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看安徽】推进医院综合医改攻坚
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成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以此为契机,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蚌埠市中心医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注重党建引领、强化能力建设、突出人才培养、完善内部管理、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让改革措施有效有力
突出党建引领综合医改工作。在安徽省内先期实行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充分发挥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较早制定了《医院章程》,设立党建专章,并及时修订完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打造“动车党建”,把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出台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发展三年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2015年以来,新增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烧伤科团队获批蚌埠市第十批“3221”产业创新团队;成功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蚌埠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国家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胸痛中心(国家标准版)通过考核验收;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创面修复专科联盟、蚌埠地区脑血管病专科联盟。
深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医院实行“以工作量核算为基础,以质量和成本控制为重点,以综合评价为手段”的综合绩效薪酬方案。实行特殊人才协议工资制、首席专家岗位补贴制等,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高难度手术、服务及管理质量等倾斜,医务人员的有效收入持续增加,人员经费占比逐年稳步提升。
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两家紧密型医联体并进行整体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完善医联体内上下联动的诊疗服务模式,2020年,下转病人同比增加了45%。统筹医保资金协调管理,紧密型医联体的医保费用结算统一拨付至本院医保专用账户,下转的病人取消医保报销起付线,优先安排住院治疗,上转的患者补齐门槛费的差额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面托管市传染病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
扎实开展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组建MDT、开设肺部结节等特色门诊,扩大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及范围,日间手术病种增至82个。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预约率达到58%,门诊病人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至29分钟。
蚌埠市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绿丝带之家为社区老人提供合理的运动指导。
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医院在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综合排名中,排名同比提升了123位次,监测指标等级同比提升了一个等次,科研经费总额排名同比提升了121位次,四级手术数排名同比提升了37位次。
患者负担有所降低。2020年,门急诊病人次均费用215.3元,其中次均药品费用93.6元;出院患者平均费用10894.8元,其中次均药品费用2043.5元。在2019年国家三级医院绩效考核反馈的数据指标中,蚌埠三院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等核心指标均获得了满分。
职工福利待遇显著改善。职工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人员经费占比不断加大,2020年,人员支出占比43.08%,比医改前增加了18.14%,连续4年超过医改要求的40%标准。
医院运行充满活力。2020年,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的12.45%,比医改前增加了7.57%;技术性医务收入(医疗收入减耗材和药品收入)比医改前增加75.1%;药占比比医改前降低了21.8%;手术收入占比较医改前增加75.7%;诊察费收入占比较医改前增加385.7%;治疗收入占比较医改前增加41.8%;出院患者手术占比43.46%,比医改前增加15.7%;四级手术量比医改前增加了226.57%。
满意度逐渐提升。在2019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住院患者满意度获得满分,门诊患者满意度同比提高了7.31%,医务人员满意度同比提高了3.85%。
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医院收支结余率达到1.56%。实际净资产逐年递增,比医改前增长71.9%,处于良性经济运行轨道。
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医改成效
综合医改工作关系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要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医改成效方面下功夫、见真章。
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的运营管理体系是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医院获得感的重要措施。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综合医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职工获得感的关键所在。应不断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分配机制,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工作负荷,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改善就医感受是检验医改成效的主要标尺,也是提高患者获得感的重要支撑。应狠抓医疗质量,推进医疗技术稳步提升,显著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
实现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衡量医改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政府满意度的重要保障。应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