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词中的交互式叙述

夏梓言

【摘要】有着“一生凡九迁”独特人生经历的苏轼,无论是抒发人生忧患、嘲叹世事俗务的写实作品,还是歌咏旷达情怀、超越时空的纪梦之作,都表现出其独有的交互式叙述方式。其作品打破了以往束缚,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在时空转换中交替,由古及今,将现实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多重时间结构交织,形成不同画面,却又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他将这种写法应用在自己的词中,至今仍广为流传。本文主要以苏轼的词为范例,分析苏轼词中的交互式叙述问题,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完整地品味出苏轼作品中的思想魅力和人生独到见解。本文就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寻找苏轼诗词的精华所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广泛研究,丰富现有理论,为未来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苏轼;交互式叙述;诗词

一、引言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盛名,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家,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较高,享有盛誉,许多作品被人们所传唱,流传至今;其次他是一位书法家,同时也是绘画大师。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许多领域都备受关注,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被称作“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而在书画界有“苏黄米(莆)蔡(襄)”之称,可见其造诣之深。苏轼作为辞赋家有许多作品流传至今,如我们熟知的《赤壁赋》等,目前仍有30余篇,几乎都为精品[]

苏轼身为北宋作家、知识分子以及政治家的身份,对后人受益颇多,并且用其一生的政治生活经历和为人处世之道,给予了后代世人深刻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他除了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还有其豁达的人生观和不拘一格的魅力人格,也让身处九百余载之后的我们尊崇与仰慕。他的人生经历十分独特,在他的诗词中也能够表现出来,“一生凡九迁” 铸就了交互式迅速方式,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光彩。苏轼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咏叹人生的写实作品,又有抒发情感的梦幻之作,作品中既有人生忧患,又有豁达脱俗,他成功的用交互式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来,使观者产生不同感受,仿佛身临其境,深入其中,感受到情境变换与情感宣泄[]

苏轼的作品富于变化,他巧妙的利用时空转换,以景抒情,寄情于景,将感情孕育在景致当中,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思所在。他的作品结构复杂,打破了以往束缚,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在时空转换中交替,形成大幅度跨越,不断扩展,由古及今,将现实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又回到想象当中,多重时间结构交织,形成不同画面,却又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产生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完美过渡,构成艺术整体。苏轼擅长这种写法,并且将其应用在自己的词中,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苏轼的词历经千年跨越,至今仍然影响深远,许多人喜欢他的作品,学者们研究他的作品,千百年来始终不断,时间跨越较大。至今仍然有许多研究资料流传下来,丰富而庞杂,可为我们所参考。但鲜有从交互式叙事角度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苏轼的词为范例,分析苏轼词中的交互式叙述问题,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完整地品味出苏轼作品中的思想魅力和人生独到见解。本文从这一角度对苏轼诗词进行研究,在现有成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理论更为丰富,为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就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苏轼诗词中交互式叙述的表现

(一)景仰先贤——《屈原庙赋》中与屈原对话

《屈原庙赋》是苏轼的一个代表作,当时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有着远大志向,希望能为国家做事情。在这部作品中他与屈原对话,那是他尊重的先贤,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情感,抒发自己的志向。这部作品风格独特,一直享有盛誉[]

写这部作品时苏轼刚刚要进入仕途,二十几岁的青年刚刚成为进士,沿长江赴京,对前途充满遐想。路过屈原遗宫,看到当时的情景有感而发。此处曾是屈原故居,后改为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希望后代不断祭祀于他,但一切却发生着改变,庙堂悠哉却已破败不堪,目前已经荒芜,仿佛逝去的岁月难以回转。“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此时苏轼的心境十分复杂,他想起当年的屈原,为了国家宁愿舍弃自己,希望能够唤醒他人,慷慨投江,以身殉国,至死不忘对国家的情感。为此写词抒发情感,寥寥数笔,把屈原临终前行吟泽畔的孤寂苦闷和对故国魂萦魄绕而又不得不以死殉国的悲壮情景,刻画得形神兼备、深挚动人。屈原找你过去,寺庙已经破败,但精神仍在,爱国之心犹存,灵魂永远不灭。苏轼仿佛看到这一灵魂,感受到他的精神,体味到时空变幻,可以与灵魂进行交流,灵魂向他一吐心声,也是对现实的控诉。

