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去整体感受 …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次我们提到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看重“整体感受”,而我们之前也讲到过“体验的完整性”。
这次我们就“整体感受”进一步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儒家并不是在单纯为了“整体感受”而去“整体感受”的,—— 他的“不器”是为了让你能更充分、更深入的感受整体、感受全部。而这也只是方法,并不是目的。
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总用“至道”来解释,我怕你说我敷衍你,—— 这次我们换个说法。
吴伯凡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事物存在的价值我们称其为意义,对不同的客体而言同一事物具有着不同的价值,那么其意义也就变得多元化起来。
具体到中国的审美,那些要素所具有的特定价值,我们也称其为“意义”。当这些物理意义上的实在物并列在一起的时候(按:整体感),就产生了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景象:中国美学的“意境”。
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我们最终的诉求就是“意境”—— 超越物理意义上的事实,而达到心理上的一种境界。
其实不光中国古代诗歌啦,但凡是中国传统审美领域所辖者,其最终的诉求都是“意境”之美。就拿茶来说,我们的终极诉求就是当所有相关物理要素整体呈现时所生成的那个“审美意境”。而不是单一的某几个具体要素,比如班章的苦、冰岛的甜,当你在追逐这些的时候,其实就说明你已经偏离那个“意境”很远了。
好了,敲黑板!划重点 ~ ~
在汤感滋味中去自然呈现出与体验到某种意境,是茶之开汤品鉴之至高境界。
再简单点儿说,在汤感中去呈现意境。
知道我为什么总在跟你唠叨“体验的完整性”了吧 … …
知道孔子为了保证你的整体感受力而要你“不器”的目的了吧 … …
对,就是为了最终收获某种超越物理存在的意境体验,—— 道,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的意境体验。
你看,一旦你深入其中,你便回归到了茶的体验属性,也就回归到了中国人传统的认知方式。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去“整体感受”,或者说是感受整体,—— 首先所有的要素呈现到位,然后你要充分完整体验。… … 如果你的感知能力足够的话,—— “意境”就这么来了!
反观西方哲学思辨、科学思维主导下认知发展史,却很少有一个概念能够与“意境”互意。最接近的可能是“想象力”,但“想象力”可以无根之木、空中楼阁,可以完全凭空的想象;但“意境”的产生一定是有触发条件的,是由现实体验过渡到梦幻世界,有生理过渡到心理,由物质过渡到精神的定向过程,所以“意境”的产生少不得现实世界的门径与抓手。究其两者的差异,就是因为西方思想缺少对这种所谓“整体感受”的关注,他们喜欢甄别分类、探究逻辑关系、喜欢深入微观,而这并非“整体”。
当一口茶汤中所有的要素呈现到位后,并被具备品鉴能力的你充分的完整体验到,这款茶的意境就这么来了,—— 一种超越了“物理存在”的精神层面的“意境体验”就这么来了 … …
中国茶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其资源的丰富性与风味的多样性,这也就意味着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一款茶就应当能够呈现出一种意境,十款茶就有呈现出十种意境的可能。
如果你还在认为一种茶类就应该是一种相同的味道,那你真应该去检讨了。
所以,我也是明确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以后会跟大家继续分享,今天就到这里吧。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