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适合秋天读的书(国内)
秋
适合秋天
的书单
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秋天
你
是
什么样子?
AUTUMN TIME
1
秋天是令人多愁善感的
似乎百分之八十与秋天有关的诗句都描述着它的凄凉和伤感。灰白的空气、清冷的凉风和滴答的雨水,这些好像都诉说着秋愁,有意思的是,“愁”字是“秋”和“心”相叠组成。
一立秋,不管是迫不及待温度持续降到10度左右的北方,还是仍然保持着30多度热情的南方,都用“秋天的第一****”把这份仪式感拉到满分。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秋天的第一瓶陪你勇闯天涯:
秋天的第一条秋裤:
一滴滴秋雨滴红了石榴,点开了桂花,而这些“第一”让秋天多了一份温暖。
2
秋天也是个内省的季节
金秋时节,一年快走过四分之三,在大自然中,一切都开始从繁茂生长到丰富成熟;而我们更适合在这个季节内省,看看年初制定的年度计划完成了多少,哪些还可以在第四季度临门一脚,哪些可以顺延到下一年的年初。
这个周末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秋天阅读的文字,今天是国内作家的作品,明天是国外作家的作品。
最适合听着窗外的雨滴,喝着最爱的饮品,迎着最喜欢的香气,用一种放松的姿势,慢慢读来。
秋园
秋灯琐忆
本草春秋
伊犁秋天的札记
一日三秋
推荐书单---国内
(书单排名不分先后)
一日三秋
作者:刘震云
这本书是2021年7月的新作,以冷幽默求索前年的“现实魔幻主义”小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
作者刘震云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的获得者。
这本小说是作者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
从两米见方的剧团人物群像素描中挑出陈长杰、李延生、樱桃,围绕几位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有开车的、扫大街的、开饭馆的,串联起几个家庭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把世人被忘却的情感和心事复刻出来。后引出寻常父子二人遍尝生活辛酸后对人生至理的了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悟出:一个重要的的瞬间,在人生中犹如一日三秋,但这瞬间永不再来。
刘震云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既是幽默,也是讽刺;既是魔幻,也是现实。
伊犁秋天的札记
作者:周涛
《伊犁秋天的札记》为著名诗人、散文名家周涛的随笔精选集。他以浓郁写意的笔墨描绘了北疆万里河山的波澜壮阔,贯穿着对生命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格调雄壮浩瀚,意蕴深远,诗意纵横。
周涛可是位能文能武的作家:中学时进新疆体委乒乓球专业队,后弃武从文,复又以诗歌从军行,转至武行。边塞新诗,游牧散文,文韬武略,文夺中国新诗奖、鲁迅文学奖,授新疆文联名誉主席;武颁技术二级,享正军职爵。
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周涛散文的魅力,正是在于他给我们展示了生命之树的翠绿色泽和精神风貌,加深了我们对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认知和参悟。
周涛的散文世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在周涛的笔下,草原、戈壁、雪山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其散文已真正触摸到了生命的底蕴,体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清醒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呈现出了*般的生命活力和巨大冲击力。
本草春秋
作者:郑晓锋
郑晓锋是历史地理文化类散文写作的佼佼者,浙江永康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中央电视台文史纪录片特约策划、撰稿人。已出版的作品有《眼底沧桑》《本草春秋》《逆旅千秋》《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老江湖》等。
这本书是作者2020年的作品,它不是中药的历史,而是以中药书写的历史,是用当归、远志、甘草、人参串连起来的历史散文集。
史书、药书对照来看,同样发黄的纸页上,竟能找到不少彼此印证的章节,更有许多埋伏呼应之处。以药读史,相互补充相互阐发,别有一番滋味。
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在医家眼中,往往不过是一张字迹潦草的药方,撰写者或是高明,或是蹩脚,或是认真,或是敷衍……
传说太乙真人用莲藕拼出哪吒的人形,助他起死回生——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本草药书中,挑出那些蕴涵历史天机、闪烁着青铜寒光的中药,为我们过往的几千年搭起了一座沉重的骨架。
《本草春秋》的角度新颖,文笔老练,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值得对文史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读。
秋灯琐忆
作者:蒋坦
《秋灯琐忆》是清代浙江钱塘江文人蒋坦回忆与爱妻关锳(即秋芙)生活琐事,充满才情、风雅、闲趣的诗意散文集。全书叙事传情栩然,文辞清雅,情感纯粹而动人心。(秋芙和沈复之妻芸娘被林语堂形容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两个女性。)
本版以初版咸丰二年(1852)钱塘蒋氏巢园刊本为底本,参考近现代近十种版本重新点校。邀请同济大学博士、青年诗人朱隐山白话译注,注释详细,译文简洁优美。另附长篇导读,通畅阅读。同时附咸丰二年初版序,独家收录蒋坦、秋芙诗词100首及蒋坦、秋芙人物小传,作为了解书中人物的辅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插图
《秋灯琐忆》是一种“忆语体”,也就是回忆录的意思。
据说秋芙天生体弱,却生具慧根,悟性奇高。凡古琴、绘画、诗词、书法等雅业,触手便通,让人讶异难解。有道家的高人说她是昙阳转世,蒋坦认为是真的。秋芙曾写过这样两句诗“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其境界之高,似非凡人气象。秋芙从小笃信佛法,诵经礼佛二十年,三十多岁的时候,终于西去了,真正是“人间不许见白头”。
秋芙死后,蒋坦也全心礼佛,夕梵晨钟,忏除慧业。蒋坦向佛陀许下这样的心愿:如果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愿意和秋芙并肩而坐,听弥陀说法。如果还要堕入娑婆人间,则愿意和秋芙世世永为夫妇。四十二岁左右,蒋坦也死了。他是因为兵乱饿死的。
这是一对情深意笃、才情清绝、心性淡远的夫妻,他们意趣高雅,性情相契,尽管生活贫寒,却整日涵泳于琴棋书画中,陶然忘忧。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个韵友。
秋园
作者:杨本芬
听八旬奶奶讲述“”妈妈和我“”的故事。
它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乡间百姓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写尽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湖南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这是小说《秋园》中,女主人公秋园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
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
秋园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
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1914年,秋园出生在洛阳一户行医人家。长大后的她嫁给了驻扎当地的一位国民党文职官员。秋园先是跟随丈夫从洛阳搬到了南京。抗战爆发后,一家人又迁往重庆,中途脱离部队回到湖南乡下。在湘阴,秋园生下五个孩子,活下三个,女儿之骅排行老二。
贫穷、饥饿、歧视日日侵蚀着这个家庭,之骅自小便目睹母亲为生存所做的苦苦挣扎。丈夫去世后,秋园带着两个幼子流落湖北,艰难求生。16岁时,之骅逃离了乡村,到一个偏远小城求学、扎根。秋园和之骅母女被命运抛掷底层,两代女性为活下去付出了*努力。当花甲之年的之骅拿起笔回首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这是纯粹的民间书写,文笔也透着民间的莽莽之气,文字无矫饰、无保留、粗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