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明朝那些事儿》读到第四本,到了朱元璋第九个子孙朱佑樘。当把一个家族连起来看,就能明白一个家族兴衰的原因。杰出的皇帝,也可能有昏庸的后代。昏庸的皇帝,也可能有杰出的后代。
当父亲把国家治理的乌烟瘴气,儿子可能会让这个国家再次复兴。但如果连续三代都是昏庸的,那么这个朝代基本也要结束了。
历史在重复,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也会三十年河西。忠臣会被处死,奸臣也能挡道。
人性在权利斗争中都会被放大。但历史会告诉你,公道自在人心。对百姓做过贡献的都会被记住,对百姓伤天害理的都会被唾弃。
第八个皇帝朱见深统治的国家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这个软弱的皇帝生了大明朝皇帝综合素质考评第一的好人+好皇帝-----朱佑樘。而他能活下来,因为身边人的善良。
万贵妃几次派人杀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但这些派去的人,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都放下了屠刀。是孩子的纯真和他母亲在这个尔用她虞我诈的环境下处处与人为善的性格,激发了人们的良知。
在素不相识的宦官,宫女的保护下活了下来,而这些人都在冒着生命的危险抚养他长大。其实从现代的儿童心理学来看,这些皇帝的性格是不健全的,在0到6岁成长的关键的时间里,缺少了父爱,母爱。
六岁的朱佑樘还没有记着母亲的容貌,就永远失去了她。他身边的人让他懂得了善良。当大权在握的时候,宽恕了那些伤害他的人,宽恕不是软弱,因为他懂得伤害他的人不明白的道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的了不起在于,不复仇,只报恩。
人类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致良知”。生在明朝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把知道做到,这里的“一”就是在致良知的基础上做到,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李世民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读懂历史,也就明白得与失是同时存在的;兴与衰也是同时存在的。
保持平衡才是最难的,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人物,都懂得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道理,但做到的不多。结果也就不同了。
书写得好,看得也轻松,拿起来就不容易放下。连续几天假期,都以此书为伴,从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中了解人性,角度,思想。也是一大趣事。
我是大侃,已坚持827篇,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大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