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炮楼仅1挺机枪,据点最多1个中队,为何就敢扎进根据地腹地
编辑搜图
▲全面抗战爆发
抗日战争进入1942年,日寇“华北方面军”在其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已经将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压缩到了极致。当时整个华北地区已经仅剩6个县还未被日寇占领,其中最早开辟的五台山革命根据地已经仅剩阜平县城;地势险要的太行山区也仅有涉县、平顺两城。
编辑搜图
▲日寇修建的炮楼
日寇修建上万碉堡工事
日寇为了长期占领如此广阔的区域,大肆在道路交叉点和地势较高的地方修筑炮楼和据点,用来限制和封锁抗日军民活动,到1942年夏天,这些炮楼和据点的总数已经突破了1万个,由于兵力有限,绝大多数炮楼仅1个班的日寇防守,装备“歪把子”轻机枪1挺和10支左右“三八大盖”步枪;到了战争后期,由于大批日寇抽调太平洋战场,许多炮楼只能由战力孱弱的伪军负责防守。
与单个炮楼相比,设置在交通要道或战略要点上的日寇据点规模相对更大,普遍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大的则要数万平方米。其内部结构相当于一个大型碉堡和炮楼群,四周是高大的防护围墙,四角上设置坚固碉堡,围墙内则有两个以上的炮楼和用来充作兵营、仓库和食堂等生活用房的各类建筑。
编辑搜图
▲被攻占的日寇据点
炮楼据点驻军不多,但火力强、给养足
据点内日寇驻扎的兵力也会增加,少则1个小队,多则1个中队。如果是中队编制,一般会配备1挺“九二式”重机枪,9挺“歪把子”轻机枪,90支步枪和12个掷弹筒,有时还能得到“九二式”步兵炮等重装备加强。这样的火力,即使在野战状态下,也不是火炮和机枪稀少的八路军可以轻易强攻的,更何况日寇还有居高临下和坚固工事的优势,时常还有数量众多的伪军配合,因此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想要长期围困也不行,日寇炮楼底层往往装有外包铁皮的大门,储存着足够的粮食、弹药等物资,与炮楼上部有木制楼梯连接,存取方便。在众多据点和炮楼中间,日寇修筑了如蜘蛛网一般的铁路公路网,一旦某个炮楼遭到攻击,相邻炮楼、据点甚至附近的县城都会立即派兵支援,凭借其更强的机动能力快速到达战场,对围攻的抗日军民实施反包围。
编辑搜图
▲小兵张嘎
多种方式齐出,齐心智取炮楼
在这种情况下,活跃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游击队往往采取夜袭、智取和围点打援等办法,开展拔点作战,这在解放后的众多抗日作品中都有体现:电影《小兵张嘎》的结尾,八路军区小队就是利用夜幕掩护和卧底翻译官的配合,冒充送粮食的民夫成功混入据点,然后用架柴焚烧等方式拔除了日寇西平据点的一座又一座炮楼。
当代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中,对于拔除日寇炮楼据点进行了更加精彩、更加丰富的描写。民兵们勇敢机智,最初趁着日寇全部外出扫荡的时机,乔装改扮混入据点,俘虏了数十名伪军;后来在厨子杜玉贵帮助下,突袭据点俘虏了日寇,临走又在伪军的碉堡门口埋设地雷,让其不敢动弹;最后,干脆迁走了据点所在村庄的全部人口,填没了水井,坚壁清野,待敌人奄奄一息时,在挖掘坑道实施大爆破,最终全歼了据点里的敌人。
编辑搜图
▲吕梁英雄传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