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龍氏家族後裔長沙團聚紀略(二)

                   龍起濤      撰文

四、西園追憶篇

西園庭院已逝,北裏老街出奇,莫問名人何在,石板依存舊跡,細雨綿柔悄聲,文風悠然沉鬱,喜見春景葳蕤,寄情故土難離。

西園,龍家早年的碩大院落,裝滿了故事的神奇院落;西園,已經消失了,僅能在遺址找尋某種印跡;然而,在龍氏家族後裔的心裏,在尊重歷史人們的心裏,西園,是不可忘懷的院落,是魂歸夢繞的故園。

若講到西園,還得從先始祖龍悅仲公遷居攸縣講起。

《家世述略(湖南攸縣槚山楳城龍氏第十八世裔孫毓聃謹述)》記載:“元末,先始祖龍悅仲公由湖南茶陵遷居攸縣,遂為攸人,傳十三代至翼五公。

十三代祖翼五公諱思見,清乾隆丁卯舉人,曆知福建同安及政和縣,有惠政,值臺灣寇警,以勞卒於福建古田。民懷其德,為榜於廳事曰:'甘棠遺愛’。妣周太夫人及陳太夫人,有子均甫公。

十四代先高祖均甫公諱彬,為縣學生,妣陳太夫人,有子襄堯公。飽讀經書而無以為生,挈子襄堯公由攸縣徒步至長沙省垣,在嶽麓書院講學,襄堯公附讀,糊口而已。

十五代先曾祖襄堯公諱友夔,妣戴太夫人,為恩貢生,家貧力學,踐履篤實,研程朱之說,隨父彬授經省垣,教授鄉里,從遊弟子歲常百數十人,候選教諭,有聲庠序,一時知名士皆樂興之遊,屢試報罷,而名益重。鹹豐時,大府委辦本府捐輸,固辭,既同事悉罣議,而友夔公獨免,複力為解釋之,大吏素重公,因而曲全者眾。晚年雖諸子均連掇科第,門庭如故,布衣徒步,悉循其舊,卒祀鄉賢祠。

襄堯公隨父均甫公在省垣授經,殊為清苦,值歲暮無力添置新衣,以舊衫經年洗滌色呈灰暗,乃送往省垣戴氏染坊請求加染。染坊設染缸上中下三等,坊作以該舊衫已褪色,乃隨手擲入下等染缸,不料染成,光彩如新,且該缸染水亦成佳料,乃稟告主人戴老先生,鹹認異稟,他日或有成,乃以其女配襄堯公為室,即先曾祖母戴太夫人也。戴太夫人極為賢淑,以襄堯公教學清苦,節儉持家,家中僅備棉被厚薄各一,冬日讓襄堯公蓋用厚被,太夫人自蓋薄被,夏日反之。從無怨恚,其艱苦賢淑有如是者,雖屬傳聞,姑妄志之,以示子孫儉約之道。

襄堯公有子三人,均戴太夫人所出。長為先大伯祖父皞臣公諱汝霖,仲為先二伯祖父濟生公諱溥霖,季為先祖父芝生公諱湛霖,均為十六代傳人。”

《從紳士到革命家(龍永寧著)》一書寫道:“龍湛霖告病回鄉後,居於西園,西園在長沙城北,如今其他裏巷即名為'西園’。它位於今日明德中學與周南中學之間,三進大門,進門後有約150米長的甬道。房屋數進,大廳的雕花格門上刻著全部<朱子格言>,字是李鴻章寫的,在雕刻的筆劃裏填了金粉。據長輩回憶,西園客廳裏曾掛著慈禧、光緒所賜的字幅。西園正屋的右邊是花園,花園中有'蘋香榭’等樓臺亭閣,還有一口大塘,隔塘即湘江河堤,大塘外沒有圍牆,因此常有小偷光顧。龍湛霖長子龍紱瑞在他的<蘋香榭詩存 · 序>中寫道:'西園舊居,書室面臨方塘,曾挽周立樵舍人題額曰<蘋香榭>。每於夕陽西下,垂柳覆堤,憑欄看麓山晚霞,風景絕佳。或月明之夜,魚躍池中,波蕩有聲,最足警人清夢。今則方池已平,門庭非故,仍留舊額,用志不忘。

