤寒吐血者,热迫血而上行也。然有表里之殊,如当汗失汗,以致邪蕴于经而吐血者,用麻黄汤散之,后人以加味参苏饮代之,其法至稳。若邪气入里,酝酿成热,以致吐血者,宜用犀角地黄汤清之。若大便闭结,热邪上攻者,生地四物汤加大黄下之,釜底抽薪,则火气顿平,而釜中之水,无腾沸之患矣。切忌寻常滋补药,姑息容奸,使邪气流连,反成败症更有以热济热而为动阴血者,详辨于后。

犀角地黄汤

犀角(镑,一钱五分) 生地黄(四钱) 牡丹皮 麦冬 白芍(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衄者,鼻中出血也。寒气初客于经,则血凝滞而不行,何得有衄?今见衄者,是寒邪将散,荣血周流,病当解也。古人谓血为红汗是也。然衄症亦有表里之殊,寒邪在经,头痛发热而衄者,表也,宜微汗之,加味香苏散主之。若邪气入里,燥渴烦心而成衄者,宜急清之犀角地黄汤主之。或问曰∶动阴血与鼻衄,何以别之?答曰∶动阴血者,乃传经里证,热极而反发厥,医家误认为寒,投以干姜、附子,以火济火,迫血妄行,或从耳、目、口、鼻涌出,名曰动阴血,又谓下厥上竭,为难治。与鼻衄症,天渊相隔矣。

便脓血

便脓血者,热迫血而下行也,此传经热邪所致也,法当清之。若瘀血凝聚,少腹痛,拒按,小便自利者,下之。然亦有阴寒为病,下利脓血者,此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非温剂不化,附子理中汤加归、芍主之。斯二者,一为血热,一为血寒,临证时不可不辨。

蓄血

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仲景云∶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表证甫除,瘀积始聚,为蓄血之轻者,故用前方。若表邪已尽,里热既深,乃蓄血之重者,则用抵当汤攻之。但蓄血证与溺涩、燥粪证,相似而不同,宜分别施治。凡伤寒少腹胀满,按之不痛,小便不利者,为溺涩也。若按之绕脐硬痛,小便短涩,大便不通者,此有燥屎也若按之少腹硬痛,小便自利,或大便黑色,喜忘,如狂者,为蓄血也。此辨证之大法也。

桃核承气汤

桃仁(十个) 大黄(二钱五分) 芒硝(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桂枝(五分)

水煎服。

抵当汤

水蛭 虻虫(去翅,各十枚) 桃仁(十枚) 大黄(五钱)

水煎服。

动阴血

伤寒传经热症,渐至手足厥冷,是为热极而反见厥,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医者不识,误投热药,以火济火,迫血妄行,其血或从耳目,或从目鼻,一拥而出,名曰动阴血,又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大抵伤寒初起,即发厥者、寒厥也;初起发热燥渴,渐次而厥者,热厥也。寒厥者,必下利清谷,口鼻气冷,口舌常润,脉沉迟。热厥者,必便闭谵语,或下利肠垢,口渴唇焦,或舌黑而燥,脉滑数。寒热之际,朗然明白,则无动阴血之祸矣。

鼻鼾鼻鸣

鼻鼾者,鼻中发声,如鼾睡也,此为风热壅闭。鼻鸣者,鼻气不清,言响如从瓮中出也多属风寒壅塞,须按兼症治之。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者,有表里之分。其一、太阳证,发汗已,身犹灼热者,名曰风温。其脉尺寸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出,此表邪蕴其内热也。治用葳蕤汤,去麻黄,加秦艽主之。其一、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古方治以苦酒汤。然苦酒汤,恐传写之讹,宜用甘桔汤,加蒡子、薄荷、元参、白前之属,以清之。复有风寒客于肺中,声哑不能言者,当用半夏、生姜、荆、防等辛温以散之。更有中寒之证,口鼻气冷,口噤难言者,当用温热之剂。大抵唇焦齿燥,舌干口渴者,热也;唇清口和,口鼻气冷者,寒也。伤寒辨证,莫先于此,学人宜致思焉。

葳蕤汤

葳蕤 石膏 干葛(各一钱)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 川芎(各六分) 防风(七分,用此以代麻黄为稳当) 青木香(五分)

水煎服。

温疟

伤寒邪热未除,复感风邪,变为温疟。温疟之状,寒热根据时而作,大抵热多寒少,或先热后寒,每致神昏谵语,与时行正疟不同。治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知母、贝母以清之。然温疟寒热以时,又与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者,自是不同。

