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二十三)
大 学(二十三)
后来,两个女孩里的姐姐,又到我的宿舍找过我两次,都是请我看电影,都被我婉言谢绝了。
第一次被我客气的拒绝后,姐姐走到宿舍门口时说了一声:“真是个大傻子!”便关门走了。
最后一次姐姐来约我,被我拒绝后,姐姐再次在关宿舍门时又狠狠地说了一句:“大笨蛋!”后就走了,从此以后姐妹俩再也没有找过我,我与姐妹俩的“缘分”到此结束。
1975年9月,刚一开学,我们《工民建》7301和7302俩个班,便来到石家庄拖拉机厂建筑工地实习,时间是28天。
石家庄拖拉机厂,是当时国家批准的河北省重点工程。1975年5月开工兴建,计划两年后交付使用。投产后以生产农用55型拖拉机为主。
我们到达石家庄拖拉机厂的施工现场时,大部分生产车间的墙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一小部分车间的主体工程就要开始封顶了。
石家庄拖拉机厂工程的施工单位,是河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我们实习小组被分配到组装车间钢筋班工地,同学加好朋友李先来、颜庭建和我分在了一个实习小组。
钢筋班的班长是一个50岁左右的河北人,18岁开始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小工就是当时力工的称呼,三年后开始钢筋工的学徒。一点一点地熬到现在,在7年前当上了钢筋班的班长。
钢筋班很大,一共有三十多人,其中有十几名女钢筋工。女钢筋工其实年龄都在20岁左右,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我们刚到工地时,就看到一个女孩,右手拇指被钢筋扳手夹了一下。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女孩疼得眼泪哗哗直淌,简单地在工地包扎一下,就继续接着干活。到了下午,夹伤的手指已经肿得又红又大,痛得一边干活一边抹眼泪,就是不肯休息。
在我的实习期间,这个受伤的女孩直到手上的伤口痊愈,始终坚持工作,一天也没有休息过。
钢筋班长基本不干活,每天坐在工棚里看钢筋图纸,扒钢筋料单。
扒料单,就是把钢筋按图纸的编号一一对应地写在纸上。然后,把每一种钢筋的直径、型状、尺寸、数量按编号的顺序,列在编好的钢筋表格里,供下面加工钢筋的工人下料使用。
下好的钢筋料,加工成施工图纸要求的形状。再按钢筋表里的编号,挂好钢筋标牌,按编号的顺序摆放在加工现场。施工现场绑扎钢筋的工人,按绑扎钢筋的顺序,把加工好的钢筋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绑扎。钢筋绑扎好后,由质检部门检查合格,就可以浇灌混凝土了。
班长一辈子的绝活就是“扒料单”,而且把图纸锁到办公桌里,谁也不让接触。对于我们实习的学生,总是让我们到施工现场绑扎钢筋或加工钢筋。
为此我们多次和班长提出要看钢筋图纸,都被班长拒绝了。后来我们向带队的老师提出要看钢筋图纸,在老师的干预下,终于有了结果。
一天早晨,班长没有给我们三名同学分配工作,而是让我们留在办公室里“扒图纸”。老班长拿出了三张图纸,我、颜庭建、李先来一人分到一张。要求我们把图纸上的钢筋,按施工求全部“扒”出来,一天之内做完。把我们安排完后,班长便离开了工棚不知去向。
我们一看图纸,觉得并不太难,于是便开始了“扒”图。那时我们计算使用的是古老的“计算尺”,由于“计算尺”的计算结果,是看“计算尺”的刻度。所以最后计算的结果,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当然,小数点两位数后面的数值也可以估计。但是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对于我们搞建筑的来说,已经是非常精确的计算值了。
现带的工科大学生,不要说使用计算尺,恐怕连“计算尺”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由于计算器的普及,计算器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计算尺”在我们上学的年代里,也是很先进的东西,比手算要快很多倍呢!不到上午10时,我们三人全部按要求“扒”完了图纸”,并把钢筋下料表格编写完。(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2月10日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1975年2月,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报到前,经过北京时在天安门前留影。这也是我在天安门城楼前第一次留影。我身上这件棉大衣(东北当时叫棉猴),是1972年我抽调到清河发电厂时,在哈尔滨的姐姐给我买的!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是十七元人民币,自己哪里买得起这种棉衣服衣服呀(而且还要布票和棉花票)!
2、这张照片是上大学时期使用的计算尺,那时没有计算机,计算尺就是最快捷准确的计算工具。照片上面的暗黑色长条盒子,就是装计算尺的盒子,外形和颜色都显得非常古董;照片下面白色长条带刻度和透明标线可滑动的标尺,就是我们当年使用的计算尺。
3、这张照片就是读大学时期使用的计算尺,具体使用方法就是,拉动中间滑动尺,选定你要使用的刻度,再对应上下固定尺上的刻度,读出结果即可。没有计算机之前,中国的两弹一星都是用计算尺拉出来的!美国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常规动力潜艇也都使用计算尺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