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与战争
作家王旭烽在《茶人三部曲》首部开篇写到这么一段话:
***中国向西方投之以桃时,并未想要他们报之以李。但一种植物的芬芳还是引来了另一种植物的迷香。……茶是郁绿的,温和的,平静的,优雅而乐生的;罂粟花是多彩的,热烈的,奔放的,迷乱而破坏的;茶往西方去的同时,鸦片向东方迅跑而来。东方和西方的诗人们则怀着完全对立着的心绪描绘着这舶来之物。
当英国的华尔勒歌唱着“软滑、醒脑、开心,像女人的柔舌在走动着的饮料”时,中国杭州的龚自珍则写道:“鬼吹灯灯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莹;何不专城花县去?春眠寒食未曾醒。……”
茅盾文学奖作者的笔触惯常细腻温柔,
一段腥风血雨、物悲人哀的历史被描述的如茶一样“温和、平静、优雅”。
实际上,
淡雅飘逸的茶叶确实在某些特别的时刻,
曾深刻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历史。
茶叶与鸦片战争。
1773年4月,
来自太平洋的湿润季风,
为福建武夷山区带来了开年的第一场雨,
武夷春茶迎来了一年的采摘季。
茶农带着新鲜采摘下来的茶叶,
走进武夷山区的星村镇,
这里是武夷山区的茶叶集市,
每年第一场春雨过后,
茶市开埠,
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
南来北往的茶商纷纷聚集。
在这里,
那些鲜嫩的叶子被集货、炒制、包装,做成武夷茶。
腰缠万贯的茶商们,
从这里进行茶叶集市贸易,
然后运走,南下广州,
再由行商交给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们。
整个早上每个茶农只能采摘不到两斤的鲜嫩叶子。
他们从集市交易现钱,
这些年武夷茶的行情日益见好,
越来越多的茶农们追逐这项交易。
而他们不知道,
自己日常生活中普遍流通白银竟然来自美洲,
他们更不知道,
从那一刻起自己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腰缠万贯的茶商从福建星村镇的集市走出来,
带着鲜嫩的茶树叶子,
开始寻觅南下的路子。
事实上,
他们和身后数以万计的茶叶担子,
可以选择的行走方式只有一条。
18世纪的中国,
茶叶的出口交易,只在广州一处。
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
一如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的那样,
从武夷山到广州,
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七次船,交四处税。
从福建星村搬运一担(100斤)武夷茶到广州的代价大约在3.8两银子左右,
这差不多占去了最终交易价的三分之一多。
旅途充满了波折,
茶商们先用竹筏将茶叶运到崇安;
之后再由挑夫挑过山岭,到达江西的铅山;
再经过多次转运到河口镇,到南昌;
到达江西界经九江关,过赣关,
经过大庾岭过梅岭到达广东,
最终从韶关进入广州。
倒不是没有其他的替代路线,
武夷茶从厦门走海路,
到达广州的成本每担只在0.4两左右。
但不幸的是,
从产地到出口,途中清政府可以征收四次关税。
为此,
所有的福建茶叶被禁止从厦门出口。
茶叶与鸦片战争。
直至当年的十月,
千辛万苦的茶叶担子才在广州西关茶市聚集,
这里早有行商云集。
在广州,
行商作为官方特许的海外贸易经营机构,垄断着茶叶的出口。
后者通过注水式的加价最终将茶叶交到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手里,
这时候,
一担子武夷茶的价钱已经到达到了9两银子。
而其中行商的利润就有5两。
事实上,
行商的这些利润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阶层,
炫耀式的消费和官府的不断榨取,
最终让这些行商们都走上了经营不善相继破产的路子。
大约在来年的1月,
新鲜的武夷茶装船运离广州,
进入全球海洋贸易的网络。
源源不断的茶叶贸易,
为清政府换来数不尽的白银。
18世纪的中国,
是世界茶叶贸易的起点,
也是世界白银流通的终点。
茶叶与鸦片战争。
大约是在每年的1月,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借着冬季洋流的尾巴,
开始远航。
在伦敦,
满载本土制造品和烈酒的快船开始起航;
在广州,
上个交易季换来的茶叶和瓷器装满帆船开始返航。
新的一轮全球海洋贸易循环正式启动了。
东印度公司代表了一群海洋野心家们的梦想,
而在英国国内,
工业革命刚刚启动,消费抬头,
那些醉心于食货的人们,
对一切中国趣味趋之若鹜,
中国茶自然首当其冲,
泡在茶杯里的正是上一个贸易季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
茶叶与鸦片战争。
英国与茶叶的情缘早在1664年就已经结下。
那一年,
国王查尔斯二世接受了从中国带来的两磅气味怪异的黑叶子。
之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茶叶已经成为英国最普通的饮料,
英国人渐渐离不开这种温和刺激的饮品。
与此同时,
英国的经济也开始依赖茶叶,
因为财政部针对茶叶的税率高达100%。
那时候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欧洲国家,
几乎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
用什么来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
不久,
他们随即沮丧地发现,
源于这个古老帝国一向自给自足的习惯,
欧洲产品几乎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市场!
