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华为一样坚持长期主义的经营管理哲学?
作者 | 黄元联 华夏基石集团高级合伙人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怎么看待长期主义、长期价值主义与长期战略?我观察一些企业如华为的实践,得出几点体会。
01
从宏观上讲,
长期主义是一种产业政策或产业选择
华为任正非(以下简称任总)近期有一个内部讲话《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文中他举了一个“小小一滴胶,就能制约一个国家”的例子,说明我们在一些基础技术或产业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很多短板。
这“小小一滴胶”说的是芯片制造当中必不可少的“光刻胶”,这是分子工程,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技术要求高而整体市场规模又比较小,所以很多中国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在前不久的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我跟一个化工行业的企业家交流,他也谈到了一个关于高精材料的问题。他说,中国有一种胶水出口到韩国,纯度是92%,这个价值已经很高了。
但是韩国人在这92%纯度的材料基础上通过高科技将其提纯到99.99%。这种高纯度胶水用于手机屏幕上面的涂层,没有这种高纯度胶水涂层,手机屏幕就会产生瑕疵。这种胶水中国现在还不能生产,因此还需要从韩国进口。
所以说“小小一滴胶,就能制约一个国家”的说法,可能很扎心,但也真实反映出我国产业发展在基础技术或关键技术方面的“短板”,也反映出过去我们在产业政策上的短视,或者说缺少长期价值主义主张。
在“拧开水龙头就出水”的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众多的中国公司处于产业链低端——宁可做组装厂赚取微薄的利润,做大规模后通过类似“产业+地产”的方式进入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也不愿向产业上游进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做强做大主业进而全球化。
现如今在美国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弊端暴露出来,大家真切地看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就像是一棵大树,根不深不壮是不行的。没有核心技术、核心材料,产业就没有支撑,一阵风刮来,整个产业都会受影响,甚至摇摇欲坠。
从产业角度、产业政策上来看,就需要我们对这种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更加聚焦在具有长期价值的核心科技领域、实体制造领域,做核心科技的攻关和投入。这是从宏观层面看长期主义的问题。
02
从微观层面看,长期主义是
一种管理哲学,也是一种经营哲学
秉持长期价值主义,首先要求企业在战略投入上要有长期的眼光和战略耐性。华为1998年引进了IBM的投资咨询,花了几十亿美元,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整个以IPD(集成产品开发)变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咨询才完成。
而在这段时间内,华为过得并不轻松,2003年年底还差点儿要卖给摩托罗拉,也就是说即使在整个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的状况下,华为始终保持了战略投入。请注意,华为把管理咨询这部分的预算划归到战略投入上。
在1999—2003年这五年时间里,华为即便遇到各种困难也始终保持这种投入。到了2004年,华为管理变革、管理咨询的投入开花结果,让华为的研发效率大大提高,建立了系统的具有大企业竞争优势的研发流程。
与此同时,2004年华为打开了欧洲的“大粮仓”,获得了国际一流通信企业的订单。相形之下,很多企业可能做咨询第一年没见成效,第二年就打起了退堂鼓,第三年就开始不投入了。
华为是认准了一个目标,只向一个老师学习进行长期、持续地战略投入,始终致力于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这一点是长期主义在华为管理哲学上的一个体现。
同样重要的是,长期主义作为一种管理哲学也体现在华为的价值分配上。《华为基本法》里有一句话:“我们不会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去满足员工短期利益分配的最大化。”这是1996年华为明确提出的一个观点。
在价值分配上,华为整个价值分配倾向有利于员工的长期利益,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利益。这就是任总在《我的父亲母亲》里面说的,他的不自私坚持这样一种长期主义的价值分配理念,使华为能够“用一桶糨糊”凝聚十几万人。我认为这是推动华为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哲学。
03
长期主义并不是故步自封,
也不是作茧自缚
华为从1996年起草《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就提出“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这是《华为基本法》的第一条。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华为的战略愿景是没有变化的。直至2005年,华为公司的愿景有了新的提法:“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1996—2005年,十年时间华为愿景才做了一次调整。
当然,2017年,面向5G时代,华为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愿景和使命,提出“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从华为愿景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长期主义经营管理哲学和坚定的战略耐性;同时我们能看到,华为没有故步自封,随着全球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以及大时代的来临,提出了新的鼓舞人心的目标和愿景!
坚持长期主义也不排除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和权变,“方向大致正确”,企业要结合新时代的新机会,进行公司愿景、企业文化的梳理。
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世界的变化和创新是永恒的,价值坚守和聚焦才是企业的取胜之道。就像华为数十年来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击,用长期主义的眼光来构建企业的组织能力。这样才取得了持续发展,让企业从几百亿元发展到几千亿元,从国内走向国外,进军全球。
有句话叫“大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要有战略耐性。”我们坚信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像华为一样坚持长期主义的经营管理哲学,不断地做大做强。
注: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总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