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禅师堂
界首禅师堂
(唐至解放后)
每次回老家,途经界首竹里观景驿站,常常会停下来,抽支烟,看看湖中的群岛风光。其实,我最想看的还是驿站后山,因为这山名为三台山。万历遂安旧志称金紫山,民国旧志称三台山,在县北二十里(狮城之北),三峰卓立,秀入云表,为一邑镇。老百姓则称之为金山、金峰。山上曾经有一座遂安有名的佛教古刹“禅师堂”。可惜上山无路,没有向导不敢冒然登临。所以至今还是一想念。
民国《遂安县志》:禅师堂,二都。唐汪公圣僧自婺州住锡于此。是年大旱,山下有宋姓者数携饭饷僧,僧授以蒙竿插田中,有泉上涌,溉田百余亩,至今赖之。又殿左一泉从石中出,大旱不涸,祈祷辄应。(明)里人严化侨句云:绀刹静鸣梵笈雨,绿萝高挂纳栖云。清康熙间,僧寂贤重建,严钥有诗。民国十七年,章严姚三姓因壁坏栋摧,年久失修,倡议募赀重建。
有人寻访了郭村花果山上的花果庵,大力宣传那个千年银杏。从《岐山汪氏宗谱》记载看,花果庵的创始人就是禅师堂的大德和尚。该谱《重修花果庵记》记载:金华兰溪汪氏,行第七二,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削发入双林寺(义乌佛堂有此寺)为僧,法名大德。唐贞观年间,游严陵武强(遂安县),寄钵禅师堂(旧志载在二都,今界首),为民祈祷,雨晴适时。唐永徽二年(公元651)秋,大旱,祷雨除之。唐太宗嘉奖,赐号“七佛”。此后,访林问壑,在花果山结庵以居。遇旱祷雨都很灵验。但因比丘尼干扰,就云游到梓桐尹山,不久幻化而去,在尹山岩下留下黄金锁骨(尸骨)。
《洋川王氏宗谱》也提到金峰汪公佛。谱载十八都高山王氏世系引:公讳万四,字统祀,元恢公之长子也。邑北十八都金峰之巅有汪公佛,每祷必应,适岁旱,公往祈雨,见壤沃厚,遂迁于此,聚庐而处焉。笔者至今没看到附近有比禅师堂更有的寺院庵堂记载,所以,我怀疑这里的金峰汪公佛即禅师堂之佛。因为这里即十八都与二都交界处。
民国县志收录有里人之诗,可见禅师堂之名气之大。
游禅师堂
童肇新
古刹春云里,何年静闭关。数椽依老木,一锡响空山。
地僻红尘隔,林深白昼闲。自从说法后,花雨印苔班。
注:童肇新,字浣思,一都人。少嗜学,家贫有时不能举火,读书自若,遂以文名当世。康熙丁未成进士。著述甚富,性高介,不媕阿随人,铨选江南祁门知县,未莅任,卒。
前题
严钥
悬杨为予下,偶栖一夕禅。深篁迷月影,古寺失松年。
肃响空山雨,寒春清夜泉。晨钟惊梦醒,尘想几曾捐。
注:严钥,字北侯,岁贡生,二都人。幼颖异,未冠游庠食饩,试辄屈其侪偶。生平才略过人,能断邑中大事。甲寅山寇窃发,邑令刘侯先以通邑附贼请剿,旋避寇去。钥力挽邹学博,为具详稿,请分别剿除。用学篆行之,得如所请。善良赖以保全,邑人德之。
链接:禅师,指和尚之尊称,语出《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 文殊师利 答言天子‘此禅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