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公认的稀 世 珍 宝:王步瓷板画
品味王步瓷板画:他笔意所向,或青或白,是鸟儿的形态;或浓或淡,是羽毛的层次;而那或轻或重的,则是春风的脚步。他连笔为线,断线为点,用料浓淡相宜,用笔粗细相济,把他心中的无限深情全部挥洒在了这只神气活现的翠鸟身上,挥洒在了他深爱的青花瓷作品之中。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江西丰城县人。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以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等方法都创作过瓷器,尤精于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称。其作品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品。王晚年十分讲究青料与瓷釉的色泽,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制,一般来说,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之感。他的青花瓷忌用纯自釉,而常用一种白里泛青光亮度较弱的釉子,他认为这种釉比纯白釉和古代的含蓄,与青花结合有温厚的效果而无浮滑之感。除此之外,他选用与青花相斗的釉下彩料时,也不用铬绿、锰红,而喜欢选用与及。由于使用这些材料绘制,他的作品常常获得浑厚的艺术效果。
王步十分熟练的运用这种分水技法。他在借鉴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时,特别注重坯体与宣纸的区别。结合青花传统技法,充分发挥青花料的色泽效果,提高质地美,增强青花艺术的感染力。他常国画,以探求和丰富自己的青花技巧。所以,他的国画与青花作品的笔致和韵味基本一致,但用笔技巧却截然不同。在青花绘制中,对不同的色阶与料晕,不是用水墨画中偏侧、滑涩、戳柔的笔法所能达到的,而是以鸡头笔蘸料水,利用料水积层的厚薄以及托拿坯体的左手侧坯和右手提笔收水相照应的技巧来表现。他常常饱蘸料水,以下流成线的涌水在坯上制作,因水多而涌,坯体吸干稍缓,料水粗粒下沉,细粒上浮,烧成后色漂润,明净莹澈,水色尤为鲜亮,苍翠隽秀,淋漓甜畅。为了更好地表现水色的浓淡层次,常采用蘸浓水后,笔尖蘸些清水落笔分水,在最浓处收水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很自然的由淡到深的阴暗效果。这种方法是在青花分水传统的基础上提高的,增强了水色的表现力。
国画上的渲染在青花上叫作“分水”,用青料在泥坯上分水与宣纸上泼墨作画不同,纸上作画当即可见效果,而青花“分水”当时只是黑压压的一片,只有在烧成之后才能见到效果。王步的大片分水(面积大的一尺余),从浓到淡一气呵成,料分五色,浑然一体,除“分水”之外,以线为骨,生平好用铁线描与折芦描,用笔圆润苍劲,其线条有如惊蛇走龙,疾驰于淋漓苍润的云水之中。
王步的绝妙正在于他“分水”时的神来之笔——虽下笔时混沌一片,但出炉时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品观王步的传世之作,无论大小,都会惊叹于其“分水”之传奇,不仅浓淡一气呵成,即便料分五色也浑然一体。在王步的传世之作中,最 大片的“分水”阔一尺有余。但“分水”绝不是王步一力擎天的独技,他以线为骨的“铁线描”与“折芦描”,其线条有如惊蛇走龙,疾驰于淋漓苍润的云水之中。
王步的独步青花技艺与绘画功底,见证了王步艺术价值回归的重要时刻,对其独步青花的学术研究及验证起到重要作用,更让民国瓷“扬眉吐气”,一举与官窑瓷价格相媲美。
王步一生把艰辛的创作劳动献给了陶瓷青花艺术。他继承了景德镇青花艺术传统,又不断创新,其精湛的艺术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情趣。在五十多年的青花艺术生涯中,王步上下求索,以中国画写意画风的特色与青花传统技法结合起来。又撷取各种流派的艺术成果,借鉴运用于自己的青花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青花艺术特色:淳雅、简洁和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