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体育与美育

现在的教育又重提体育与美育的重要性了,而且特别强调体育与美育融合的问题,在我看来其融合的问题只有分科完善到了某种极致才有可能。就是说体育非常好的,非常上位的时候才有可能够到美育的某一个点。我不太认同身体的健美,精气神的充盈是美育应该关注的一部分,因为这容易把美育窄化,美育更应该指向精神层面,一个残疾人也可以受到很好的美育,如果把话说糙一点,那就是再多的健美先生也抵不过一个霍金,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

教育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与孟子入手,来感受体育与美育的关系。那个时候的分科不会有太多的人为概念,都是从阶级及人本身所需要而来的。孔子是我们的文化品牌,教育大家,我们不陌生了,对于他说提的文质彬彬一词也不陌生,一般人的意识里认为的文质彬彬真的是那个文弱的“文质彬彬”,可孔子《论语》里的原话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不做过多的解释,从原话的意思来看,文与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可以参考“野”与“史”,两者不可偏颇,要相互平衡融合方能是君子,我把“文质彬彬”当做体育与美育的契合点。“质胜文则野”,质里面肯定有生命的野性,体魄的野力,我们有时会对孔子、孟子固化对其的印象,被历来的画像砖、文人画卷所欺骗。据文字记载,孔子有“九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193公分,着实是一个伟岸的身影,很有圣人的模样,而且孔子善于射箭,常年配剑,完全是侠客装扮。而孟子追随孔子的脚步,与孔子一般,都是山东大汉,幽默一把,好比朱自清的头像安在了施瓦辛格的身上,他们都是体魄非常强健的人,所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努力精进。而且我们不要忘了,孔子活了73岁,相传孟子活了84岁,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谓的体育好,从某种生活意义理解就是生命质量很高且长寿。

很多人在总结长寿的秘诀,都喜欢用孟子“仁者寿”来说明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孟子很早就用身体“四体(肢)”来比喻心灵“仁义”,原文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我们东方人喜欢说心灵,而西方人喜欢说大脑。最近读到美国人写的《运动改造大脑》,大意就是有序的运动可以促进更新大脑的发展,预防各种疾病,提高人的专注力学习力。尽管,我还不太认同,书中为了烘托体育于合作交流的优势而所说的“独处是没有益处”的论断,但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是,承认作为老师,其体育课不是给学生健康的,而是给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书中明确表示竞技体育与健康没有直接关系,速度快与身体好并没有直接关系,体育课传授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老师们承认对很多人而言体育锻炼是无趣的。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尽全力跑比跑得快重要,在这里就说明尽全力跑的心灵价值,尽力的精神导向以及含量非常重要,他是过程性的,非功利的,体育是与自己较劲的一种生活方式。

孟子说“仁者无敌”,里头就含有与自己较劲,劝解君王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仁”最开始的意思就有调动自己精力精华成为阶级精英的意思。在甲骨文里,类似图形二的图像是表示“上”的意思,有一种解释就是“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就是说社会的上等人要去爱人,社会的精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的桃仁、核桃仁、果仁都是植物的精华部分。我们看看现在社会精英都比较重视健身以及艺术,也特别重视下一代的美育,就明白什么是“仁者无敌”了。那么,在当时,孟子是在各诸侯称王称霸,互相撕咬,杀人如麻的背景下,而提出“仁者无敌”的,所谓的“仁”还是为了“无敌”,当然,就算为了无敌,能行一些仁之事,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也就算是不错的了。

孟子生活的年代不比孔子那时,孔子那会社会还维持了基本礼仪,包括战争还需要互相问候方能开战,而孟子之时的社会已然激荡,政权斗争及军事战争都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境地,所以孟子才会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般厉害的话,身心都在疲惫之中。可孟子一直在坚持,一直在行动,如《孟子》一书并非孟子所写,如《论语》、佛经一般,都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其人的言行编辑发挥的,这是思想与行动,实践与理论的巨大矛盾。孟子之说少而又少,而后人对其的发挥却是繁琐不堪的,我只能理解孟子言行合一,是个非常好的行动者实践者,很少有著述的时间。一方面他继承孔子有关于“仁”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以为还有一个字比较重要,那就是“乐”字。孟子在乐中行动实践,在乐中传播思想。

《孟子》里有很多关于“乐”的说法:“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字也可做体育与美育的契合点,乐字也可成为精神与行动融合的契机,一个人愁眉苦脸的身体肯定出了问题,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验,那就是心情不好,感到生活的压力,就会呼吸混乱,吃不香睡不好,从而导致身体出毛病。其乐字的古写本就是樂字,与藥字同出一辙,要解释字源,有很多说法,其一如大家围着烧柏枝的篝火跳舞唱歌,好比艺术活动,身心放松,草木之味亦可调理身体。不管怎么解释,古人今人都相信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一味药。我有理由相信乐可以通达孟子所提倡的“浩然正气”,身心与自然参照,一切自得其乐。

《孟子》一书可以呈现孟子的基本思维,当年他在齐国以黄老哲学为主的稷下学宫辩论的时候,硬是为儒学辩出一条道来,孟子的头脑是一流的。我们来一段《孟子》的原文。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段落大意是曹交想当尧舜,但还一事无成。孟子就用体育作比喻,开始了指导:一个人不去举起一只小鸡,那就是没有力气的人,一个人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就是乌获(古代大力士),如果你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你就是大力士,不会有人因为你举不起来三千斤的东西而怪责你,自己更加不需要忧患,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后来曹交想拜孟子为师,孟子告诫:“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老师很多,你要自己去寻求实践。我忽然想起了《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的话:尽力跑比跑得快重要。孟子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说的也是要拼尽全力守护内心的道义。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哪怕这个答案是错的,终归有一个说法,什么事情尽全力了,对自己就是最好的交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