身重难转侧

身重大都属寒,然亦有热者。经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此表寒也。经曰∶少阴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治以真武汤,此里寒也。经曰∶发汗已,身犹灼热,名曰风温,其证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治以葳蕤汤,此表寒束其里热也。经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白虎汤主之,此表里皆热也。又阴阳易病,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气上冲胸,眼中生花,宜用附子理中汤主之,此里虚且寒也。

真武汤 (见筋惕肉 )。

发黄

湿热俱盛,则发身黄,伤寒至于发黄,为病亦甚矣。热而兼湿,如 曲相似,日久则变为黄也。然不特湿热发黄,而寒湿亦令人发黄。但寒湿之黄,身如熏黄,色暗而不明;湿热之黄,黄如橘色,出染着衣,正黄如柏也。又如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去瘀生新,而黄自退矣。

栀子柏皮汤

伤寒发热,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郁热在里,必发黄。宜此栀子(三钱) 甘草(炙,一钱) 黄柏(二钱

水煎服。

茵陈蒿汤

身黄如橘子色,腹满,便闭者,可下。

茵陈(三钱) 栀子(二钱) 大黄(二钱)

水煎服。小盒饭如皂角汁,一宿而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阴黄之症,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问其小便利与不利,小便不利,宜本方;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茵陈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各七分) 薄桂(五分

水煎服。

茵陈术附汤

茵陈(一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甘草(炙,一钱) 肉桂(去皮,三分

水煎服。

痉者,项背强,头动摇,口噤,背反张是也。此太阳伤风,复感寒湿所致。其有汗恶风为柔痉;无汗恶寒为刚痉,加减小续命汤主之。然痉病有三阳经络之殊,有胃腑实热所致,有三阴中寒所发,有内伤气血虚弱而发,不可不辨。假如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 ,阳明痉也。若眼目斜视,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又如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必 齿,此阳明胃腑实热所致,宜用三一承气汤下之。又如发热,脉沉细,手足厥冷,冷汗自出者,为阴痉,风寒中于脏也,附子理中汤加防风、肉桂主之。然也有内伤发痉者,病患肝血不足,血燥生风,目斜手搐,逍遥散加人参、桑寄生主之。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若脾虚木旺,反伤脾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芍药、木香、钩藤之属。脾气郁结,用加味归脾汤。若大病后,或产后,气血大虚,用十全大补汤加钩藤、桑寄生,如不应,急加附子。此治痉病之大法也。

加减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 防己(各一钱) 肉桂(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附子(三分)

水煎服。

此症若兼阳明,须加葛根、升麻。此症若兼少阳,另用小柴胡加桂枝、钩藤。

三一承气汤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 浓朴(八分) 甘草(一钱) 元明粉(一钱五分

水煎服。

斑疹

凡发斑有四症,一曰伤寒,二曰温毒,三曰时气,四曰阴症。伤寒发斑者,盖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妄投热药,以致热毒蕴结,发为斑疹,《千金方》云∶红赤者胃热,紫赤者热甚,紫黑者胃烂也。凡斑既出,须得脉洪大有力,身温,足暖为顺;若脉沉小,足冷,元气弱者,为逆候也。凡治斑症,不宜发汗,汗之则增斑烂。又不宜早下,下早则斑毒内陷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用三黄解毒汤,或犀角大青汤以清之。若脉弱者,加人参主之。倘昏闷、谵语、大便四五日不通,以调胃承气汤微利之。如未可下,即用前犀角大青汤,加梨汁、蜜糖以润之。大抵解胃热、胃烂之毒,必以黄连、大青、犀角、元参、升麻、真青黛、石膏、知母、黄芩、山栀、黄柏之类,要在审察病情合宜而用之。温毒发斑者,冬应寒而反温,或冬令感寒,春夏之交,发为温热之病,热毒蕴蓄,发为斑也。犀角大青汤主之。时气发斑者,天时不正之气也,人感之或憎寒壮热,发为斑疹。凡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者,谓之斑;小红点,行于皮肤之中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疹发于肺,宜用升麻葛根汤,加大力子以散之。斑出于胃,犀角大青汤以清之。若时气传染,中无实热,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元参、生地以解之。阴症发斑者,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致发斑点,如蚊蚤咬痕,此非斑也,与调中温胃之剂,其点自退。理中汤主之。

三黄解毒汤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犀角大青汤

治斑出已盛,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

犀角屑 大青 元参 甘草 升麻 黄连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口大渴,加石膏;虚者,加人参。

