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大众剧场的记忆||陈亚林
作者:陈亚林
小编荐语:犹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娒雷特一样,
对于清江浦人的记忆中,
几乎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大众剧场。
在现如今每个城市的,几乎都能在大型综合销售中心建筑的较高层找到影院。这些影院分隔成不同的放映厅,不同的人群可在不同的厅选到自己所喜好的题材的影片观看。年轻人喜欢一边手捞着大纸袋里的爆米花,或一边吸溜着各式饮料奶茶,眼睛盯着屏幕看电影。在当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哪里都找得到不同的欢乐空间。在一些人家的别墅里,还自建了家庭小影院,卡拉OK厅,健身房等,看电影看戏,似乎早已成了生活闲暇时的点缀了。
在我童年时的这座城市里,那时候的电影和戏剧,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剧场里观看。公众聚集的娱乐活动完全不像今天那么频繁和多选。能够看场电影看场戏,对孩童来说,没有哪次不伴随着观看前的盼望和观看后的长久回味。
我家乡的大众剧场,就是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收藏了我童年许多欢乐的场所。想到大众剧场,心中霎时充满怀旧的情绪,那里收藏了太多我儿时的欢乐记忆。
童年的记忆中,60年代到70年代,淮安最大的剧场是大众剧场和人民剧场,大众剧场离家近,位于现在苏皖边区政府对面的一条小巷的深处,从家步行过去只需10分钟,途中仅经过一个红绿灯。
记得剧场门口用木栏杆形成过道,剧场门口永远是人头攒动的那份热闹,检票处的灯光下总有密密麻麻的小飞虫在飞舞,开场前检票外面不远的地方,还会蹲着几个拎着竹篮子卖瓜子卖青萝卜的人,一包用纸裹成三角形状的瓜子只有3—5分钱。剧场大门边的墙上有两个只有杂志那么大小的长方形洞,购票时只能伸进一只手仅能看得见售票人的脸。
那个年月的戏票分两种颜色,位置好的就是红色的,位置稍差一些的就是蓝色的,且很便宜,一般仅有一毛多钱。即便如此便宜,我们仍然是经常买不起看戏的票,因看门人当中有1两位与父母熟悉,有时就睁一眼闭一眼地的放我们这些小毛头一码,我们也会心领神会的两个人持一张票挨挤着入场,当然了,进去也只能合坐一张椅子。
记忆中,剧场内有几百张木制的靠背椅子,没有空调,头顶上悬着十几个大吊扇,有几个转起来吱呀吱呀地发出声响,剧场内没开演时,我们总会眼睛盯住那紫红色低垂的帷幔,当场内灯光熄灭,帷幕上射出大大圆圆的灯光时,那是好戏就要开场了,大幕在观众们热切期盼中徐徐拉开,灯光下,演员们粉墨登场了!
偶尔遇到停电,人们鱼贯而出,走出来在边门等电来,剧场内的热浪随着人潮一阵一阵涌出来,大人们三三两两站着,有人抽烟有人磕瓜子,有人啃着青萝卜,或是聊大天,娃娃们东跑西窜。不知为啥那时没有空调也不觉得有多热,可能是剧情太吸引人的缘故,也可能是小孩子只要与欢乐相伴就很耐热,又或者是人们因为剧情而忘却了炎热。
一旦演员上场人们不约而同地鸦雀无声,看得全神贯注,剧场两边的走道上有几个大柱子会挡住视线,我们遇到这种情形就会歪着头看完整场戏也不觉得累。大众剧场的戏剧演员隶属淮阴县文工团,文工团的旧址就在今天的水门桥北颐高广场的位置,当年有时还会溜进去,看演员们在排练。
因为看戏次数多了,观众们都认识了几个主要演员,当时他们的名气可真不亚于现在的明星。又恰巧有几个演员就住在我们大院里,其中还有演主角的,由于经常见面大家彼此认识,好像倒是没有今天的孩子们,认识个明星就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当时看的最多的,是“白毛女”饰演大春哥的演员名叫吴孝举,当年的大春,年轻英俊、潇洒威武、身姿挺拔,饰演喜儿的名角戴筱环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当年也是青春靓丽的大美女,那个演技更是没话说,在我们小小的心底里,当年的这些名角无疑都是今天流行称呼的“偶像明星”了。
我们每每沉浸在剧情中,以至于偶尔走在马路上看见饰演黄世仁的演员,也会义愤填膺地说,瞧!就是这个黄世仁逼死了喜儿的父亲,是个大坏蛋。恨不能上前打他一巴掌为喜儿出口气的感觉,其实人家是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大帅哥,可能入戏太深或是看的次数太多了,很多剧目里的唱词对白几十年都还记忆深刻。
后来还陆续观看过“天仙配”“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剧。同一个大院里居住的马西铭在天仙配一剧中饰演主角董永,扮演老槐树的演员,虽然躲在会说话的道具老槐树后面,但我闭着眼睛都知道演员是谁,还有个拉手风琴的刘老师夫妻俩也是文工团的,夫人是南京人,娇小玲珑跳舞很棒,红色娘子军剧目里就有她跳舞的重头戏,皮肤微黑,我们大院的孩子就替人家起诨名叫“小黑皮”还有个个头高挑的女演员皮肤白皙,长得明眸皓齿,我们就送她一个“大白皮”的绰号,马西铭夫妻二人都在淮阴县文工团工作,这个“天仙配”里的男一号,青春洋溢的明星剧照,曾被放大摆放在当时的亦卢照相馆很久。其妹与我是同学,我也会经常和她相约一同上下学,能与当时淮阴的明星近距离接触,也是儿童的我心里很快活的事情呢。
时光飞逝,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对曾经的大众剧场依然有着深深的记忆和情结。想念剧场门前的细长幽深的巷子,剧场里晃晃悠悠旋转的大吊扇;想念剧场门口被刷锅把子甩上水的水灵灵的青萝卜,三角形纸质包装的葵花籽(瓜子的包装纸基本都是孩子用过的作业本或是旧书上的纸);想念那开演前的人声鼎沸和进场处推推挤挤的人群,检票口上方的大灯光影里的烟雾缭绕,还有那飞来绕去的小飞虫;和那一方小小的售票口勾勒出的大大的欢乐。
作者简介
陈亚林,市作协会员。喜欢文学和写作,爱好养花弄草、烹饪、旅游和游泳。著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沿河拾蚌》散文集。
▼▼▼
【往事】八十斤大葱
雪里蕻
浦楼酱油—老淮阴人舌尖上的鲜味
农场的小河
梧桐树下
水门桥两岸风景
那年除夕
澳门街头邂逅美女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