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24-05-08 11:01:43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虞世南的五言古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古代呀,人们对季节、物候都比今天要敏感,比方说看见鸭子入水就知道春天来了,所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那看见雄鹰出发就知道深秋到了,所以有“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同样,听见蝉鸣,大家就知道,时节已经进入盛夏,而且呢,就要向秋天过渡了,所以蝉既属于夏天,又属于秋天。比方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就是夏日之蝉;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则毫无疑问是秋日之蝉。在唐朝有三首特别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另外一首是同属初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还有一首则是晚唐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风格、气度都大不相同,但是呢,都是托物言志,能够烛照(亦作“ 烛炤 ”。烛光照射;光亮照耀。唐宋之问《寿阳王花烛图》诗:“烛照香车入,花临寳扇开。”)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三首咏蝉诗里头,虞世南的《蝉》时间最早,立意最高,所以呢先说这一首。先看第一句:“垂緌饮清露”,“緌”是什么呢?“緌”是古代人系帽子的帽带,打一个结垂在下巴下边。那蝉的头上也有下垂的触须,看起来就像垂下的帽带一样,所以“垂緌”就代表蝉。这种用部分代指整体或者用特征来代指全部的方法,古人常用,这就和用“细腰”代指美女、用“兜鍪( dōu móu,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来代指勇士是一个道理。那“垂緌”就是蝉,“饮清露”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其实是指蝉的生活习性,蝉是靠吸树的汁液来生活嘛,古代人观察没有那么细,他们还以为蝉是靠喝露水生活,所以才会说“垂緌饮清露”。那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蝉喝露水。问题是他要表达的意思真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所谓“垂緌”不仅仅是垂下来的帽缨、帽带,它还可以指达官贵人哪,因为在古代老百姓裹头巾就可以,但是一旦当了官就要峨冠博带,所以世家大族不是又称为“簪缨之族”嘛。那“清露”呢,“清露”它不仅仅是指露水,它还代表高洁的生活、高洁的志趣。但是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中啊,达官贵人和清高可并不是那么协调的概念。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的隐士曹刿就曾经说嘛:“肉食者鄙。”《红楼梦》里头清寒之士柳湘莲更是公然对贾宝玉讲,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所以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呀,“贵”和“清”是两回事。“垂緌”和 “清露”这两个形象往往并不相容,但是虞世南不一样,他一句“垂緌饮清露”,马上一个既贵且清的形象就出来了,这样身份高贵而又内心清洁的形象是何等难能可贵呀!那我们凭生活经验都知道,跟形象相比呀,蝉更吸引人的是它的声音,所以写完形象,虞世南紧接着要写声音了。怎么写呢?看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所谓“流响”,就是像流水一样长鸣不已的蝉鸣嘛,而“疏桐”呢,则是枝叶扶疏(解释: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出处:《后汉书·延笃传》:“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诸根也。”)的梧桐,那直译过来,无非就是说蝉的叫声从梧桐树的枝叶之间不断传出。那是不是只有这一层意思呢?当然没那么简单。梧桐在中国可不是一般的树,它自带高贵属性,《诗经·大雅·卷阿》篇里就讲啊:“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篇也说:“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鶵”也是凤凰一类的贵鸟,所以说自古以来,凤凰跟梧桐才是标配。但是在这里头,诗人却把蝉和梧桐放在了一起,他不让蝉在杨树上叫,也不让蝉在柳树上叫,偏要让它在梧桐树上叫,这本身就抬高了蝉的身份。这还不够,他不写“流响出梧桐”,偏要说“流响出疏桐”,一个“疏”字又把蝉的身价给抬高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里头,疏比密好,瘦比肥好,暗比明好(是不是过不如不及?),所以林逋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 、“暗香”才能尽显梅花的含蓄和清高。那这首诗也是一样啊,梧桐本身已经是高洁之树了,再加一个“疏”字,则尤其显得不同凡响。这还不够,在“流响”和“疏桐”之间,诗人还要再用一个“出”字儿,这个“出”字儿用得又特别好,这个字好在哪里呢?所谓 “出”就不是鸣,也不是叫,不带任何主观性,而是讲一种纯粹客观的效果。那我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客观性呢?他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呀,蝉不是为任何人而鸣叫,但是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穿透了梧桐树枝枝叶叶,传到了人的耳朵里。这相当于什么呀?这就相当于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呀,树木不求美人而美人自来,为什么呢?因为味道芬芳。同样,蝉鸣不求人听,而人自然听到,为什么呀?因为声音清亮啊。一只鸣蝉,只靠吸风饮露,却能发出如此清越的声音,这是何等的高标异帜啊!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个处身高洁而又魅力非凡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那这是蝉吗?当然是蝉,但又不仅仅是蝉,它更是高贵君子。其实对于君子,特别是对于身处高位的君子来讲,只有饮得“清露”,或者说只有立身清白才能“流响出疏桐”,才能让人信服,让人传诵啊,这不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高洁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那接下来写什么呢?接下来是进一步的升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是议论,但是议论得真自然,自然在哪呢?它其实是直接衔接上一句的“流响出疏桐”,为什么蝉声能够穿过梧桐树呢?这不是因为有秋风暗香传送,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自然就能把声音传到远处。这和前两句一样,仍然是一语双关。什么是“秋风”啊?所谓“秋风”既是指自然界的长风,也可以是指人世间的各种力量啊。《红楼梦》里头薛宝钗不是说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嘛。但是呢,在虞世南笔下,蝉鸣不藉秋风送,正如那些立身高洁的君子,他并不需要见风使舵或者通关节或者傍权贵,照样能够名声远播,这是何等自信的精神、何等雍容的气度啊!“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个“自”,一个“非”,一正一反相互对照,一个君子对人格力量的高度认可已经溢于言表,写得气象高拔而又从容不迫,这就是所谓的诗眼哪。其实这首咏蝉诗啊,也是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为什么呢?因为虞世南的人生就可以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形容。虞世南是唐太宗朝的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能够进入凌烟阁,绝对是凭自己过人的本事和德行。虞世南本来是南方人嘛,陈朝灭亡之后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长安,马上名噪一时,时人把他们比作陆机、陆云兄弟。那后来呢,虞世基成了隋炀帝的心腹,虞世南本来可以凭借哥哥的力量平步青云,但是他坚持闭门读书,就是不沾哥哥的光。这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吧?