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会导致什么危害? 中医如何治疗脑积水?
脑积水的出现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但不少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往往无法及时发现病情。那么,脑积水会导致什么危害呢?脑积水的症状有哪些呢?如何治疗脑积水?
脑积水会导致什么危害?
1、脑积水对脑脊液形成和吸收的影响
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平衡,是脑积水形成的原因之一。那么,脑积水发生后对脑脊液的产生吸收又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发现,当颅内压为0.01~2.4kPa时,脑脊液仍能正常分泌,只有当颅内压继续升高时,脑脊液形成量才有所减少。因此,对于脑积水的病例而言,脑脊液的每日生成量决定于颅内压力的大小。在颅内压不超过2.4kPa的情况下,脑脊液的生成量一般无多大变化。
在脑脊液的吸收方面,尽管存在着吸收障碍,仍然有不少脑脊液通过不同的途径被吸收,例如,在脑脊液通路受阻塞以上的脑组织与脑脊液接触面的通透性显著增强,这一现象可通过PSP染色试验、脑部的CT扫描和同位素标记白蛋白的追踪得以证实。说明在脑积水时脑脊液可通过脑室内的室管膜、颅神经鞘等其它途径吸收。应该指出,脑积水患儿虽可通过上述途径吸收部分脑脊液,但蛛网膜颗粒仍然是吸收大部分脑脊液的主要部位。
2、脑积水对神经组织结构的损害
脑积水形成之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而引起脑组织继发性改变;其表现为脑室系统由于脑脊液的积聚而扩张,室管膜细胞的侧突肿大、伸长,随着脑室壁的进一步受牵拉,室管膜逐渐消失,脑室周围呈星形细胞化或胶质疤痕形成。脑室进一步扩大,可使脑脊液进入室周组织而引起白质水肿,这时即使行脑脊液分流术,使脑室恢复到正常大小,脑组织在组织学上的改变已不能恢复。
脑积水的症状有哪些?
1、头重
患儿由于颅内脑脊液增多而头重。致使病儿不能支持头的重量而头下垂。前囟门扩大。张力增高,有时后囟、侧囟亦扩大。病儿毛发稀疏、头皮静脉怒张,颅缝裂开,颅骨变薄,前额多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眼球下推,以致巩膜外露,头颅增大使脸部相对变小,两眼球向下转,只见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呈落日征象,这是脑积水的重要体征之一。脑积水静止的第一个好转征象,也是两眼球下沉开始改善。
2、头围增大
头围增大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头围增大常于产时或产后不久就出现,有的出生时头围即明显大于正常。头围增大多在生后数周或数月开始。并呈进行性发展,头围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而头围增大一般在出生后4~6个月才逐渐被患儿父母发现。
3、颅内高压
由于小儿颅缝未闭合,虽有颅内压逐渐增加,但随着颅缝的扩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得到代偿,故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仅在脑积水迅速发展者才出现。患儿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易激惹、抽风、眼颤、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高或四肢轻瘫等。
在重度脑积水中,视力多减退。甚至失明。眼底可见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晚期可见生长停顿,智力下降,锥体束征、痉挛性瘫痪、去脑强直、痴呆等。
4、大脑半球皮层萎缩
有时患儿由于极度脑积水大脑半球皮层萎缩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其精神功能却保持较好,呼吸、脉搏、吞咽活动等延髓功能几乎无障碍,视力、听力及运动也保持良好。
中医如何治疗脑积水?
一、针灸治疗脑积水
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三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配穴为分型选取。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开裂,前囟饱满,无呕吐及落日征,肢体活动尚好,纳食二便均正常。仅取主穴。
二、辨证治疗脑积水
1、脾肾阳虚型脑积水
处方:茯苓、猪苓、车前子、熟地各6克,白术、陈皮、姜半夏各5克,全当归、鹿角胶各9克,桂枝、甘草、山萸肉、淮山药、川牛膝各3克。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减地黄量;便稀增大茯苓、山药量;呕吐加半夏、陈皮。
治法:扶脾补肾,通阳利水。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
2、肾阴虚型脑积水
处方:熟地、车前子、川断、沙菀子、桑寄生、淡苁蓉、何首乌各3克,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各6克。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便秘加当归;伴龟背者加鳖甲或鳖甲膏。
治法:补肾益髓,滋阴通阳。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