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驰//龙门石窟记游
龙 门 石 窟 记 游(散文)
·马腾驰
龙门石窟,在我小时的记忆里,是深刻难忘的。
记得那年暑假,在西安教书的父亲,和他们学校的老师去苏杭旅游,路过洛阳时,他们去了龙门石窟,父亲给我带回来一本介绍龙门石窟的精美册子。那时,除过上学的课本,要找一本课外书来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在老家大张寨上小学的我,这本印刷漂亮的小册子,就成为了我的宝贝,没事时,我都要拿出来细细地瞧瞧,慢慢地看看。
册子封面,彩印着被作为龙门石窟形象代表的卢舍那大佛。大佛慈眉善目,安祥平和,弥漫散发着难以言说的让人心静如水,让人忘记了一切的美好气息。大佛亲切动人的微笑,叫人不知说什么好,不知以什么方式表达了喜悦,只能欣喜地,久久地凝望着她。
册子里大段的说明文字,被我背得滚瓜烂熟。我知道了,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在南北长达1公里的龙门山上,历经东魏、西魏、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一直在大规模地开发营造着。石窟内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年龄尚小的我记下了,龙门石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它是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与莫高窟、云冈石窟与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长大以后,从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感慨里,从我读过的许多史料中,对于洛阳城,我有了不同一般地全面了解。因为关注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龙门石窟,也就知道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三句有份量,常被人们拿出来说龙门的话:“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前多年, 为生活所累,南下北上四处奔波的我,多次坐火车路过洛阳,只能望一眼从车窗外“呼啦”一下子飞闪而过的古城洛阳。也就想起父亲当年给我带回的那本龙门石窟小册子,想起那些美轮美奂的佛像,想起那些洋洋洒洒的介绍文字来。每次,我都眼睛盯着窗外,希望远远能看到心仪已久,被作为洛阳城千年象征、千年名片的龙门石窟。呼啸而过的火车,什么,什么也没有让我看到。
己亥初秋,我来到洛阳,专门来到了洛阳,我来到龙门,专门来到了龙门。来洛阳,不为看那雍容华贵倾城倾国的牡丹,只为拜见那神秘的在我心中驻留了许多年的龙门大佛。
白居易说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为首,道出龙门景色之秀丽旖旎。当我踏入清山秀水,万象生辉的龙门景区时,那种不同于别处旅游景点的肃穆庄严氛围,那种气息,那个场,瞬间让人没有了浮躁,没有了恣意任性,多了平和、宁静与内敛。
站在伊河西岸青石铺就,被游客踩得明亮如镜的游览路上,沐浴在龙门万丈佛光中的我虔诚恭敬,我是净身静心,专程来拜访龙门石窟的。
向龙门山上远处望去,从北向南一公里长的崖壁上,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普泰洞、潜溪寺、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奉先寺与龙花堂等50个大、中型洞窟星罗棋布,洞口密密麻麻,状若满天繁星。
山上的石窟,有的从山下游览路上,可以直接攀援踏梯而上。有的石窟,在空中以扶梯相连,参观完这个石窟,再步入旁边那个石窟。
我先踏入了龙门第一个石窟古阳洞。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工程延续年代最长,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石窟,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洞窟。
古阳洞内保存碑刻题记近千品,它是中国所有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座石窟。闻名天下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另一品在慈香窑内)。喜爱书法的我,朝圣般地驻足这里,眼睛也跟着明亮了起来。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之名句,康有为把“龙门二十品”命名为“龙门体”,称其有十美。龙门二十品为魏碑之典范,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点画峻厚,神采飞扬,蓬勃昂扬着开拓进取与奋发向上的豪迈精神。学书法之人,多以习魏碑而“补钙”,以使自己的作品气足神旺,血肉丰美。龙门二十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占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开古阳洞,经过了宾阳中洞、莲花洞、潜溪寺、宾阳南、北洞等洞窟,我来到了万佛洞。
万佛洞,好一个万佛洞!万佛洞内南北两壁上,雕刻有高约4厘米的15000多尊小佛像!嗬哟哟,你看,你快看,整个万佛洞,好像西天佛国佛祖在弘扬佛法,众佛们在虔诚地聆听着佛法呢。庄严的气氛,震撼人的场景,让游览的游客也要久久地停留于此,要听听,要感悟感悟佛祖正在弘扬着的精妙法理。
前边宾阳中洞洞口两侧石壁上的大型浮雕《文昭皇后礼佛图》和《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在上世纪30、40年代被盗走,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万佛洞前室南北两壁,龙门石窟中体型最大、造型最为精美的两尊护法狮子,20世纪30年代亦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唉,令人不齿的丑行,令人愤慨的恶行!贪得无厌的鬼子们固然可恶,国力不济,战事频繁,国中无人,看不住家门的无能之辈,让人不禁要仰天浩叹了!
