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小青龙汤(四)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林)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四一、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9490470
懒人听书:http://www.lrts.me/sound/1363475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100736750
《伤寒论》燥热除湿法,小青龙汤是第一方,其他的类方、变方散见于各个条文中。燥热除湿背后的意思是寒湿或者阳气不足造成的痰湿水饮,两者在治法上多相似,但是在理论上不同,尤其在辨虚实上,阳气不足造成的水湿饮停留,病在虚,属虚症,而寒实、寒饮、寒痰是实证,病在实。虚则扶正,实则攻邪,虚实正邪的不同决定了攻补配伍的不同,其难点主要体现在诊断上,这需要在理解条文的基础上,再用临床实践验证诊法。
接着对比燥热除湿法的相关条文。《黄帝内经》有半夏秫米汤用来治疗失眠,其病机是湿阻中焦,气机困滞造成阳不入阴,于是失眠。有这么句话:“神出则醒,神藏则眠”,翻译成白话:人早上醒来的时候,阳气由一种懒惰的收藏状态生发起来,阳气一生发,气血跟着生发,气血一生发,神就跟着生发起来。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就是阴阳,阴阳反应在人体的基本物质就是气血。气血随着运化而生长起来,运布全身,人就该清醒了。到了晚上,气血回藏,神也跟着回藏,于是人犯困就要睡觉了。所有的失眠症,多从这个角度思考,去思考为什么气血、神生不起来,气血以及神不得回藏,甚至昏厥。不管是中风、溺水、还是心脏病,这种昏厥其本质上也是神被闭住,生不出来、气血发不出来。临床辨证施治找到一个正确的大方向,然后再去细致的分析什么具体原因造成的,拟出具体的治法。大方向如果错了,细节肯定用着就无效,细节把握的不好,大方向是正确的,或多或少会有作用,就是可能效果不是太好,这是方法论。
半夏秫米汤这个方子最近在网上很火,很多人自己开这个方子治疗失眠,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咱们拿出来说一说。此方出自《灵枢》卷十半夏汤,原文是“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要找从千里之外流过来的水,言外之意就是雨水、井水不行。还得用水舀子扬之万遍,那就起沫了,沫不要,只要下面的清水五升。这个做法在伤寒论里叫甘澜水,目的是取其活性,取其流通之性(取类比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我深信不疑,因为在这套理论指导之下的各种运用,用之有效,只是现在临床没人做甘澜水了。至于千里之外的水,现在的自来水不说千里,百十里也有了,不用千里之外的甘澜水也有效。
用五升水最后煮成一升,就是把水蒸发掉五分之四,注意这个比例是久煮。伤寒论条文中多见七升煮成三升,或者煮成两升半等等。也有短煮的,三升煮成一升,比如桂枝甘草汤,煮的时间较短。短煮质分的药力还没提取出来,言外之意就是只提取气分的药力,气分的药力有助于气化治无形。久煮之后入里入藏,治有形的药力就被提取出来了,但是久煮之后,这些气分的药很容易被挥发掉而减少气分的药力。咱们现在临床最常见的煮法是煮两遍,第一遍取其气分的药力,第二遍取其质分的药力,然后把两遍的药兑在一块喝。感冒药就短煮,一遍就可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反过来看半夏秫米汤,久煮其用意何在?绝对不是网友们讨论的半夏有毒,久煮之后来解毒,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而是将半夏久煮之后取其质分,把能入里、化有形的力量保存下来,并且把偏于气分的燥烈之性挥发掉。咱们一定要注意用量,半夏五合,以汉代的剂量,五合差不多100毫升,相当于半升。有人刻意称量过,一升半夏130克左右,那半升相当于现在的60~70克左右。这个量不小,跟伤寒论的用量相似,可以看出古人用半夏都用这个剂量。再加上久煮和用千里流过来的水的用意,可以理解此处半夏的效力,久煮之后半夏气分的燥大量挥发,剩下的药力就是降逆除湿的功效。因为量大,除湿的力量保存不少,因为久煮刻意保留半夏降逆的力量,再配上秫米。
秫米有两说,一是高粱米,一是大黄米,也叫黄糯米。这种米都有一个特点,煮后发粘,这种粘稠的东西多能养阴、滋补津液,五谷善养脾胃,所以很能补充脾胃的阴,脾胃的阴补足了,燥热就解除了。再加上半夏的降逆作用,把上焦的浮阳给收敛、肃降回来,配合上滋阴的力量把虚热给清除掉,再配上千里之外的水的通行疏泄力,令阳气和神能顺利的收藏回来。秫米的量用一升,翻倍于半夏,言外之意就是用谷物滋阴的和缓力量来中和半夏的燥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自己实验着吃这个方子,没吃出太大毛病的原因。半夏性燥,即便久煮之后,本性还是燥,只不过燥轻了,长期服用这种燥烈的药,是一定伤津液的,于是就得配上黏糊糊的高粱米或者黄米来补充胃家津液,以防止燥伤津液之偏。