更难得的是啊,到隋朝末年,江都之变爆发,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被叛军抓了起来,要就地正法。正在这个关头,文弱书生虞世南冲入法场,抱着哥哥嚎啕大哭,请求叛军让他替哥哥去死。所谓“时穷节乃现”哪,虞世南的这番义举当时就被传为美谈,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事,虞世南后来不是又被唐太宗网罗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嘛,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没事儿的时候还经常跟他谈论诗歌学问,但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让他唱和,这可是大臣的难得荣耀啊。没想到哪,虞世南看了一眼之后讲,陛下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是内容不雅正,俗话说“上行下效”,天下人要是知道陛下喜欢这类艳诗都效法起来,那可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还是别唱和了。这样当面慷慨直言,就算是魏征也要服气呀。这还不够,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的“最强大脑”。有一次唐太宗要在屏风上写《烈女传》来警示后宫,一时没有找到文本,虞世南站出来讲了,我记得,我来写吧。他写完了又找出文本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大家要知道,《烈女传》它不是诗,不是赋,是人物传记呀,讲古代105个妇女的事迹,这样的东西是最难背的呀。能把这样的东西都记得一字不差,可见虞世南的记忆力有多强大。所以后来唐太宗出行,有人说应该带几本书路上看,唐太宗说,不用了,这次我有虞世南跟着,他就是活动图书馆。这又是一件事。那再说一件事,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唐太宗不是也喜欢书法嘛,他就曾经讲,别看褚遂良写字好,他是要挑笔挑纸的,能够随便拿起一支秃笔就写出好字来,天下只有我跟虞世南两个人。虽然对自己的评价有夸张的嫌疑,但是对虞世南确实是由衷认可。把这些优点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唐太宗说的虞世南有“五绝”,哪五绝呢?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而且唐太宗还讲,如果所有大臣都能够像虞世南这样,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你看能够被当朝皇帝如此看重,一般人多多少少会有点儿沾沾自喜吧?可是虞世南真的没有啊。你看他不比龙凤,不比鲲鹏,而是借小小的鸣蝉自比,托物言志,这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洁吗?再读一遍,“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笔下的蝉是高贵的,有贵族风范,有君子德行,那么“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笔下的蝉又是什么形象呢?下一首跟大家分享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朗诵者简介: 滔声美文:199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班,主任播音员。爱好历史,喜欢古诗词,从古诗词中体会古人的情感,抚平自己的内心,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让生活的烦忧不再令自己无助。喜马拉雅专辑《唐诗品读》、《滔哥读美文》。 赞 (0) 相关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盛赞的“五绝”名臣,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读完这首诗便懂了…… 说起书法,就没有人不知道王羲之的鼎鼎大名.他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他笔下的<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 ... 不论微贱还是显贵,都要活成虞世南的诗 365天节气诗词文化之旅第176天第97篇 蝉是中国最有文化底蕴的虫子,它象征道家的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也象征高风亮节的儒家君子,有"文.清.廉.俭.信"五种德行,文人士大夫写诗作 ...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一课《蝉》 阿雷吟诵讲堂(高)第一课<蝉>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小学高段的古诗词学习.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五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写诗了?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表彰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们,把24个战功赫赫的功臣画像放进凌烟阁,历史上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这24人中,有一个人在战争中寸功未立,死后却被 ... 蝉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018-09-20 16:02 来源:紫砂中国. 蝉 唐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性高洁,知了觉悟."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石立君书法艺术美学初探 石立君 题 石立君,1962年4月生,哈尔滨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连云港北方变速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国家三级美术师.政工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神剑文学艺术学会会员.河南美术家 ... 大草创作:虞世南《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书法张德进) 大草创作:虞世南《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书法张德进)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出了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身体文弱,博闻强记.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尤喜书法,与王羲之 ... 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不论夏日秋天,能听得一两声蝉鸣,总会带给人许多遐思.偶尔翻阅<全唐诗>,仿佛听见了遥远的蝉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虞世南的<咏蝉>.虞世 ... 蝉·诗词收藏|十七首,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仲夏蝉诗七首:居高声自远,一树碧无情(先秦·宋玉、魏晋·曹丕、南北朝·薛道衡、南北朝·沈约、唐·虞世南、李商隐、唐·来鸪) 七首蝉诗赏读,从玉蝉,蝉翼,蝉鬓,蝉声看蝉在历史中的地位变迁 窗外忽然有知了的鸣叫,但还弱.蝉仿佛和夏天共进退,越是大太阳和高热,蝉声越响亮.蝉声起来,就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小时候,常常会和小伙伴一起捉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沧浪诗话」 原文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緌:本指帽带,这里指蝉头部的触须. ②疏:稀,不稠密. ③藉:凭借. 译文 蝉低垂着头正在饮用清纯的露水,清脆的响声从稀的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市五中十六届校优质课语文组选手赛前演练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满整个一楼会议室,这里,语文组的全体老师正在进行每周的教研活动.今天的教研主题是听评刘艳芳和李燕两位老师的优质课. 刘艳芳老师是今年通过竞争激烈的招教考试新入编的老师,个人素质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