一路走过紧靠山崖的扶梯,由于离雕刻有佛像的山体太近,佛像又没有被隔离保护,不断有好事的游客去摸那山崖上的佛像,好多佛像,已被摸得黑光铮亮。当下,文物仍在继续遭到人为的污损与破坏,令人痛惜遗憾。
到了,到了奉先寺石窟底下了!从山下的游览路跨上上山的台阶,那么高的一个个台阶,脚步轻盈的我,没觉得费什么劲就登上了奉先寺平台。
平时登山,常常气喘吁吁,腰酸背痛腿抽筋,今日,一会儿上山一会儿又下山,竟没有一点劳累与疲惫的感觉。真心朝圣拜佛,这是满山具有强大法力的佛们给的力量?还是山清水秀的绝佳位置与多氧的优异环境,让人不觉得了劳顿与困乏?
登上奉先寺平台,卢舍那大佛依山就势,雕刻在高高的崖壁上。那宏大庄重的场面,那神秘静谧的感觉,那雕刻精湛精美,不知用什么更好词语来形容了的九尊大佛像,惊叹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静静的,我静静地站在这里,感受承接着千年大佛赐赠给我这个朝拜者的福祉与吉祥。这个时刻,我和所有来这里游客一样,是幸福的,是快乐的,祥和欢喜之情从内心弥漫开来,尘世间、生活中一切一切地不如意,一切一切地烦恼悲苦没有了,都没有了。
我走到父亲当年带回来的那本册子封面上的卢舍那大佛跟前,仰望着博大壮美,巧夺天工的大佛雕像。是呀,再好再美的印刷品,也不能完美真切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美,也不能反映出佛像那种旺盛的生命力与鲜活的艺术气息。站在卢舍那大佛跟前,和我原先在册子上看到的大佛完全是两回事!
主佛卢舍那大佛是释加牟尼的报身佛,端坐于奉先寺中央。她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大方,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
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头顶为波浪状发纹,形态圆满,面容丰润,双耳硕长略略下垂,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看透世间万物,平和淡然,露出些许祥和笑意的丰颐秀目微微地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遗世独立,睿智而慈祥。雕像,把大佛丰富的情感与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奉先寺,是武则天赞助两万贯脂粉钱修建的。卢舍那大佛,相传是工匠们依据武则天的形象雕刻塑造而成。武则天自起名“曌”,意为日月照乾坤,正好与卢舍那译意“光明遍照”相吻合,别有了一番意味,是有意为之,还是神的旨意?
千余年之后,从这尊大佛身上,我们可以去觅寻去想象武则天当年的绰约风姿,可以去追寻去探究她那强势,她那不平凡而又有了诸多是非的人生。大佛旁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盛装艳服、雍容华贵的二菩萨,英武雄伟的天王,咄咄逼人、天下无敌的力士,他们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一组令人惊叹,极富情态质感,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群体雕刻形象。
在这坚硬如铁,高耸入云的龙门山石上要凿出巨大的石窟来,在这石窟里又要雕刻出或壮硕高大,或仅有2厘米高,形态各异,千姿百态而又栩栩如生的10多万尊佛像来,实在想不通,没有现代大型施工机械与先进工具的古人,是怎么干出来,怎么做出来这惊艳了世界千余年而又要永远惊艳下去的石刻艺术作品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坚守与执着,让他们的手下诞生出这样辉煌灿烂,这样光照了千秋的杰出巨作?
我仿佛听到龙门山满山传来“叮叮咣咣”、“咚咚咚”的声音。那是穿越千年而来,伟大的工匠们用手中最原始的铁锤、钢钎与堑子等等的工具在忙碌着,在劳作着。他们没黑没明,锲而不舍地辛劳着,他们以他们内在的人文意识涵养,以对现实世界充满着诉求意愿的信仰情感,在打造着他们心目中最崇高最圣洁的佛,他们以他们超常的智慧与艰辛的劳动,一件件完成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佛像,给后世,给我们留下了博大宏伟,灿烂壮丽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我心目中,这些伟大的工匠们也是我要崇拜要学习了的佛。他们的智慧,他们执着忘我,心无旁婺,坚守如一的精神,不就是佛的品行佛的品格佛的境界么?称他们为佛,是妥贴的。称他们为佛,是不为过的。
走过伊河大桥,来到东岸香山脚下。隔着宽阔、碧波荡漾的伊河向西望去,龙门山上的石窟,仿佛变成了一只只黑亮的眼晴,瞩望着两山相夹,春秋时称“伊阙”,隋以后称之为龙门的这块宝地。他们静观着世事变迁,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
行进在安放着10万余尊佛像的龙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触?什么样的感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与感想?每个人,在佛光辉映佛光普照佛光氤氲之中,都会有不同的感触,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与不同的体会与感想!
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你在看佛,佛在看你。龙门石窟拜佛,这历经沧桑的10多万尊佛像,看过了人世间太多的悲欢离合。我们与大彻大悟的佛像上那一双双空灵淡然的眼睛相遇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作为朝拜者的我们与佛的前世因缘。佛,让与其相见之人在学会放下之时,也会让我们变得安静,变得沉着,变得坚定而果敢。
虽是初秋时节,骄阳仍似火一样灼热,龙门石窟拜佛,我觉得有缕缕清风拂过,心中有了莲一般的喜悦。
2019年09月05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