半夏的所谓毒性,之前提过,会刺激咽喉使得咽喉水肿,最惨的情况就是把气管给拥堵住造成窒息,当然这种情况很少,更多的是喝完嗓子不舒服,仅此而已。而且半夏的这种所谓的毒性主要在他的那层粘液上,这层粘液也是易挥发的,久煮之下就一定消耗掉了,甚至没有久煮,晒干了之后也被挥发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久煮,基本不用考虑半夏造成咽喉水肿、窒息、失音致哑。当然也有人反映半夏药沫如果挂在嗓子上,会很难受,注意点就可以了。
SPAN>
虚热造成的阳气不降,半夏秫米汤有降逆、增润津液除虚热的作用,所以有效。
痰湿水饮困滞了中焦,中气运转失司,使得阳气不得降,所谓的胃气不和不得眠,半夏秫米汤可治。
肃降之力不足,阴有点不足,半夏久煮之后的肃降之力配上谷物养阴也可治。
肝气郁结,木气失司、木气困滞的失眠,半夏秫米汤不可治。即便可以一时改变症状,久服之下也无效。一开始能有效是因为毕竟半夏秫米汤有强行降藏的力量,但是阳气不降是表面问题,真正问题是肝郁的话,那一开始有效,后来就无效了。类似治法像封髓丹,也是强行潜阳的方法,根本原因不除,只从表面潜阳只能起一时之效。
心有实热,上焦有火,火热偏实的失眠,半夏秫米汤没太大效果,这种实热扰心的失眠应该用黄芩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津血亏虚阴不足的失眠,半夏秫米汤一时有效,久则无效。
也有人反映用了半夏秫米汤是睡着了,但是觉得身上燥热发热,因为这股热有实热的成分,不完全是虚热,强行把热敛降回来,造成里热、里燥。
半夏秫米汤最对症的是痰湿水气阻滞中焦,脾胃不和的失眠。其他的症型虽然也有效,但是久服就要担心是否有偏。比如黄连阿胶汤的失眠用半夏秫米汤肯定无效,但是酸枣仁汤的失眠用半夏秫米汤应该会有效。酸枣仁汤属于虚热失眠,这股虚热如果没能清掉而被潜藏下来,有可能化成在里的郁热。再比如湿热造成的失眠,半夏性燥,虽然经过久煮,燥烈之性被去除了不少,但是本性依旧是燥的,即便配上秫米来养津液,仍然会担心这种燥烈之性用在这些湿热证上,久服之下津液受损。处理湿热最直接的办法是苦寒燥、增润补精除湿法,因为湿热易伤津液,湿气把好的津液变成了湿,热又不断蒸干津液,以苦寒清热,以寒燥除湿并且增润津液。湿气是变腐变烂的津液和营养,当这些湿气被除掉之后,干净的津液替代过来,那这些湿浊就要排掉,从大便排则大便黏着,从小便排则小便浑浊,从体表排则出汗,如果后劲不足排不干净,就老出汗,汗不止,变成多汗症、或者下利症、小便浑浊症。
半夏秫米汤的病机解释很简单,原文是这么说的“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虽然跟咱们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但是这段文字,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说了。详细的品味一个方证、一个条文,反复思索他的病机以及和其他病型的对比联系,即便研究一个病例或者一个方证,就能触类旁通的联系到很多知识点,这种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是可以用于临床的,而且每思维一遍,等于思维就强化一遍,思维越强化,临床运用的时候就越容易产生应答反应。知识并不是学会、理解、记忆了,用的时候就能立刻想起来,考试答题用的应答反应跟临床治病实战那种应答机制是不一样的。
咱们需要训练的是临床的应答反应、应变机制,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抓住线索,线索思维,相互联系,知识的联系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的广度不一定能运用于临床实用。如果深入的思考、研究自己的运用能力,凡是你运用特别纯熟的能力,一定是知识之间相互密切联系,并且跟实用相联系的这些知识。像书本摆在书架上整整齐齐,以这种方式存放的知识不会化为能力,用的时候想不起来,但是别人一说又都知道,这是最麻烦的事情。因为这些知识都没被深入联系加工过,属于形同虚设的知识,只能用来考试。一句话:怎么把知识化为能力,就是要反复思考、反复联系,每在头脑中推理联系一遍,便加深一度,推理百遍,加深百倍,直到刻画到自然反应里,那么临床遇见了就会瞬间给出反应,好像都没经过思考,答案自己冒出来的,这便是人的潜意识思维方式、潜意识学习方式。就像格斗家说的有招化无招,其实也不是无招,只是刻画的太深,已经不用主动去反应了,一切都是自然反应。那些临床几十年的老大夫,他们治病非常厉害,可是教学不太好,就是因为这些能力已经化为他的潜意识,他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表达,甚至都不清楚自己当年是怎么一步步培养出来的了。于是就造成好的大夫有的时候并不是好的老师,有那个本事但是说不出来。像这样的师傅、前辈,咱们也能时而遇见,但是这种前辈或同行、老师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不愿意教。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9490470
懒人听书:http://www.lrts.me/sound/1363475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100736750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APP专享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