这部作品充分表达了苏轼当时的内心情感,屈原的灵魂只是形式,他借这一形式抒发衷肠,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描绘出来。《屈原庙赋》虽然表面上描述的是屈原的感伤,写的是他悲壮一生,感受到的是他的惨烈,但实际上描绘的是作者内心感受。屈原一生忧国忧民,为国奔走,但却不为统治者所接受,不断受到排挤与迫害,一生凄惨,直到临死仍不忘自己的国家。居然有着坚定的信念,为达到目标勇于奋斗,虽然备受冤屈但至死不悔。屈原一生充满爱国热情,不断进行斗争,这次仍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忧国忧民,一生坚守人格情操,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苏轼的作品当中。年轻的苏轼面对长江,感受历史伟人的胸怀,同情其不幸,赞扬其风格,跨越古今,抒发感受,深沉而鲜明[]

苏轼的作品风格独特,借古咏今,评说历史人物的胸怀,感怀他们的气度,与古人对话,与灵魂沟通,这次穿越在那个时代,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屈原行为的内在深意,并且进行反思,不断探索,抒发自己的感情,出奇制胜。苏轼看到屈原的爱国情怀,感慨他的坚守,但却没有获得理想效果,他的自杀无法唤醒昏庸的楚王,也无法力挽衰败颓势,一切都没有改变,并以此回望现实世界,仍然是贤者受排挤,小人得志,随波逐流,与古时无明显改变。因此,苏轼在赋中又悲凉地对屈原的灵魂诉说“彼乃谓子为非智”。所谓“非智”,是说屈原的投江自沉不太明智,或者说过分激烈;“彼”似乎是指汉代扬雄、班固等人,他们对屈原之死都有所非议。他们在自己作品中都有所表达。苏轼借此抒发感情,也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心境。他提出公道何在?屈原之死的价值何在?苏轼不免陷人迷惘、困惑和苦苦思索之中。他对此作出解释,力图借屈原抒发情感。

(二)悼念亡妻——《江城子》中与亡妻对视

诗人在《江城子》一词中,彰显出了生与死的对话,揭示出了诗人对生命恋曲的追忆以,及对死亡哀歌的感怀。《江城子》是一曲低吟浅唱,吟出的不仅是至死不渝的人生至情,而且也唱出了生与死在现实中的对视和生与死在梦中的相约……

《江城子》是对梦的描述,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转换,实现大幅度跨越,似幻似真,可望而不可即,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心境。梦呈现出了词,在词中透显出生与死默默无语地对话,因此梦是生与死相约会的通道。“十年生死两茫茫” 写出了与妻子分隔之后的情景,他的妻子死于1065年,与写词的时间刚好相隔十年,二人生死别离已经达到十年的时间,回想起来仍然难以忘怀,充分显示出他悼念亡妻时的心境,语言悲凉凄惨。“不思量,自难忘。”显示出悼念的心境,生死之别无法打破,面对命运的安排只能接受,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除了悲凉悼念之外无从选择。“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的妻子葬在故乡,离他当时所在地有十分遥远,因此才有千里一说。同时也代表着其他的含义,生与死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相互之间距离遥远,又何止千里,而这里以千里描述,只是用它抒发情结,即面对生死的无奈。“纵使相逢应不识。”在现实中生与死之间无法跨越,人可以由生到死,却不可以由死到生,生人与死者之间无法进行沟通,相逢本不可能,更谈不上相识,这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即生者与死者在现实中无法相逢相识,但却也有深层次的含义。生与死的时空发生变化,一切都产生扭曲,在此过程中容颜已改,已无法相识,这是令人绝望的不相识,面对生死只能顺从。他的词中生死在现实中是对立的,时间在生与死间发生变化,生的流动与死的凝固不同,因此二者形成对立。生者的时间不断流逝,容颜已改无法相识。

