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168丨你是先知先觉,后知后觉,还是不知不觉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68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万章问:
有人说,伊尹是靠烹调技术来接近商汤,求得任用,有这回事吗?
割烹,是厨师宰割、烹调之事。要,是干求。我们来看当时的说法。《墨子·尚贤篇》言:
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亲为庖人,汤得而举之。
《史记·殷本纪》言: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之媵臣(商汤后妃的陪嫁奴仆),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至于王道。
人一旦出名,各种说法就来了。英雄的出身自然也就为人所乐道。伊尹当初是否自降身份,也、通过钻营而得商汤的相位。万章问的就是此事。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事实的真相如何呢?孟子说:
没有,不是这样的。
凡出而大有作为的人,其穷居必大有涵养。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伊尹在未出仕时,躬耕于有莘国,不过一介农夫,却志向远大,欣慕爱乐尧舜之道。
何谓尧舜之道?达则可以兼善天下,穷则可以独善其身。
伊尹此时虽然没有担负天下之责,却知道自尊自重。倘若不合道义,不但不为小利所动,纵使以天下的财富作为他的俸禄,纵使有四千匹马给他,他也不会看一眼。
至于小利,倘若不合道义,一点也不给别人,一点也不拿别人的。
伊尹律己之严,原则性之强,在身为农夫时就如此。
商汤听说他的贤名,派人拿着聘礼去聘请他。他却淡淡地说:
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聘礼呢?我为什么不就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自得自乐呢?
伊尹当时的想法可能是,自己于世无所求,乐在其中。一旦受聘出山,必然为世俗之事所扰,就很难自在了。
商汤也是锲而不舍,三请伊尹。在这过程中,伊尹也在思考,最终幡然改变初衷,说:
我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个人的快乐,只是徒然向慕而已。与其心慕尧舜之君,何如使现在君主做尧舜一样的君主?与其心慕尧舜之民,何如让现在的百姓做尧舜时代的百姓呢?亲眼见到尧舜之道行于当代。
伊尹的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巨大之转变,只因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也影响了历代贤哲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上天生养这些民众,禀赋虽无不同,闻道却有先后。在众人之中,闻道先的,就叫先知先觉。天生这些先知先觉之人,不是让他们独享这份先知先觉,而是要启迪唤醒后知后觉。
我,是百姓中的先知先觉者,有责任拿尧舜之道使现在的人有所觉悟。不是我去让他们觉悟,又有谁去呢?
闻道不分早晚,无论是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都是在积极向上求索,可悲的是不知不觉之人。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伊尹自任以先知先觉之责,想着天下的男女百姓,还有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觉得是自己把他推到山沟去的。因此,他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自己肩上,便说服汤讨伐夏桀、拯救百姓。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孟子·万章上07》)
天下国家之本在身,必己身正,然后可以正人,所以孟子认为:
我没有听说先使自己屈曲,之后还能去匡正别人的;更何况使自己受到侮辱,却能匡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为,可能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当时的君主,有的靠拢当时的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恋朝廷,归根结底,都是洁身自好。没有枉己辱己之事。
我只听说伊尹用尧舜之道干求商汤,没听说他切肉做菜之事。《伊训》里说:
上天讨伐夏桀,是从他自己的宫室开始的,我只是从亳邑开始谋划罢了。
牧宫,是夏桀的宫殿。亳,是商汤的都城。或许并没有所谓的真相,历史就是一扇罗生门,不同价值倾向的人,总会对历史做出不同的诠释,而儒家总是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状态出现。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
温故知新
孟子日课164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被误解了三千年的话
家风传承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