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服药后,父母如何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是药三分毒”这个观念深深地刻在国人的认知里,所以很多父母带孩子看精神科时,问得最多的就是“医生,一定要吃药吗?”“医生,能不能不吃药?”很多患者、家属担心药物副作用,甚至心生恐惧,抵触精神科药物。

到底是否一定要吃药,这必须根据不同病情、不同患者而定。比如之前说过,对于抑郁症患者,轻度到中度的可以考虑不服药,而是采取专业的心理治疗、改善家庭关系、运动疗法等来缓解病情。

但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利用药物快速稳定情绪,缓解症状,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对于被主流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也要根据情况而定。有的患者情绪波动剧烈,在家砸东西,甚至打父母,有暴力倾向。那么这种情况也最好利用药物先控制症状。

当然,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生病后,及时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即使也被诊断“双相障碍”,孩子也有可能在不服药的情况下逐步缓解症状。

但总体来说,如果孩子的情绪、行为症状不断加重,再加上社会上优质、专业的心理治疗资源并不多,当孩子被主流精神科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等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时,服药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既然理性地选择了吃药,就有可能出现副作用。到底如何应对药物副作用,尽量将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大化、弊端最小化?副作用大到什么程度时,可能要停止服药?

以下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来谈谈药物副作用的相关话题。

在谈应对精神科药物各种副作用的具体措施前,父母必须认清两个前提,这非常重要。

第一个前提,父母加强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了解孩子的诊断,并对该疾病有深入、理性的理解。

比如,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真的“难以治愈”、“要终身服药”吗?这两种疾病的遗传率真的很高吗?病因就是患者的脑子出了问题吗?

如果父母们了解到的信息是片面的,往往会因为上面这些问题极度焦虑、恐惧。但事实上,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尤其是基于我们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临床实践来看,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悲观。

即使从主流精神科的角度,国内也有越来越多顶级专家指出,在专业而规范的诊疗下,抑郁症、双相障碍是完全可以实现治愈的。

关于这些知识和观点,我们的“晴日知识课堂”中有详细分析,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自行了解。

(可点击公众号的菜单栏“咨询预约”-“晴日知识课堂”中,阅读相关文章)

总之,父母们一定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尤其是科学的、最新的临床成果。兼听则明,知识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免于恐惧,理清思路。

第二个前提,对于精神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父母要有积极、理性的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