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牌博物馆之象棋篇

接上篇:

棋牌博物馆之围棋篇

看完围棋展位接着往展厅内走几步,就被脚下的“楚河”“汉界”挡住了去路,左手边大大的“帅”提示观众--象棋展位到了。一看到“楚河”“汉界”,不由想到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河汉界”一词使用了古汉语中互文的手法,即“楚汉河界”,此河界即指鸿沟。

象棋中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为东者未楚,反映到棋局中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相信很多朋友对中国象棋并不陌生,儿时那句顺口溜“当头炮,马来跳”朗朗上口,直至今日时不时会脱口而出。无论漫步在哪个城市,在街头巷尾的街心花园,老年人把相互对弈当做退休生活的乐趣,也成了都市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六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六博行棋方法主要分为"大博"和"小博",主要差别在大博用六根箸当色子,小博用两棵茕。

南北朝的《颜氏家训·杂艺》记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

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博法为大博,以六根箸当色子,以多吃博筹为胜,东汉以后六博的形制出现了新变化,出现了使用茕(同箸的作用)的小博,同样以多吃博筹为胜。战国时期的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梮(棋局)、棋(棋子)、箸(相当于后世的骰子)。而在汉代有些博具中开始使用茕(骰子)代替博箸,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展厅内陈列的六博俑并未注明具体背景资料,见下图:

▲搜索网络公开资料,东汉绿釉陶六博俑乃陶器,其年代为东汉(公元25─220年),该文物于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通高24厘米,长28厘米,宽19厘米。

展厅内陈列着7套特色象棋,其中民国锡制象棋子别具一格。打锡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锡制品具有比竹、木、瓷器更好的密封性,早在海上丝绸之路事情,商人们便将茶叶装入锡罐中,而用锡制作的象棋子在当时非常少见。

《百局象棋谱》是清代三乐居士编的中国象棋谱。嘉庆六年(1801年)刊印,八卷,共有残局一百零七局。着法以和局为主,棋势均为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局式,并以成语谚语命名。如七星聚会、野马操田、蚯蚓降龙、千里独行(以上合称"江湖四大名局")等。其中八十九局与《竹香斋象戏谱》相同。在民间流传最广,迄今计有40余种版本。

建国后《现代象棋谱》于1950年出版,由当时国家副主席李济深提名。

《上海象棋》最初于1978年5月创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早期内容以象棋为主,兼顾国际象棋。1980年起改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胡荣华主编,仍由新华书店发行。1985年起不再刊登国际象棋内容,1986年改为双月刊。2020年第6期“卷尾语”宣告停刊,总共122期。

上文提到了《上海象棋》主编胡荣华,也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骄傲。胡荣华,中国象棋界一代宗师,棋界人称"胡司令"。从十五岁成为中国象棋第一人到五十五岁取下世纪末桂冠,是唯一的十连冠棋手,是唯一的十四届全国冠军,夺冠年份分别为1960、62、64、65、66、74、75、77、78、79、83、85、97和2000年,是唯一称雄棋坛近半个世纪的棋手。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产生的34位男子特级大师中,胡荣华排名第二,他获得了中国象棋男子全国个人赛的第2个冠军,于1982晋升为特级大师。

胡荣华曾回忆道,人生印象最深的只有两场棋,第一盘棋是1960年,那年他15岁,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比赛结束,陈毅亲自到会给他颁发奖章,当他把金光闪闪的奖章挂到他脖子上时高兴地说:"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那个情景令胡荣华终身难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