西園,居住著龍家幾代人,拍攝於1912年的四世同堂之合影,反映出那個時代龍家人才濟濟,相敬相和。

《意園殘稿(龍紱祺著)》“戊午(1918年)七月十一日讀潛叟遺詩有感率成七絕六首(之一)”詩雲:“少時文采已翩翩,秋水佳章座客傳,今日白頭先我去,每看遺墨倍淒然。-'兄十四歲山右寄餘詩,有萬裏若秋水之句,先大父亟讚賞,每取以傳示座客。”這首七絕訴說了書香世家兄弟間深沉之情感,依依之懷念。

當年,往來於西園龍府的名士有曾國藩、左宗棠、譚延闿、郭嵩燾、黃興、宋教仁、章士釗、蔡鍔、梁啟超、陳天華、焦達峰等,全是在湖南乃至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西園的故事在龍家幾代人中傳說,頗有神奇之采,也使得後輩對西園懷有崇尚敬畏之感。當龍氏家族後裔來到西園北裏,感慨萬分:我們到家了!

西園,那是一個大園子,先祖在正廳裏談天論地,來往的均是世家名士;年幼的在廂房大聲朗讀“詩經”,先生在案上揮毫疾書;女眷於偏房小聲說笑,手巧的正在夾襖大襟上繡著荷花;真乃讀書家門之生活景象。

然而,那只是想像,西園早在時代變遷中消失了,剩下的僅僅是不滅的追憶。

眼前是不寬的街巷,彎彎曲曲有一裏多長,古樸的房屋,條石鋪就的巷道,頗有明清風貌的門樓,眾多的故居,如“左公祠”“黃埔長沙同學會舊址”“李覺公館”“帥孟奇舊居”“黎倜康舊居”無一不展示著這條街巷過往之滄桑,文化之濃厚。

進入“西園歷史陳列館”,展出的舊時照片還原風起雲湧的歲月,再現前輩投身大業的剛毅面容,族親們重溫西園歷史,不禁頷首感歎,意興勃勃;有人揮筆題詩,寄情遙想的西園;有人端起相機,拍下珍貴的展品留念;最後,全體族親在陳列館門前合影,表達了深切的依戀。

周彪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小時候聽母親說過“西園北裏”這幾個字,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百聞不如一見,今天我們龍氏家族後人從海內外各地到這兒來尋親,尋根;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要幹什麼。中國之所以有今天,不是一代人一蹴而就的,她是經過了幾代人,經歷了上百年,才找到了復興之路。在這兒,我深有感觸。

他的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其間,尚幼者問:“以前有那麼多名人,現在怎麼沒有?”答:“時代之運矣。”

(昔日西園景色     民國時期)



五、明德遙想篇

偉哉明德,湘史榮光,曾祖創建,後裔敬仰;唯教立本,育心為章,歷經寒暑,愈加堂皇;學子如林,堪稱棟樑,國之風範,世代傳揚。

明德中學,是湖南教育界的驕傲,歷經百餘年的風風雨雨依然那麼生氣勃勃,活力無限;“北有南開,南有明德”,這句話點明了明德在教育界的地位。教育是國家的未來,明德中學不辱歷史使命,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畢業中有18位成為院士;明德中學走出了如此眾多的院士,全國罕見;為此,明德中學被稱為“院士搖籃”。

明德中學的前身“明德學堂”開辦於1903年。《鱗爪錄(龍毓峻著)》一書記載:“癸卯(1903年)初夏,回皖省親,於是偕滌英弟(原名毓彪)至長沙省叔祖芝生公。時公在長沙與從伯研仙公、茶陵譚延闿設有明德學堂,請鬍子靖表叔主持。而延黃廑午講歷史,餘常與過從。”

龍家胡家是姻親,濟生公龍溥霖娶胡漱芳(胡漱芳是胡元倓的姑母),相隔兩代,龍毓峻(鐵元)娶胡淑婉(胡淑婉之父胡元直是胡元倓之堂兄,胡元倓是胡淑婉的堂叔);龍胡兩家之先祖創建明德中學,乃湖南新興教育之盛舉。

《明德學校史(陶旅楓  黃政海編著)》中談到:“胡元倓出身於湘潭隱山,隱山胡氏家族從其祖先北宋的胡安國開始,就有設書館辦私學的傳統,而且隱山書塾名揚省內外,各方求學者甚眾。”

“胡元倓在日留學期間,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遊歷考察了日本教育,做了大量的辦學準備,矢志回國辦學。”