除了白银,这个国家好像一无所求。
起先,
英国通过非洲、美洲的三角贸易获得银子。
英国货船先从本土装上制造品、烈酒等物品,运到非洲海岸卖掉,完成第一笔交易;
再用得到的钱买下非洲黑人,装上船,运到中美洲,把黑人做奴隶卖给那里的农场主,这是第二笔交易;
这些利润一部分用来购买美洲白糖、棉花、咖啡,剩下的是以白银的形式用以在广州购买茶叶。
那时候,
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白银产地,
而每年这里产出的白银,
有一半最终留在了中国。
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
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用于购买茶叶,
英国向中国贸易逆差非常大。
而到1773年,
一切出现了变数。
茶叶与鸦片战争。
经历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
英国虽然在欧洲列强中获胜,
却也将自己拖入了财政的深渊。
战争后,
英国立刻爆发了金融危机,
政府极度缺钱,便将手伸向海外殖民地,
便有了著名的《印花税法》、《汤森税法》。
由于殖民地的强烈反抗,
英国政府无奈之下相继废除了两法,
但保留了《汤森税法》中的茶叶税。
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
英国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了在北美销售存茶的特权,
并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而此前,北美的茶叶进口被走私垄断,
波士顿更是走私的桥头堡。
此举直接动了走私商的奶酪,
他们和知识分子联合组成了波士顿茶党,
号召人们远离茶叶。
1773年11月,
当装载342箱茶叶的东印度公司船只开进波士顿港,
引起了茶党的注意。
12月16日,
波士顿八千群众集会,
要求停泊在那里的东印度公司茶船开出港口,
但遭拒绝。
当晚,
在茶党组织下,
化装成印第安人的青年闯入船舱,
将东印度公司三只条船上的342箱茶叶(价值18,000英镑)全部倒入大海。
此为“波士顿倾茶事件”,
两年后,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
茶叶与鸦片战争。
与此同时,由于美洲的白银产量持续减少,
英国人依靠白银购买茶叶的希望越来越小,
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英货一如既往的冷漠。
整个18世纪,
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另一方面,
美国独立后,
英国彻底丧失了国内商品的北美市场。
随着奴隶贩卖的禁止与南美的相继独立,
曾经的“三角贸易”彻底断裂。
英国人亟需一条新的出路,
他们需要寻找一种中国人也迫切需要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像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需求一样,
使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白银。
最终,
英国人在印度看到了希望----鸦片。
在此之前,
鸦片在中国上层社会已经开始流行,
因为它对治疗痢疾效果明显。
18世纪50年代,
中国每年进口鸦片的数量维持在15吨左右,
而1773年,
进口量陡然上升到75吨,
到1820年,已升至900吨。
茶叶与鸦片战争。
当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棉纺品产量大幅上升,
剩余产品被倾销到英国殖民地印度。
为了给数量庞大的棉纺品买单,
印度人疯狂地种植、出售鸦片。
自此,
一个新的“三角贸易”开始形成。
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再次驰骋全球海洋,
从英国装上纺织品,卖到印度,
再装上鸦片运到广东,换成茶叶、丝绸运回英国。
这次,
“三角贸易”没有给中国带来白银,
它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鸦片。
茶叶与鸦片战争。
1793年,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出使中国,
会见乾隆跪与不跪的故事人尽皆知。
不为人所知的是,
他曾提出希望英国船只获准在广州以外的港口停靠,
以便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
英国甚至授权他可以终止不道德的鸦片贸易的权力,
前提是中国打开贸易大门。
但乾隆只是淡然地回复了“***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茶叶与鸦片战争。
1816年,
第二任英国公使安赫斯特再度访华,
他依旧在礼仪的问题上碰了钉子,
这次,他甚至没有和皇帝见上一面。
1833年,
英国议会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在华的垄断权,
大量英国商人疯狂涌入中国市场。
当年,
中国向英国的茶叶出口量增长了4倍,
与之相应的鸦片贸易数量也飙升到了3万箱。
尽管清政府再三下令禁止鸦片贸易,
但资本的欲望与上瘾者的欲望对此并不予以理会。
庞大的鸦片贸易导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财政基础,
动摇了社会秩序、根基。
1838年底,
林则徐一再上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应,
于是便有了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
同时终止了与英国的通商。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后来的事情,
教科书都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