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盘点之河南极端强降雨

核心阅读

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事件,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南阳、平顶山、济源、安阳、鹤壁、许昌等地出现特大暴雨,强降雨中心位于郑州、新乡、鹤壁和安阳,最强时段在19~21日。呈现出降雨极端性突出、累计雨量大、短时降雨极强、持续时间长、影响严重等特点。河南全省1/6气象站点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鹤壁局地累计降雨量高达1122.6毫米,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极端强降雨造成河南中北部出现洪涝,水利工程受损,城市运行、交通等受到严重影响。

河南暴雨新闻图片

极端强降雨特点

降雨极端性突出,1/6站点日降雨量突破历史纪录

本次强降雨过程中,在郑州、新乡、鹤壁和安阳共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占河南全省国家级气象站总数的1/6;32个站最大日降雨量超过500毫米,5个站超过600毫米,其中鹤壁局地日降雨量高达777.5毫米。另外,郑州国家气象观测站最大日降雨量为624.1毫米(20日08时-21日08时),为历史最大日降雨量(184.1毫米,1978年7月1日)的3.39倍。

累计雨量大,多地超年平均降水量

17日至22日,河南中北部累计降雨量有200~400毫米,郑州、许昌、平顶山、新乡、焦作、鹤壁、安阳等地部分地区达500~700毫米,郑州局地800~993.1毫米,鹤壁800~1122.6毫米,新乡800~965.5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出现在鹤壁市淇滨区(1122.6毫米)。河南全省平均降雨量达222.9毫米,郑州全市平均532.3毫米。另外,此次过程中共有10个国家级气象站的累计降雨量超过当地年平均降雨量,其中郑州国家气象观测站累计降雨量820.5毫米,5天降雨量超过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的27%。

短时降雨极强,郑州小时雨强创新纪录

郑州(10站)、新乡(5站)、鹤壁(1站)等地最大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20日16 -17时),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198.5毫米,河南林庄,1975年8月5日)。郑州局地3小时最大降雨量333毫米,6小时最大降雨量达465.9毫米。

持续时间长,中北部暴雨日数多

本次过程从7月17日开始,至22日结束,过程持续时间长达6天。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19日至21日,河南中北部连续4天出现大暴雨,郑州和新乡连续2天出现特大暴雨。

成因分析

一是大气环流异常、低涡系统稳定少动。7月中旬,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异常偏强偏北,高压中心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我国中东部受宽广的弱低压带控制,17日前后,低压带中有中尺度低涡系统生成。受副热带高压西行影响,中尺度低涡缓慢向黄淮地区移动,但由于大陆高压阻挡,19-20日前后,低涡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为河南中西部长时间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河南位于副热带高压西侧,受偏南暖湿气流输送影响,水汽充沛。同时,18日西北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并靠近我国东部海区。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偏东气流加强,导致来自于西北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断向河南一带输送。

三是地形降水增幅作用显著。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有太行山,西有伏牛山,山地走向呈东北西南向。降雨期间,河南受低涡东侧偏东偏南急流持续影响,风向与山地地形夹角大,导致太行山、伏牛山地形对偏东偏南气流抬升辐合作用显著;20日白天,强降水回波长时间稳定在河南省中部沿山一带,导致郑州及周边小时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四是中尺度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在中层偏南气流的引导下不断有对流系统移到郑州方向,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极端特征明显。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