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几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大郎的炊饼、郓哥的脆梨、九叔的老婆
杨角风谈水浒第15期: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非常喜欢武松,所以在创作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
而把武松这个形象刻画饱满,又离不开其他人物的衬托,这其中就包括了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以及这几章中出现的小人物王婆、何九叔、郓哥等等。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关于武大郎被毒杀事件的前前后后还有一些疑问需要给大家解答。因为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单独解读了,就把这几个疑问合并成一期汇总解说。
杨角风谈水浒第15期:水浒传几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大郎的炊饼、郓哥的脆梨、九叔的老婆!
一、
先谈谈武大郎的炊饼,这究竟是个啥玩意,咋做的,好吃不好吃?
杨角风目前住在杭州,在杭州有一条特别著名的老街,叫南宋御街,挨着南宋御街的叫河坊街。
在河坊街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摊位,摊主不是别人,正是武大郎,只是这个武大郎不再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是坐等人上门。
提到这个武大郎,又让我想起小侄女的糗事,她们全家来杭州游玩,角风尽地主之谊带她们去河坊街逛逛。谈话间就提到了武大郎。结果一路上小侄女闷闷不乐,眼中似乎含泪,一直怯怯地问,河坊街真的有武大郎吗?
在得到多次肯定的回答之后,目的地也快到了,坐在后排的小侄女“哇”得一声哭了:
“我不要去看五大狼,我不要……哇……它咬人……哇……”
不过河坊街卖的武大郎炊饼一看就不正宗,十块钱一个,但就是类似于新疆馕饼的样子,但比它脆,也没有那么大,上面沾上了点芝麻,并不怎么好吃。
实际上《水浒传》中记载的武大郎炊饼也叫蒸饼,其实就是白面馒头,在《青箱杂记》中有记载:
“仁宗庙讳贞(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能放到笼屉上蒸的面食,其实就是馒头,当然,也分死面馒头和活面馒头。
二、
那么《水浒传》中提到的馒头、烧饼,又都是什么呢?
馒头在《水浒传》中实际上就是包子,在杭州这边,或许真的有遗留下来南宋的叫法,他们也叫包子为馒头。
有次招待朋友,提到主食是馒头,结果几个本地朋友问我,是肉馒头啊,还是菜馒头,还是豆沙馒头?
这也就理解了,后来武松一不小心进了孙二娘的黑店,孙二娘拿给他的肉馒头,其实就是用人肉做的包子。
至于烧饼,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高级面食,馒头一块钱能买俩,菜包子一块钱一个,但是烧饼没有个三五块钱是买不到的。
在《水浒传》中也有人吃得起烧饼的,那个人叫史进,当时鲁智深从五台山到大相国寺时,途径瓦罐寺。在这里,鲁智深饥不择食,惹到了恶贼丘小乙和崔道成,结果还没打过人家。
一路狂奔到赤松树林,偶遇了史进,史进见鲁智深饿得都站不住了,掏出了烧饼:
“哥哥既肚饥,小弟有干肉烧饼在此。”
这才是真的高级面食,还是肉馅的,当然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史进很有钱,出门带几个干肉烧饼,那是再好不过了。
武大郎卖炊饼的地方是山东阳谷县,这里地处北方,以面食为主,虽说家家也会蒸馒头。但是还是成本和时间问题,武大郎蒸一锅能出五到十屉,大批量生产,成本本身就低,卖价又不贵。
所以,他卖馒头,还是很有市场的!
三、
武大郎卖馒头为什么要卖一整天,早上蒸出来,到下午岂不是凉了?
整个武大郎被毒杀事件前后时间就是发生在冬春两季,比如武松公干回来时就有描述:
“前後往回恰好过了两个月,去时残冬天气,回来三月初头。”
冬天买的馒头基本上都是凉的,而且能储存一段时间,武大郎是走街串巷地卖,所以并不存在边蒸边卖的情况。
杨角风就是北方人,实际上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囤馒头,村里一般都有馒头房,一袋子一袋子买就是了。吃的时候,放在蒸屉上蒸一下不就热了嘛,所以也不存在买了后直接吃的情况,当然夏天还是可以这样的。
在武松出发去公干的时候,曾经嘱咐过武大郎:
“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
其实,武大郎炊饼面向的客户是普通民众,他刚来阳谷县不久,固定客户还没有打开。所以他必须要整个县城到处跑着叫卖,武松说的只做一半,其实就是劝武大郎,这段时间只做固定的生意。
比如衙门口那边每天能卖十几个炊饼,城东码头能卖二十多个炊饼,城西医馆门口也能卖二十个炊饼。
其他的流动性的没准的生意就别做了,好早点回家看着潘金莲点,别让她整天想着勾搭汉子。
他被踢的那一天,恰恰就没卖多少炊饼,还跑到酒馆请了郓哥喝了顿酒,没听武松嘱咐不要与人吃酒,结果葬送了性命。
四、
说完了武大郎的炊饼,我们再来谈谈郓哥的脆梨!
