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显现自我调整的迹象。一方面,中国电影稳坐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发展势头不再迅猛,增幅渐趋理性,稳中有升;另一方面,中国观众的审美水平在逐年提高,口味相比以往更加丰富而多元,由此导致中国电影市场对内容的需求达到全新的阶段。

2015年是中国电影爆发的一年,全年440亿票房,同比增长高达48%。2016年,全年票房达到457.12亿,同比增长只剩可怜的3.73%,中国电影市场被泼了一盆冷水,也让从业者发现爆炸式增长的背后,中国电影市场隐藏的危机和泡沫。到了2017年,上半年总票房达到271.73亿(含服务费)票房,相比去年上半年245.85亿票房,同比增长达10.5%。

这10.5%的增幅,首先要归功引进片。上半年上映引进片96部,票房累计166亿,而上映国产片有143部,收获106亿。进口片占比61%,国产片只有可怜的39%。

即使像春节档(1.27-2.2),《西游·伏妖》、《功夫瑜伽》、《乘风破浪》等国产片整体发力,才推动春节档总票房达到33.8亿票房,更不消说之后各个档期国产片高开低走,被引进片碾压或逆袭的命运。

第一季度(1-3月)的中国电影市场极度低迷,累积票房达142.5亿,较去年同期的144.9亿下降1.7%,五年来首次迎来负增长;观影人次首次出现负增长,累积4亿,同比下降3.6%。

第二季度(4-6),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发力。5月6日,总票房即突破200亿,用时126天,比2016年提前16天,市场空前火热。从3月份开始,《金刚狼3:殊死一战》、《金刚:骷髅岛》、《一条狗的使命》等引进片轮流坐庄,这一局面到上半年结束都未停止,《极限特工》、《生化危机》、《摔跤吧,爸爸》、《速度与激情8》、《神奇女侠》《变形金刚5》等引进片强势碾压国产片。最终,上半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只有春节档的三部片《功夫瑜伽》、《西游·伏妖》、《乘风破浪》。

中国电影上半年的低迷,催促着电影制作的升级,也让更多投资人冷静下来,扎实做内容。光线影业王长田面对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的此种落魄现状表示:“我觉得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在提升,虽然这两年爆款少了点,但将来一定会有。”市场的冷却,让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回归理性。

同时,中国观众也在回归理性,曾经的炒作、宣传,或者IP、明星、特效,虽然对票房仍然起作用,但正在逐渐消退,《新木乃伊》、《攻壳机动队》《变形金刚5》因内容本身的羸弱,即使有明星、特效,中国观众也不买账。

观众回归理性,他们用手中的票做出自己的判断,要求影片有好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情感、心灵息息相关。正是观众的变化,给市场提出了新要求,市场理性后,催促着创作者们生产有内容的作品。电影本身的品质跃居前台,而品质除了内容的扎实,更重要的一个变化,便是内容的多元。

一方面,市场的壮大给予了中国电影不同题材呈现的可能,而中国观众在疲倦了视效大片后,对能和自己产生精神、情感沟通的文艺片产生需求,《八月》、《一念无明》、《我心雀跃》《冈仁波齐》等低成本影片在市场上觅得一席之地,尤其《冈仁波齐》更是在《变形金刚5》的压力下票房扶摇直上,截止7月1日,上映12天拿到4600万票房,成为今年产业现象级事件之一。

引进片方面,高品质的重工业电影仍然深受中国观众喜爱,诸如《金刚:骷髅岛》、《神奇女侠》,但与此同时,非重工业电影因自身内容的多元而开始占据市场一席之地,《爱乐之城》、《摔跤吧,爸爸》、《当怪物来敲门》、《雄狮》等来自世界不同国度的影片,因讲着一个个不同文化下的好故事,开始广泛出现在银幕上,《摔跤吧,爸爸》更是成为中国观众全民狂欢的影片,截止7月1日,上映58天,狂卷12.83亿票房,瞩目业界。

回归电影本身,回归电影内容,正是市场渐趋良性的本质表现。正如华谊兄弟电影董事总经理叶宁所言:“只有抓住好的内容,才会通过内容连接的管道深深地打入到消费者,然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行为,而且产生连续性的逻辑,这才是大产业、这才是系统思维、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数据来源:微影时代·数据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