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无人造假?看下上面那行字,怎么造假?

引言: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天赋卓绝,在诗歌上造诣极高,有着诗仙的称号。同时李白也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视钱财如粪土,在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导语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钱财乃身外之物,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也更为强调自身的修养。不过现实生活中金钱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下可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金钱的支持。

为了获取更多财富,许多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印制伪钞,幸好钞票印刷技术十分高超,伪钞行业几乎无法生存。

不过古代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古代银票仅是一张纸,很多人都疑惑为何无人造假,看下上面写的那行字就明白了。

银票的历史

银票的历史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悠久,最早出现时已是北宋时期,彼时我国的四川区域主要的流通货币为铁币。

这种货币整体价值较低,日常一些小商品的交易尚且能够应付,但是大额交易就显得力不从心,给商人们造成了许多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地的一些富商发明了银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用于钱财保管,也就相当于取款单,不过这种做法并未得到朝廷官方的认可,相当于民间自发的行为。

景德年间,益州知州对这些银票进行整顿,将非法的银票全部剔除,这才有了人们认知中的银票。宋朝覆灭之后,银票的模式也被后世继承下来,元朝以及明朝都沿用了这个制度。清朝入关初期并未采用银票制度,不过朝廷的财政出现了问题,无奈之下只得开始印制银票,也就是“大清宝钞”。

银票的防伪技术

实际上,无论哪个朝代的银票技术含量都远不如现代的钞票,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张纸,但是古代很少有人会去进行仿制,这也涉及到银票特殊的防伪技术。

首先和现代钞票一样,银票都是由特殊材料印刷而成。宋朝时起源于四川,于是专门采用的川纸,明朝则使用桑皮纸,到了清朝时期改为高丽纸。这些纸张都有一个共同点,全部是皇家专用,一般不会对外流通。

除此之外,古代的知识普及率远不如现代,很多人一生都是文盲,连书本都不会接触,自然也没有买纸的机会。因此要想印制伪钞原材料就难倒了许多人,加大了印制的难度。

当然银票的材料虽说少见,一些手眼通天的人依然能通过特殊手段得到。对此朝廷还设计了其他的防伪方法。

第一点就是在银票上面印上特殊的花纹,虽说第一眼看上去较为简单,但这些花纹层次感极强,而且使用了不同的颜料种类,细微之处更有着复杂的样式。

实际上这些设计的原理只有印刷部门知道,根本不会流传到外界,旁人根本没有仿制的手段。

除此之外,每张银票上都会写有一行小字,这些字也是银票防伪技术的关键。字的体积一般都很小,而且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普通人甚至无法分辨出这些字的种类。

根据史料记载,银票上的这些字都是朝廷专门请微雕大师创作,刻下来之后再印在银票上面,其他人根本无法伪造。

而微雕大师的地位普遍很高,都在为皇家效力,其他人即便能接触到也需要耗费重金聘请,而花的钱很可能比印制伪钞赚取的利润还多,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可见字体已经成为防伪的杀手锏,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朝廷还有最后一道保险。每次印刷完银票后相关部门会当场将底板全部销毁,随后着手下一代银票的研发。

本身制作伪钞就需要一段时间,很可能印制完成之后下一版钞票已经成功开发出来,之前的努力也就全部白费。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银票普遍两年就会更换一代,这样的时间里想要达到上面的所有条件十分困难,因此很少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印制伪钞。

结语

不过时代发展,古代的几种防伪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毕竟现代计算机技术十分发达,再精细的微雕也能仿制,而且人民币流通范围和速度也很快,国家不可能短时间便迭代发行。

幸好我国有新型的防伪技术,而且对印制伪钞有着巨大的打击力度,保证了钞票的安全。

参考资料:

《将进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