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吐血整理!权威解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治(036)
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一篇就够了。
发病原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
1、急性炎症迁延不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病变迁延至慢性,此为常见原因。
2、咽鼓管功能异常
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乳突气化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确切关系尚不清楚。
3、病变严重、深达骨质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
4、邻近器官病变
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
5、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
急性传染病,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特别是婴幼儿,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使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病理生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轻重不一。
轻者,病变主要位于中鼓室的粘膜层,称单纯型,表现为鼓室粘膜的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渗出物。
病变重者,粘膜可出现增生、肥厚,若粘骨膜破坏,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乳突甚至岩尖骨质都可以发生骨疡,形成慢性骨炎,则局部可生长肉芽或息肉,病变迁延不愈,称骨疡型。
鼓膜边缘型穿孔或中耳粘膜破坏后,病变长期不愈者,有些局部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或同时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胆脂瘤组织、粘连或产生硬化病变。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儿童。脓液性质为粘液性或粘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肉芽、息肉等受到外伤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2、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3、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4、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疾病诊断及鉴别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包括鼓膜的穿孔,中耳腔的活动性感染,病程持续数周或更长。感染时脓液可很多,流出耳道,或很少仅可通过耳内镜或显微镜才可发现。这类疾病常见于咽鼓管功能不佳的患者,听力下降是常见的症状。
按照传统的中耳炎的分型,由于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预后及处理原则上不同,因此还必须在结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对病变的类型作出明确诊断。
三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别要点
单纯型
骨疡型
胆脂瘤型
流脓的时间特点
多为间歇性
持续性
多持续,脓量少或穿孔为痂皮锁堵时为间歇性
分泌物性质
粘液性或粘脓性,无臭
脓性,间混血丝,有臭气
脓性、恶臭
听力
一般轻度传导性聋
多为较重传导性聋,也可为混合型
可轻可重,晚期为混合型聋
鼓膜及鼓室
紧张部中央型穿孔,鼓室粘膜光滑或轻度水肿,听骨链多完好或有部分锤骨柄坏死
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小骨有不同程度坏死
边缘性穿孔,可见豆渣样或灰白色鳞屑状碎片。上鼓室骨壁有破坏或肉芽突出,外耳道后上壁可塌陷
影像学检查
无骨质破坏
鼓室、鼓窦、乳突内有软组织影
中耳有骨质破坏,边缘浓密、锐利,腔内密度增高,听小骨部分或完全破坏
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该病需要与伴胆脂瘤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鼓膜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炎等相鉴别[1]。
联合用药方案
口服抗生素+抗生素滴耳液+大蒜油+VC
案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氧氟沙星滴耳液+大蒜精油胶囊+维生素C片
配伍原因
抗生素:控制感染。
抗生素滴耳液:消炎止痛。
维生素C+大蒜油:进一步抗炎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细菌的能力
注意事项
积极治疗急性炎症以防其迁延成慢性。
疾病预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若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可能完全治愈、不留痕迹的,即不遗留任何功能和结构的异常。
但有时,由于病变的类型,致病菌的毒力,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局部引流不畅,可以诱发一系列的耳源性颅内、颅外并发症。
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包括: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耳源性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耳源性脑脓肿、耳源性囊性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和脑疝等。
常见的耳源性颅外并发症包括:耳后骨膜下脓肿及瘘管、颈部贝佐尔德(Bezold)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瘫、岩锥炎、颞部脓肿、耳前骨膜下脓肿及远隔脏器的脓肿等。
目前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上述并发症的发病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留下中耳功能不全和结构破坏等不良结局。患者持续存在听力下降、耳鸣、耳闷或自听增强等不适主诉,部分患者尚可有头晕、耳痛、偶可发作溢液。这些在疾病告愈后仍然存在的不适及体征,统称为中耳炎的后遗症或后遗疾病。
Gates(2002年)提出的中耳炎的后遗症包括:不张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听骨链固定、听骨链中断、胆固醇肉芽肿,但广义的中耳炎后遗疾病较这一分类更加丰富。
1、按中耳炎诊疗转归的三种状态产生的不良结局分类
(1)中耳炎未经治疗或未经有效治疗的自然转归,如鼓膜穿孔、鼓膜内陷、鼓室粘连、鼓岬上皮化、胆固醇肉芽肿等;
(2)中耳炎并发症的不良结局:耳后瘘管、迷路炎、感音神经性聋、周围性面瘫;
(3)中耳炎治疗(恰当或不恰当)遗留的结构与功能障碍:乳突根治术腔、传导性聋、耳道狭窄等。
2、按中耳炎遗留损害的不同病理性质与部位划分
(1)鼓室通气不良型:因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鼓室前后峡闭塞致鼓膜不同区域内陷、粘连、继发积液、出血性肉芽肿或胆脂瘤等;
(2)纤维粘连性:鼓室粘膜损伤、纤维组织增生致鼓膜与鼓室内壁,听骨之间形成纤维粘连固定,自由度消失;
(3)听骨残缺型:炎症性听骨链中断,或异常骨质增生致听骨链变形或骨性固定;
(4)鼓室硬化型:鼓室粘膜下层组织增生与玻璃样变形;
(5)并发症与治疗产生的不良结局:周围性面瘫、迷路炎感音神经性聋、自然根治或手术后产生的腔洞和耳道狭窄、闭锁等。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2004年西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
2.Gates GA,et al.Rencent advances in otitis media. 1. Definitions,term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otitis media:Ann Otol Rhinol Laryngol(Suppl),2002:188:8-18.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如有相关病症,请遵医嘱
内容来源 | 连锁药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