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大埔民歌沉淀的红色基因
苏区,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建立了革命政权(即名为“苏维埃政府”)的红色区域。大埔县是广东省被中央党史研究室首个认定的中央苏区县。1930年5月,大埔县在成立埔北、埔东、埔西、埔南区苏维埃政府基础上,在南部高陂青碗窑成立大埔县苏维埃政府。此后, 大埔苏区先后成为东江、闽西和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1931年4月, 大埔苏区随闽粤赣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县。苏区时期,大埔红色区域内,传唱不少革命民歌,这些民歌凝聚了丰富的红色基因。
其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硝烟、战火,使配合战斗的中共大埔党组织与农军得到锻炼。之后,党组织将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5团,后扩编为红军第11军第46团、第48团,创建了多块革命根据地。当年,与丰顺相邻的大埔西部银江、洲瑞、大麻、英雅等地为梅埔丰根据地区域。这里流传,特别是曾战斗在这里,后来成为中央苏区妇女部长的李坚真大姐最喜欢唱的“……小溪出水大溪流,同志姐妹处处有;今日重上铜鼓嶂,来日下县打九洲……”的民歌,便是形象反映苏区创建初期,区域地内党与民众“革命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打天下”的革命民歌。
其二,1930年5月, 大埔县红色区域不断扩大,成立大埔县苏维埃政府后,在大埔这块红土地上传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民歌,则颂扬了当年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另外,当年大埔县苏维埃政府之下有4个区苏维埃政府、30余个乡苏维埃政府,苏区人口达155000人,大部分乡苏维埃进行了土改分田,150000余人分得了土地。当年相当流行的“……树有根来水有源,土地回家有根源,如果没有共产党,大埔分地怎燎原……”的民歌,则是反映了当年贫苦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分到土地后的喜悦与翻身感谢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其三,1930年冬,广东国民党军为配合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调重兵对大埔县东部红色区域进行“围剿”。当年大埔县东部红色区域内传唱的“……不怕白鬼烧杀抢,穷人心向共产党,要想穷人红心变,除非西边出太阳……”“……八劝阿妹要改妆,头发留短莫留长,女人也象男人样,敢行夜路敢站岗……”“……十劝阿妹十样歌,莫怕白鬼作恶多,有日来去打白鬼,阿哥拿铳妹拿刀……” 的民歌,体现了大埔苏区军民,紧跟共产党,团结一条心,保卫苏区,不怕牺牲的精神内涵。
其四,1931年,中央苏区大埔县在完成“扩红”任务期间,红色区域内流传的“……四送郎,爱留心,参加红军救穷人,革命工作爱坚决,人民解放有出身……”的民歌,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大埔县苏区民众送朗当红军的精神风貌。
其五, 1931年冬,到中央苏区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化名“伍豪”,经中央红色交通大埔中站辖区进入苏区腹地时, “……汀江水哟水悠悠,青溪山哟高又高,披星带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 的民歌,反映了当年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交通员及民众,在险恶的环境中,护送党的领导同志的动人情景,彰显了大埔北部苏区人民为红色交通线的安全,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其六,1932年春,中央苏区闽粤赣省改福建省后,大埔县苏区为福建省辖区。此时,大埔县苏区内传唱的“……苏区政权一支花,花根扎在穷人家,贫苦农民有了党,红色政权遍天下……”的民歌,形象地展现了苏区一派复兴的景象。1933年3月,主力红军在赣南宜黄的草台冈、东陂等地与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决战时,大埔苏区内传唱的“……挥舞锄头种田忙,节省衣布出钱粮,大家同心齐努力,支援红军打胜仗……” 的民歌,真实地展现了中央苏区大埔县军民勤耕作,积极筹钱支援中央苏区腹地反“围剿”战争感人场景。同年秋,国民党军50万重兵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支持中央红军反“围剿”,10月,大埔苏区派曹托生等代表出席中央苏区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临时代表会议,并承担福建省委分配扩红任务100名。当年,大埔苏区北部流传的《送郎当红军》中“……一送郎,塘面前,送郎当兵莫贪钱,金钱主义要打破,革命才有出头天。二送郎,在桥头,杀尽豪绅莫留头,革命世界天咁大,到处穷人闹风潮。四送郎,到凉亭,一心一意为人民,紧紧跟着共产党,机智勇敢杀敌人……五送郎,爱留心,参加红军救穷人,革命工作爱坚决,人民解放有出身……” 民歌,便是苏区民众送子送夫当红军,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贡献的凸现。
(余敏)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