但是在苏轼的词中却有将二者融合起来,生与死之间的对立在梦境中不再存在,生者与死者,可以在梦境中相见、相约,因为时间在死亡中是凝固的。虽然在梦境中见到了理想的场景,宁静夜晚富有意境,摆脱俗世烦恼寻求心底的平静。在夜里有梦,而梦里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生死之间穿梭,一切现实世界得不到的东西在梦里都会出现。在梦里有对妻子的追忆,有以往生活的片段,他们可以跨越千里在故乡相逢。生者与死者在梦中相聚,离别之苦化作千行泪,一切尽在不言中。内中包含着无法化解的情结,这也是作者内心感受的描述。在他笔下死者在流泪,仿佛生着一般,通过这种方式将时空联系起来,只有梦里才能实现相聚,生与死的相诉依然寂然无语。

在明月照耀下,一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孤坟成为生与死的界线,凝结在生者肠断处的浓郁情感与死者冷冰冰的坟墓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在这不可化解的冲突中构建着各自的疆域,而疆域之间涂画着的则是冷冷的色调。

(三)超越自我——《和陶诗》中与陶潜交流

陶渊明是苏轼比较喜爱的一位前人,他羡慕陶的洒脱,理解他的思想,进而引申到自我,将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他将自己的想法在诗词中表达出来,与前人进行对话,和陶渊明开展认知上的交流。《和陶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在这里作者对生存有了深入理解,认真审视自己,追求生存意义,它超越时空与前人对话,同时也实现了自我超越[]

这首诗表现出深层次的含义,是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之谜的探索,是人性的展示,一切都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者对生活有了深入了解,探索意义所在,认识到无限的可能性,将人与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追求真实价值,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崭露头角,每个人对他人的现实情况都有不同理解,这就是一种可能性。人们在探索过去时会加入自己的思考,从而形成新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与他人不同。整个过程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观因素加入其中,使结果不断复杂化,并且向主观化方向靠近。对历史进行解释的主体虽然表面上是在理解文本,但实际上却以自身为中心,所表达的是自己的体验。将自我意识加入其中,于解释对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

苏轼一生波荡起伏,虽然曾经在官场中春风得意,但大部分时间颠沛流离,晚年流放岭南,戴罪之身,面临着身体与心灵的痛苦,使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少年时初入官场,满怀抱负,力图大展拳脚,但事与愿违,多次被贬,居于蛮荒之地,生活艰难,无以为继。曾有的词形容当时的苏轼,描述其悲惨生活,居茅屋之中,粗茶淡饭充饥,境遇惨淡。当年苏轼以才学名闻天下,受到当权者重视,进入官场,位列朝臣,风光一时,晚年却落得如此下场。回想当年,对比眼下,强烈反差产生无比震撼,让苏轼不得不思考自己的人生。晚年的苏轼反观自己的一生,开始进行反思,所有思想都体现在作品当中。他开始关注陶渊明,随身带着他的诗集,与古人进行对话,用来解释自己的迷茫,《和陶诗》随之产生。虽然作品中是和陶渊明对话,但实际上是与内心中的自己对话,他将自己的观念与陶渊明融合在一起,借后者抒发胸臆,排遣烦闷。此时他遇到人生困境,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与陶渊明对话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时候的陶渊明仿佛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们相互交流,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追问中寻求答案。陶渊明已经不仅仅是纸上的历史人物,而是生活中现实存在的朋友,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灵魂交流,仿佛只有对方能够理解自己。这种交流是苏轼变得更为清明,他开始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探求生存意义,进行人性的探索,理解上上到一个新台阶。

苏轼虽然一生屡遭不幸,大多来自于官场,但并未真正归隐,至今仍有许多作品流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文化遗产保留。虽然苏轼待与陶渊明的心灵对话中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理解,并且获得精神上认同,但却未像陶渊明一样归隐,他的追和是文风上的体认和实践。

三、苏轼诗词中交互式叙述的内涵

(一)超越时空的历史感

中国历史悠久,有很深的“以文载史”的传统,中国古代的文人,善于以史为鉴,观照现实。文人们会将自己的情感隐喻在诗作当中,或抒发感情,或评论时事,或探究历史,或永怀现实,许多作品借古人以表今事,诉说心中隐忧,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将情感孕育其中,将思考包含其内。苏轼善于交互式叙述方式,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手法,他经常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完美跨越。他的许多作品借古人古事表达情感,抒发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将自己的感受孕育其中,借古伤今,将深邃的情感包含其中。苏轼有许多怀古咏史之作,借描绘历史事件,穿越古今,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感。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中有代表性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显示出苏轼当时的情感,历史车轮飞转,许多千古人物已逝去,他们当年豪情万丈,如今已化作白骨,更显示出作者思古情怀。

