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取与舍
取与舍
——阴阳思辨系列随笔之八
艾平||湖南
从字面上来说,取舍不难理解。取:夺取、猎取、获取;舍:割舍、舍弃。取舍选择与人的学识、品德高度相关,在事业成败之际,在仕途进退之时,在利益权衡之间,都存在若干取舍问题。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一个不朽的箴言。任何获取,背后都是有代价的。《老子》第三十六章有一句名言: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本意是说,古代打仗时,攻方先付出一些代价诱使守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夺取对方城池。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除了军事上的意义,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做法;“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也是一种做法,反映的是社会上绝然不同的两种价值取向。而后者有违公德,必遭人唾弃。
显然,农民耕作,没有春种时洒下的辛勤汗水,就不会有秋收时无比开心的笑容;入伍参军,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的淬炼,就不会有敢打能赢的铁血雄师;同理,读书做学问,没有“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坚守,断不会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殊荣……
其实,取舍的背后隐藏着“欲望”这头怪兽。当它无限膨胀时,人们看到的只有权力、金钱和美色。浏览贪官忏悔录,许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贪得无厌,有的曾经也是受群众称赞拥护的优秀干部,只因为做了欲望的奴隶,而忘掉了初心,最终堕落成囚徒。
《格林童话》里有一篇《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引人深思。故事说,有一天渔夫在海里捕获一条比目鱼(金鱼),金鱼求渔夫放过它,说它是一条有法术的神鱼,可以变出许多东西出来。渔夫天性怜悯,未向金鱼提任何要求就把它放生了。回家之后,渔夫把这件事讲给她老婆听,那妇人随即对渔夫数落没完,逼着他第二天去找金鱼,让它报恩,把他们家那个破脸盆变成金脸盆,金鱼照做了,果真变出一个金盆子出来;那不知足的婆娘又提出要坐马车,金鱼又满足了她的要求;谁知,她的胃口越来越大,要城堡,要豪宅,要仆人,最后居然提出要当女王,住进宫殿。当渔夫向金鱼转述妻子的非份之想时,金鱼一声没吭就离开了……转瞬之间,渔夫俩口子又变回穷光蛋,住在最初的那个破棚子里,早起仍然只能用破脸盆洗脸……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共享经济时代,好处一人独占的想法,已经尘封为历史。一块蛋糕,众人来切分;一碗米饭,大家匀着吃。我们的“取”,很可能是别人的“舍”;我们的“舍”,大概率成为别人的“取”。能量大的人,可以多取一些,能量小的人只能少取一些,“各取一瓢饮”,每个人都只取应得的那一部分,这才是和谐共赢的世界。妄图赢者通吃者,终究要摔大跟头!
中国是文明古国,圣人先哲甚多,面对孔孟之道、老庄哲学、诸子百家,普罗大众己经无所适从;如今又生生冒出大批“专家”,推崇断舍离等实用哲学,欲对人们怎样取怎样舍下指导棋,实在是“用心良苦”。
窃以为,孔圣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方是接地气的高论。“矩”是法律和道德,是做人的底线。只有对法律和道德心存敬畏,我们才能守住这条底线。我们的欲望也才能在受控的情况下逐渐回归一颗平常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想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与“私欲”缠斗,谁掌控了“欲望”这头怪兽,谁就能在取舍得失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插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