结胸痞气

经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阳、三阳也阴、三阴也。伤寒邪在三阳,固不可下,下之则为结胸之恶候。即邪已入三阴,而未结聚成实,犹宜清解之,若下之太早,尚不免于痞气。结胸证重,痞气较轻也。大抵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结胸;胸前痞满不舒者,为痞气。结胸证,先用小陷胸汤,如或结实难解,更用大陷胸汤攻之。痞气证,半夏泻心汤主之。又有水结胸证,水饮停蓄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复有寒实结胸证,乃寒气结聚不应误下而成,须用白散主之。凡一切结胸、痞气等证,服药不效者,乃浊气结而未散,《活人》俱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

小陷胸汤

本太阳证,为医误下,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结胸,应服大陷胸汤。若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应服本方。然用药之道,宜先缓后急,有如探试之法上三味,以水六钟,先煮栝蒌,减半、去渣,纳诸药煮取二钟,温服。

按此方,加枳实一钱五分,更效。

大陷胸汤

结胸证,服前药不效,须用此方。

大黄(去皮生用,六钱) 芒硝(四钱) 甘遂(为末,二分五厘)

上三味,以水六钟,先煮大黄,减半,去渣,纳芒硝,煮二三沸,和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半夏泻心汤

伤寒传入三阴,而未结聚成实,医早下之以致胸中痞闷不舒者,为痞气。

半夏(洗) 黄芩 干姜(各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黄连(一钱) 大枣(去核,二个)

水煎服。本方加枳实五、七分为妙。

白散

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此寒痰积食结于胸中,故用此方,亦救急之良法。

桔梗 贝母(各三钱)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为末,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匀,分二服,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如不利,进热粥一杯。若利不止,进冷粥一杯,即止。

枳实理中丸

枳实(面炒,一两五钱) 茯苓 白术(陈土炒,各二两) 甘草(炙,七钱五分) 人参(五钱) 干姜(炮,四钱)

上为末,米饮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三服,以瘥为度。

脏结

病患素有宿积,连于脐旁,更加新邪,痛引阴筋。此邪气结实之候,为难治。

振战栗

振者,耸动也;战者,战摇也;栗者,心跳也。虚证多有之,而邪正交争,亦发战栗也须按兼症治之。

筋惕肉

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故惕惕而跳, 然而动也。急宜温经益阳。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治伤寒发汗后,筋惕肉 ,并治中寒下利,里有水气而发咳,或呕吐腹痛

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十粒,干姜一钱五分;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义手冒心

发汗过多,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惊悸

心忪也,惕惕然跳动也。有气虚者,有汗下过多,损津液者,有水气者,当按兼症施治可也。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有数种。因汗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足也。黄胆热病,小便不利者,郁热内蓄也。风湿相搏,与夫阳明中风而小便不利者,寒气所乘也。更有气虚而小便不利者,宜详辨之。

遗溺

伤寒遗溺,乃危急之候。下焦虚寒,不能摄水,多致遗溺,理中、四逆辈主之。然三阳合病,每兼此症,有用白虎汤者,此热甚而阴挺失职也。大抵热甚神昏者可治,虚寒逆冷为难治也。若杂症遗尿,多属气虚,参、 、归、术主之。

呃逆

即KT 也,气自脐下直冲胸也。或谓咳逆即呃逆,非也,咳逆为咳嗽,与呃逆有何干涉?大法伤寒当下失下,胃火上冲而呃者,其证燥渴内热,大便闭结,大柴胡汤下之。便不结,泻心汤主之。三阴中寒,胃气欲绝而呃者,其证厥冷恶寒,下利清谷,附子理中汤,合丁香散温之。呃止则吉,不止则凶也。

扁鹊丁香散

丁香(五个) 柿蒂(五个) 甘草(炙,五分) 干姜(一钱

为末,沸汤点服,为妙。

( 即恼字,古通用)

懊 ,心中郁郁不舒,比之烦闷有甚焉者。由表邪未尽,乘虚内陷,结伏于心胸之间也

栀子豉汤

栀子(三钱) 香豉(五钱

水煎服,服后,随手探吐之。若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治前证,并伤饮食。

郁冒

昏冒而神不清,俗谓昏愦是也。经云∶诸虚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此寒气上逆也法当温补。又阳明证,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有燥屎也,法当下之。又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形貌如醉,或睡中独语一二句,与之以水则咽,不与则不思,医者不识,投以承气则误矣。盖不知此热传手厥阴心胞络经也。与食则咽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神昏故也。邪热既不在胃,而在心胞,宜用导赤散,合黄连解

