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交往交流,尤其是交融,有个过程,急不得

全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密切,但是还要看到交往交流容易办到,交融就不那么容易办到了,因为交融有个过程,是自然演化的过程,不能人为地推动。

要正确认识交融。要深刻认识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增多,会极大地促进交融,这是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而不是人为的。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在这个问题上,世界上、我们自己都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深刻总结、牢牢汲取。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前提是切实尊重民族差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各族群众的选择;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各民族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差异会有所减少。但这种减少不是人为的、强制的,而是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自然产生的,是历史进程,容不得任何急躁和盲动。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增强共同性、包容性,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要坚持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营造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

民族交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集中体现了民族心理的认同,只有在经济文化达到完全平等以后,同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何靠行政命令,强力推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尊重民族融合发展的规律,自然而然地达到民族融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