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国军队吸取了碾庄的教训,没在过河架桥上面吃亏

电影《金刚川》,围绕一座桥,讲了志愿军高射炮兵与美军航空兵血战的故事,取材于历史真实。这个事情说明了志愿军对架桥颇有心得体会,反复炸坏的桥能迅速修好,且能走坦克。为什么修桥的器材装备能这样齐整,人员训练有素。还得从五年前的事说起。1948年11月7日,黄百韬第7兵团五个军共约十万人开始向西撤退,经陇海路运河铁桥,未在运河搭建浮桥,全兵团只能依靠一座铁桥渡河,耽误了撤退的时机,致使后来被解放军包围在碾庄。而且,数10万人的军队,人员、车辆、马匹连绵百余里,加上有解放军逼近的消息,在过桥时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秩序大乱,有的部队甚至开枪夺路,导致打死、践踏死、掉入运河溺死者不计其数。这仗打得艰苦,好在拼掉血本后拿下了。战后总结如若不是黄兵团过桥遇阻,我军就早已失去战机了。

于是架桥成了基层部队的一门必修课,平日展开架桥训练,避免了国民党那种官僚职责不清、没有效率的状况。基层工兵摸索出整套架桥的办法,研究出了木筏子桥、人力桥、水下隐身桥、随装随拆桥,过坦克的重型桥。尤其是水下桥,天上的飞机是看不见的,因为桥面在水面下2尺的地方,美轰炸机总是无劳而返。

如同几万汽车兵研究出朝战运输方法,躲避敌机技巧窍门一样,桥梁工兵们的智慧在朝鲜战场上也是大放异彩,做出了很多假桥吸引敌机轰炸,高炮部队则在伪桥边设伏等战术。较高的技战术水平成熟的架桥功夫,有力 地保障了志愿部队进退自如地过江过河。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