“明德開辦時,開辦經費如下:龍璋1000元,龍紱瑞1000元,劉佐輯200元。經過短期籌備,租賃西園隔壁的左文襄祠作為校舍,招收中學甲乙兩班共80人,聘請劉佐輯、陸鴻逵、許兆魁、王正廷、王達、陳鳳光、蘇曼殊、翁又拱、秦效魯等為教習,胡元倓任監督,龍紱瑞任副監督。

先祖為開辦明德學堂捐資出力,在明德中學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攸縣龍氏家族後裔親友迎著和煦春風,來到明德中學老校區,一進校門便看到“院士廊”,上面有18位院士的浮雕頭像,面容淡定,目光含蓄,依然是那麼謙和親切。接待的副校長特別指著空著的位置說,那是給未來的院士留著的。

明德中學的電子螢幕上亮起“熱烈歡迎明德中學創辦人龍氏後人來校參觀”字樣,讓親友們欣慰不已。

“堅苦真誠”之校訓,“磨血育人”之精神,在明德代代相承,親友們參觀了建於1932年的“樂誠堂”(戰火中受損嚴重,只剩框架,1980年按原貌修復),在復原的老教室裏,坐在老舊的課桌旁聽老師講明德軼事,仿佛回到了自己的中學時代,觸摸到當年求學的氛圍。

“樂誠堂”大門處立有明德首任校長胡元倓老先生的雕像,筆者兄妹是他老人家的重外孫(女),與他老人家合影乃是難得的時刻。

老校區中之“龍府”,即當年西園的一處四合院公館(2006年重建),據說為華興會1904年2月15日成立大會所在地,因此,明德中學亦稱之“辛亥革命的策源地”。親友們來到“龍府”門前合影,以此銘記祖先的豐功偉績。

下午,來到明德中學新校區,教學樓高高矗立,校園寬敞,一派現代建築風格,一個新時代的風貌。

親友們參觀了設在四樓的“校史陳列館”,眾親友仰視著胡元倓老先生的肖像,那深邃而平和的目光仿佛看透了教育本身的巨大力量,那堅毅而不屈的神情似乎宣示著要與頑固舊勢力作不懈鬥爭;創辦明德起初的那些艱難,後人不可能親身體驗,但是,與圖片展品及資料一起回顧了一百多年明德中學發展的歷程,不禁感慨萬分。

在敞亮的會議室,明德中學校領導、理事會成員和相關老師與親友們舉行座談,校領導介紹明德中學的歷史與現今的成果後,龍式昌先生作了充滿感情的發言:“很高興和龍家親友幾十個人一起回到母校,參加校慶115周年紀念活動。六十多年前,我在明德讀書的時候,校園裏還沒有現在這麼多高大的建築,今天回來,有回家的感覺,母校在明德歷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發展下,取得了這麼多的成就,得到了這麼大的發展,深感榮耀和欣慰。榮耀,來自於作為一名曾經的明德學子對母校的眷戀,來自於對母校當今發展格局的肯定,感謝在座的每一位明德人,是你們不懈的努力,才讓母校越來越好,更加輝煌!欣慰,是因為我不僅僅是明德學子,也是明德創立人龍紱瑞的孫子。龍紱瑞的後代裏面,只有我有這份畢業於明德的榮幸,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龍紱瑞先生是筆者的曾叔祖父,胡元倓先生是筆者的曾叔外公,筆者在會上作了簡短發言,並朗讀了獻給明德的四言短詩。

理事會成員有黃興之孫黃偉民先生,陶副校長特地介紹,讓龍氏後人與之相識,並談起當年龍家與黃興民主革命中結下的真摯友情。

會上,龍景仁女士向明德中學贈送親手繪製的“高瞻遠矚”四尺水墨畫一幅,龍薊蓀贈送親手繪製的“遠望故鄉”四尺山水畫一幅,龍立平贈送親手繪製的“梅花圖”四尺水墨畫一幅及“堅苦真誠”和“明德方興”兩枚印章,張碩贈送了本人編印的《龍氏家族姻親概略》一書。

拜訪明德中學的最後亮點,則是在學校主樓前的大合影;明德中學的校領導、理事會全體成員、龍氏家族後裔全體以及學校相關老師歡聚一堂,圖片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民德中學之樂誠堂       民國時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