导赤散

木通(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 赤茯苓(二钱) 灯心(二十节

水煎服。

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如江豚之上窜,此下焦阴冷之气,宜用姜附汤,加肉桂、吴萸肉、茯苓主之。或以橘核、小茴、川楝子佐之,尤效。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窃谓身热,反欲得近衣者,伤寒外感之属也;身寒,反不欲近衣者,热邪内郁之候也。然亦有欲得近衣而为内热者,火极似水也;亦有不欲近衣而为里寒者,水极似火也。是

风温湿温

伤寒发汗已,更感于风,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出,葳蕤汤主之。湿温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名曰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浮而阴小,切忌发汗,汗之名重 ,为难治苍术白虎汤主之。

风湿相搏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此症脉虚浮而涩,且不渴,故用此汤,若兼口渴者,则不可用也。

劳复、食复、女劳复

大病后,不宜劳动,若劳倦伤气,无力与精神者,名曰劳复,补中益气汤主之。若饮食伤脾,名曰食复,宜调胃气,以消积食,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病后犯房事,以致病复,名曰女劳复,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里急绞痛,以人参三白汤主之。

人参三白汤

人参(二钱) 白术 白芍 白茯苓(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附子(炮,一钱) 枣(二枚)

水煎服。

阴阳易

男子病新瘥,与女子接,其病遂遗于女,女子病新瘥,与男子接,其病遂遗于男,名曰阴阳易。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里急绞痛,与女劳复证候相似,间有吐舌数寸者,为大危,人参三白汤主之。

狐惑

狐疑不决之状,内热生虫之候也。上唇有疮,则虫蚀其肺,名曰惑;下唇有疮,则虫蚀其肛,名曰狐。雄黄丸主之。

雄黄丸方

雄黄(研) 当归(炒,各七钱五分) 槟榔(五钱) 芦荟(研) 麝香(研,各二钱五分)

上捣研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粥饮下,日三服。

阳毒阴毒

热之极,寒之甚,至极而无复加者也。阳毒则斑黄,狂乱;阴毒则厥逆,清谷,身痛如被仗。阴阳二毒,多有兼咽痛者,各宜按证投剂,大抵五日内可治,过此恐难为力。阳毒,栀子汤加人中黄主之。阴毒,四逆汤加葱白主之。

栀子汤

治阳毒升麻 黄芩 杏仁 石膏(各二钱) 栀子 赤芍 知母 大青(各一钱) 甘草(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豆豉(百粒

水煎服。加人中黄一钱尤效。

百合病

行住坐卧,若有神灵,其人默默然意趣不乐,谓之百合病。用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一枚) 知母(二钱

水煎服。

坏病

本太阳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按,逆者,治不如法也。随证治之者,见某证用某药以救之也。古人悉以羊肉汤主之。恐未尽然。又是斋方,不论阴阳二症,或投药错误,致患人沉困垂危,七日后皆可服,传者云∶千不失一。用好人参一两,去芦、薄切,水一大升,于银石器内,煎至一盏,坐新汲水内,取冷,作一服,汗不自他出,只在鼻尖上涓涓如水,是其验也。余尝用之,屡效。

羊肉汤方

当归 白芍(各一钱五分) 牡蛎( 赤,一钱) 生姜(二钱) 桂枝(五分) 龙骨( 赤,四分) 黑附子(炮,去皮、脐,五分

上为末。羊肉二两,葱白二寸,以水二碗,熬减一半,以布滤绞去渣,温服。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内陷于血海之中,以致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是为热入血室。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宜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桃仁、红花、生地、丹皮之类主之。

阴躁似阳躁

阴极反发躁也。伤寒阳证发躁,必口渴便闭,下利肠垢,或谵言妄语,脉必沉实有力。若直中阴寒,不应有躁,今反烦躁者,是物极则反,水极似火也。其证口燥渴,思得水而不能饮,欲坐卧泥水之中,脉必沉迟无力,名曰阴躁,宜用温剂。设或认为阳躁而清之,误之甚矣。

阳厥似阴厥

阳厥者,热极而反发厥也。直中寒邪,则手足厥冷,今传经热证而亦发厥者,乃物极则反,火极似水也。书曰∶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但寒厥初病即见,热厥则渐次而至大不同尔。

肿有三证,太阳风湿相搏,身微肿者,宜疏风去湿。阳明风热,耳前后肿者,宜刺。大病瘥后,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

除中

伤寒六七日,脉迟,迟则为寒,医者不察,反以凉药彻其热,腹中应冷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言食下即除去也。为难治。试与素饼食之,得饼发热者除中,不发热者,非除中也。

气上冲心

腹里时时上冲也。伤寒传至厥阴,消渴,气上冲心,热证也。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是也。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按寒字,当作痰)。

瓜蒂散

瓜蒂(炒黄) 赤小豆(等分)