在《水浒传》电视剧中郓哥沿街叫卖的是脆梨,实际上他卖的是雪梨,也叫雪花梨。角风不才,小时候家里曾经承包了一片梨树林,这里面就有脆梨、面梨、黄梨、鸭梨、雪花梨……
这个脆梨,皮薄水多,随便碰一下就破了,保质期是最短的,黄梨最难吃,但最好保存,鸭梨处于这两者之间。
一般情况下,能保存在冬天的梨,也就只剩下了雪花梨、鸭梨、黄梨,还得放在地窖里面。所以,《水浒传》电视剧中郓哥大冬天卖脆梨,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也无法保存这么久。
郓哥其实蛮悲惨的,是一个底层人家的小孩:
“且说本县有个小的,年方十五六岁,本身姓乔,因为做军在郓州生养的,就取名叫做郓哥,家中止有一个老爹。”
只提到有一个爹,而且六十多岁了,等于是四十多岁才有了这么个孩子,因为信息太少,就不分析他娘是谁了。
他平时就靠卖一些时鲜水果生活,估计也是二道贩子,从别人手中进货再卖的那种:
“那小厮生得乖觉,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
之所以武大郎被西门庆一脚踹翻,其实这里面也有郓哥的原因。他跟武大郎认识估计也是走街串巷的时候认识的,绝对不是什么好朋友,毕竟武大郎才搬来没多久。
当然,他做出来的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有情可原的,毕竟他也要生存,只是这种生存坑了武大郎。
五、
再谈谈何九叔,为什么西门庆连县官都给收买了,却没能收买他?
何九叔就是个小人物,靠着一门手艺也混了个小公务员待遇,他跟县官不同的地方在于。县官可以不用怕手下的武松,但是何九叔怕啊,毕竟很多工作需要跟武松这个都头合作的。
在当时那个世道生存,要么就做贪官,至少官官相护,要么就做恶人,大不了上梁山。像何九叔这种想安稳过日子的,很难,所以他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尽量做到谁也不得罪。
如果说武大郎就孤零零一个人,那么何九叔也不会有什么顾忌,人都死了。可惜他还有一个弟弟,可是打虎英雄,西门庆平时正眼都不瞧自己一眼,却能找上门请自己吃饭,事出异常必有妖啊。
再联想到武大郎确实中毒而亡,潘金莲又貌美如花,西门庆又风流倜傥,得,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咋回事了。
所以,整个事件,何九叔就疑心重重,而现实是挨个验证了他的疑问,他又不敢得罪西门庆,只能“嗷”的一嗓子装死了:
“定睛看时,何九叔大叫一声,望後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但见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黄,眼无光。”
抬回家,何九叔就没事了,并跟他的老婆讲了自己的担忧:
“武大有个兄弟,便是前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倘或早晚归来,此事必然要发。”
六、
何九叔的老婆聪明就聪明在这里,她帮何九叔想好了万全之策:
“你到临时,只做去送丧,张人错眼,拿了两块骨头,和这十两银子收着,便是个老大证见。”
何九叔的老婆意思很明确,这时候要是替武大郎主持正义,先不说县官支持不支持,就是西门庆,也很有可能捏死自己。不如将计就计,先表面上答应着西门庆,回头静观其变,如果武松也是个二五眼,稀里糊涂地让这事过去了,咱就不提。
要是武松真的找上了门,咱就把这两块骨头给他,而且告诉他就等他来呢,西门庆给的银子都没动。
实际上何九叔夫妻俩不能说他坏,在那种世道生存,确实没办法,只能是帮势不帮理,明哲保身最重要。
等到武松提着刀找上门了,何九叔才慌了,急忙招了供,武松问他奸夫是谁时,这家伙却一时哑巴了:
“却不知是谁。小人闲听得说来,有个卖梨儿的郓哥,那小厮曾和大郎去茶坊里捉奸。”
这个何九叔何其聪明,都到这时候了还装聋卖哑,硬是把郓哥拉出来垫背。
郓哥也很精明,见俩人找自己了,还问呢:
“你两个寻我做甚麽?”
不过,没等武松回答,他自己也知道这么讲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于是主动靠老爹没人养“讹”了武松十几两银子后,招了。
七、
后面就是武松的整个复仇计划了,同时也交代了这些小人物的结局:
何九叔不用说,这个案件告一段落后,他继续做他的仵作,而郓哥也继续卖他的梨,只是少了西门大官人的照顾,不知道生意会如何:
“那何九叔、郓哥、四家邻舍,县吏领了,自回本县去了……其馀一干众人,省谕发落,各放宁家。”
而武松临走时,只有一个邻居前来送他,不要被《水浒传》电视剧所蒙蔽,虽然郓哥流着泪说等武松回来的话很感人,也确实让人心酸。
但实际上,郓哥并没有去送武松,来送武松的只有一个邻居,而且还是有托在身:
“邻姚二郎将变卖家私什物的银两交付与武松收受,作别自回去了。”
而武松临走前收拾东西,还不忘兑现自己的诺言:
“武松到下处将行李寄顿土兵收了,将了十二三两银子与了郓哥的老爹。”
有了这些银子,郓哥和其老爹日子会好过一些,说不定会搬到其他的县城,继续卖水果。
等他老爹死了后,他就真的无亲无故,了无牵挂了,而且经历了武大郎被毒杀之事,郓哥也有一定的过错在里面,必然会受到周围邻居的指指点点。毕竟在那个社会,一旦被人扣上了唯利是图的帽子,这一辈子就很难摘下来了。
所以,郓哥大概率会离开阳谷县,另外找个地方谋生。等到了娶亲的日子,也会结婚生子,如果能安安分分过一生,那对比武大郎,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