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户阪神大地震纪念公园以及神户港
在神户街头,偶尔能看到一些时钟,时间永远定在5点46分,这是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52秒的阪神大地震的那一瞬间。
这是神户街头其中的一个地震纪念地。
在从三宫站(神户的主火车站)往神户港走的图中,有这样一个街头公园,
公园的名字叫东游园地。“游园地”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是游乐场的意思,但这里的游园地则是公园的意思,因为它起始于1868年,当时是外国人的公园和运动场。我们在神户北野异人街看到很多当年的洋房,其实当初这一带也是外国人的居留地。只不过后来被日本收回,大批洋房被拆除,少数被移走。
这个洋人留下的公园也是日本第一个西式运动公园,据说日本的保龄球就发源于这里,还有个保龄球发祥地纪念标志,不过我没有看见。
紧邻公园的北侧,就是神户市役所(市政府)。
这个雕像叫マリーナ,音译马丽娜,也是与纪念地震有关,雕塑的时钟也是5点46。为什么叫马丽娜,不知出自什么典故。
阪神大地震,是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52秒发生在淡路和神户一带的7.3级大地震,震中就在我们从神户去淡路梦舞台,经过跨海大桥的明石海峡。其实地震的名称还有淡路阪神大地震(日本政府的正式说法)、神户大地震、兵库县南部大地震、关西大地震等多种说法,但是因为《每日新闻》最早使用了阪神大地震的说法,所以就一直被沿用下来的。不过这种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大阪神户的大地震,其实大阪的损害比起神户来要轻的多。
阪神大地震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311大地震为日本近代三大地震,不过阪神大地震是三大地震中伤亡人数最少(死亡6434,伤43000多),也是震度最低的。
这处人行便道可能是特意保留下来的,能看出被地震扭曲断裂的样子。
公园边的花坛。
路边的献血采血车。
公园的一些西方文化元素雕塑。
公园内还有这样一座地震纪念建筑,叫做慰霊と復興のモニュメント,モニュメント就是monument的意思,翻译成慰灵与复兴纪念碑有点勉强。
建筑是于2000年,由神户市民集资修建的,从上往下有水不停地在循环流动。
纪念建筑前面,有个长明灯,叫做“希望之光”。据说是由来自各个五十多个受灾比较严重的市县的火种一起点燃的。长明灯有志愿者做维护。
下面的碑文大意是:
...无法预见,只有一秒钟就成了人间的界限...
地震灾难留下了什么,是无尽的思念。
这盏灯代表所有失去的生命,
连接着幸存者的思念。
纪念建筑可以下到底下,这里设计为一个追思冥想室,墙上的石碑刻有所有地震遇难者的名字。每年的1月17日,一些地震遇难者家属都会来这里一起追思亡灵,当然也是互相鼓励,继续生活。
冥想室的玻璃顶上面就是流动的水景。
这是出口。我想武汉是不是也应该建一座类似的抗疫纪念地,比如把那个海鲜市场拆了,建一个纪念碑或纪念公园。因为这次的灾难可能远比一次地震影响还要大。
这是一张神户市的受灾照片,后面是东急商场(TOKYU HANDS)。
这是上面那张照片现在的大致位置。
我们在神户时就住在东急的附近,这里的家居用品和文具比较多。
从东游园地继续往海港方向(南)走,有座这样的老建筑,这里过去曾是1869的外国人俱乐部,二战时被炸毁,现在这个是按照原来大致的样子简单复制的。
这是旁边的一家法国风味餐厅,叫做布兰奇别墅(ヴィラ ブランシュ,Villa Blanche)好像也是一座老建筑。
外国人俱乐部前有个圆形广场,广场中央有个花时钟。再往南就是神户港区了。
这个像电吉他的建筑,是关西电力公司。
往神户港方向的立交桥,上面的交通非常繁忙。
立交桥下的一个大运动场,有灾害时就是避难所。
不时经过的电车。
可以看到海了。
随处可见港口边的仓库。假如没有帝国主义强迫的“开国”,现在的神户会不会还是一个繁忙的港口呢,谁能说的清。
这栋建筑叫旧国立生丝检查所,建于1932年。主要用途是生丝和丝绸的检测实验室。现在被改为资料馆和博物馆。
距离生丝检查所不远的这栋建筑,是神户税关。现在还是日本的海关,管辖兵库县、四国地区和中国地区(这里的中国是日本的一个地区,也称山阴山阳地区)。
神户税关的历史可追溯到江户时代的1868年,不过最早的海关建筑毁于1922年的大火,现在所见的建筑,基本保持着1927年重建的外观(神户大地震后部分重建)。
神户税关大致呈三角形平面布局,中间有较大的庭院,如果能进去看看会更不错。
随处可见的仓库。
货运码头
三菱公司的仓库
三井仓库的办公楼
住友仓库。
另一座住友仓库。
神户港夜景
这家酒店叫美利坚公园东方大酒店,据说设施有点陈旧。
绿色的是神户海洋博物馆,后面是神户的地标之一,神户港塔。
领航船。
神户海洋博物馆是世界上有名的海洋博物馆之一,喜欢海洋和船舶知识的值得一看。
神户港塔(神戸ポートタワー),建于1963年。上面有全景观光厅、餐厅和旋转咖啡厅等。
美利坚公园东方大酒店下方就是美利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