上研为细末,取一钱,用豉一撮,汤一碗,先渍之,须臾煎成稀糜,去渣,取汁和末药五分,温服,药下便卧,欲吐,且忍之,良久再吐,如不吐,复如前进一服,以手指探之即吐。如过时又不吐,饮热汤一升,以助药力。吐讫,便可食。若服药过多者,饮清水解之。

姜附汤

温中回阳。

干姜(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煎服。

香薷饮 (见伤暑)

桂枝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见太阳经证。

藿香正气散 (见伤暑)

保和汤 (见心痛。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二陈汤 (见中风。

槟榔散 (见香港脚)

四物汤 (见虚证。

泽兰汤 (见腰痛)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炙) 熟附子(各一钱) 白术 桂枝(各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经发表。

麻黄 附子(各一钱) 细辛(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八味汤 (见类中)

十枣汤

水停胁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气短,自汗出,不恶寒。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为末)

水一钟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三分,温服。若病不除,再服三分。

桂枝加芍药汤 (见太阳经证

人参膏

用顶参六两,水五碗,煎取二碗;复渣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去渣,将三碗参汁合为一处,缓火煎熬。以箸常常搅之,候汁稠浓,即成膏矣,凡救虚危将脱之证,得此为

六味汤 (见类中。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燥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不治。

黄 (八钱) 当归(二钱) 大枣(五枚

水煎服。

酸枣仁汤

治汗下后,虚烦不得眠。

枣仁(炒透,一钱) 甘草 知母 麦冬 茯苓(各六分) 干姜(三分)

水煎服。

小青龙汤

治表不解,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麻黄 桂枝 芍药(各一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

逍遥散 (见类中)

五味异功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并见虚证。

桂枝甘草汤

(即桂枝汤倍甘草,见太阳经证)

代抵当丸 (见淋症)

(0)

相关推荐

  • 六十七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这一条论述伤寒误吐下,伤脾胃之阳,水气上逆的证治. 伤寒本应发汗,反用吐下法,伤及 ...

  • 《伤寒百症歌》

    卷一第一证.伤寒脉证总论歌 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若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 ...

  • 5.主症、兼症、错杂症/经方辨治基本概念05/经方中医研习笔记(五)

    主症 在一个症状群里(症状及体征),常以一个症状为主,这个症状,让患者觉得最为痛苦,要求消除.解决的心情最为迫切.这个症状就叫"主症". "主症",需要方剂配伍 ...

  • 伤寒兼证析义1卷.清.张倬撰.清康熙7年金阊书业堂刊本

    伤寒兼证析义1卷.清.张倬撰.清康熙7年金阊书业堂刊本

  • 人参(20)或问先生谓伤寒坏症,尤宜用参...

    人参(20) 或问先生谓伤寒坏症,尤宜用参,不识何以用之? 夫坏症者,不宜汗而汗之,不宜吐而吐之,不宜下而下之也,三者皆损伤胃气. 救胃气之损伤,非人参又何以奏功乎. 故不宜汗而汗之,必用人参而汗始收 ...

  • 清肝利胆,根据兼症,用方用药各有不同

    肝胆有热,常表现为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反酸呕吐酸水.心烦燥热.失眠烦躁等症状. 中医治疗这些胆热症,症状侧重点不同,有很多方子可以治疗,比如温胆汤.蒿芩清胆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等. 温 ...

  • 有兼症咳嗽的治疗

    挟水气 小龙平 咳嗽如果带有水气太盛的,用小青龙汤治疗. 前面说六安煎可以治疗风寒咳嗽,是一个比较平稳的方子.还有一个方子, 清代名医柯韵伯特别喜欢用来治疗寒性咳嗽的.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干姜.半 ...

  • 如何从脉象来判断太阳伤寒(感冒)症转变为阳明(肠胃)病?

    为了更好把握太阳伤寒(感冒)症转变为阳明(肠胃)病,在<伤寒论>里教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来辨别,前面是讲太阳伤寒(感冒)症发热的情况下是否发汗来判断是否进入了阳明(肠胃)病.这儿用脉象的变化来 ...

  • 郝万山讲《伤寒论》:伤寒兼证(11)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看伤寒兼证的治疗. 伤寒兼证的第一个方证,我们讲义的第32 页的第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个条文读起来似曾相识,我们前面 ...

  • 『名医经验』骨伤科兼症治验两案

    病案一 丁某,男,35岁,住院号:90239.主因"右股骨外髁骨折"入院,急诊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导尿,术后留置尿管两日后拔除.诉及:拔除尿管后尿道口灼痛不适感,排尿时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