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喝了?一文见证它的荣耀与衰败

纵观当今酒业,似乎葡萄酒、白酒、烈酒等均有至少一款高端酒水的代表之作,然而在这些花团锦簇的丛林中唯独少了黄酒的身影。

作为拥有四千年酿造历史,无数文人骚客、英雄豪杰曾借此挥洒豪情壮志的佳酿,如今却成为众人眼中“低端”的饮料或料酒,实属整个黄酒行业的悲哀。今日笔者将带领大家追溯黄酒历史,共同见证它的荣耀与衰败。

黄酒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黄酒的雏形就已经诞生,由于这一时期的谷物酒还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只能称之为米酒。到了秦汉时期,酿酒工艺变化仍然非常缓慢,酒的度数徘徊在1-3度左右,此时已经可以按照酒的形态划分为“清酒”和“浊酒”,这两种形态一直延续到宋元时代,最终被高品质的黄酒所取代。

那么酒的度数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机缘巧合下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呢?

这里就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的酿造者已经开始学会对原料进行科学的甄选,这种“微创新”,对酿酒而言屹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黄酒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是唐宋时期,此时的酒已经接近现代中国黄酒的外观。但由于唐人酿酒技术还不太成熟,制曲及酿造过程中混入了大量其它微生物,使得酒液一般呈绿色,酒中仙李白曾在《赠段七娘》中描写到“千杯绿酒何辞醉”,这里也是表述了酒的色泽之绿。从以上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酒的发展是非常缓慢且具有悠久历史的。此前我们提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酒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原料甄选。而推动其达到巅峰的则是在我们的元明清时期,此时的黄酒已经完全成型,其酿制工艺——将发酵技术控制在糖化、酒化的中间阶段,更是足足领先欧洲半干葡萄酒数百年。可就是这样拥有悠长历史文化内涵,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种,何以在以后的高端酒水竞争中节节败退,沦为“料酒”呢?

难道黄酒就一直都是此般“低端”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

黄酒的辉煌时代

如果要大家说出一款黄酒的代表之作,或许很多人都会思索许久,但如果要我们提起白酒亦或是葡萄酒,相信许多人都能够随手拈来。可是黄酒就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身边,陪伴了无数华夏儿女足足四千年,可它又似乎离我们如此遥远,难以触碰。

当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女儿红酒后写下了著名诗句“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可见,女儿红的火爆与名气之大,甚至还是名人免费为它“代言”呢!再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今想来,要了解文人墨客的情怀,还数黄酒最佳。

其实,黄酒的辉煌远不止如此,现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鸿门宴、武松打虎以及贾宝玉生日宴席等等,那说的可都是我们的黄酒。相信众人心中,青梅煮酒那般的场景,确实只能是黄酒最为合适,再无其他。此外,作为上流社会的主流饮品,当时中国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喝酒均崇尚黄酒。相比之下,中下层百姓则喜欢价廉味浓的烧酒(今天的白酒)。

古往今来,万事万物皆在变数之中,唯有改变才能突破自我。不可抗力的因素很多,抓住的抓不住的都需要去努力握住,黄酒告别曾经的辉煌,被后来者——白酒赶超,笔者认为主要受以下几点影响。

黄酒的衰落

首先,受“南黄北白”的影响,市场区域小,使得消费格局限制。国内黄酒的主要销售区域为浙江、福建一带,而在我们的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难有机会接触。南方多雨空气潮湿,而北方则干燥寒冷,虽然这是大环境下影响的外部因素,但观看同样受地域限制,如今已遍布全国的白酒,何感?

1980年以后,我国酒类行业尤其是白酒行业进入高利润,高增长的阶段,但盲目建设现象突出,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的下降使得大批企业陷于困境;但数据表明,从2000年开始,我国酒类市场峰回路转,生产全面回升。然而,在总酒量消费2800万吨的情形下,黄酒只占其中的5%左右。

除区域限制外,国外的葡萄酒、啤酒也如黑马般异军突起,随着洋酒大量进击国内市场,黄酒的“不突破”,导致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本就不多的消费市场被一点点蚕食。其次,黄酒的“不吆喝”也使得产品本身知名度不高。

如今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精准定位是黄酒企业的最大痛点,也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