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说之踪迹?

金栋按: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这三部中医经典“五行”说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说之踪迹?

不知什么原因,有“神医”、“医圣”之称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王叔和撰次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分散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原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说“《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说之踪迹”,似亦不妥。如《伤寒杂病论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说之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说之踪迹呢?殊不知,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的,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民国儒医杨绍伊、陆渊雷《伤寒论今释》,经方大师胡希恕、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日本汉方医家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与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等均持此说,即《伤寒杂病论序 》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再读读康平本《伤寒论》,更是如此。实际上,《伤寒论》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这三篇内容,大部分是王叔和补入沾益的。而《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部分内容,亦是如此,即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

要之,以《汉志·方技略》“医经、经方”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属医经家,五行说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属经方家。经方家本与“五行”说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说辨证施治。说与“五行”说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五行”说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然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并未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治未病”思想,见于医经家之《内》《难》著作,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与经方家似乎无关,所以前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以为非仲景原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宋本《伤寒论》108、109两条,确与五行学说有关,然有注家认为此两条“与上下文义不属,似有遗误”(《医宗金鉴》)。《伤寒论·阳明病篇》说“阳明居中主土也”,虽与五行说有关,但并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施治之相关方剂;而太阴虚寒病证主方理中汤(丸),其“中”字指代脾,或与五行说有染。《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虽与五行说有关,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另,《金匮要略》有“杂禁”三篇,即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有些内容,虽亦涉及“五行”说思想,但与《金匮》262首方剂几无关系。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说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说思想,是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