苏轼入仕是抱着很大的雄心壮志希望有所作为的,无奈却终身蹭蹬。苏轼在官场上不为其他人所容,无法施展拳脚,甚至蒙冤受屈。他无法适应官场规则,最终被贬,伫立舟中,感怀人生,白感交集。此时的诗人雄心未减,思古情怀油然而生,在胸中激荡,久久难以平静。当这种激情遇到现实的人生,产生共鸣,倾泻而出,于是出现了千古绝句。诗人眼望大江,奔流不息,波涛澎湃,于是以雄健的笔力将它描绘出来,此时的大江已经不仅仅是大江,而是加入了历史元素,与漫漫长河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大江东去的感怀。面对此情此景,天地万物浑然胸中,山川雄伟,气势磅礴,形成壮丽的画卷,与胸中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相互碰撞。诗人感怀古今,联想到那些历史人物,与自身境遇对比,因而无限感怀。下片“遥想”两字实现了完美跨越,由古及今,回到眼前。放眼望去,那曾经是古战场的赤壁,铸就了多少英雄人物,当年周瑜,意气风发,指挥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功成名就,如今的自己难以实现理想,落魄沉沦,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出诗人此时的心境。“故国神游”,词人从历史的追忆返回到对个人现实生活的感叹。又一次实现了完美跨越,从想象空间回到现实,山水已逝去,历史中的人物早已做古,而现实的自己面临困境,前途迷茫,无所适从,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吐露出来。历史和现实、景与情、人与物都一齐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分渺小,人的一生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诗人对此无限感慨。 (《赤壁赋》)对于功盖一世的曹操周瑜,时间也是毫不留情,又何况时至今日,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又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更加地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时间的永恒。

(二)梦境与现实的恍惚

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描述了梦境,甚至贯穿每一个时期,居黄州之后相对较多。政治上的打击自然是一个主要的促因,此外苏轼与一些禅师如参寥、仲殊等的往来,以及自己修行学道的真实体会都与之密切相关。如“只堪妆点浮生梦。”《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光阴几日,三万六千而已。”《哨遍》(睡起画堂)“十五年间真梦里。”《定风波》(月满曹溪照夜堂)。

苏轼作品中有许多词句都提及到“梦”, 在其人生各个时期中都能显现出来,是作品中主要的元素,这也与其性格与经历密切相关,是其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苏轼将现实人生的苦辣酸甜,难以言明的隐晦情感,全化做了一场场欢乐悲哀的虚幻的梦境。这些梦来自于现实,虽然说是梦,但却不是毫无边际,而是真实生活的显现,有着确切的情感,是真实体验的虚化形式。

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梦,这种梦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既有对时光的感伤,又有对人生的感叹,也有对生存的理解,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他塑造了无数的梦境,而梦境又可以与现实沟通,是现实的映射,也是现实的补充。他通过时空转换的方式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穿梭,时而梦境,时而现实,他往来其间,产生不同感受,在梦境中探索,获取人生感悟,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梦醒可以化解现实中的无奈,给心灵以安慰,是情感疏泄的渠道。他在双重时空中不断探索,在真实与虚妄中求知,获得人生感悟,对生存有了更深入认识,从而探索生命意义。在梦中时间已经不存在,与现实的有限性形成对比,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梦可以包容一切,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真正自我。他的诗句中有对梦的理解,也有在梦中的感悟于解脱。

苏轼的作品中有许多有着梦幻意识,成为了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法。他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人生空漠之感,但却并不消极。他在梦境中不断探索,在真实与虚妄中求知,获得人生感悟,对生存有了更深入认识,进而探索生命意义。他没有在梦中逃避,而是获得更广阔空间,对现实人生有了更深入认识,拓宽视界,认识到价值所在,使心灵趋于宁静,以正确的心态看待人生。

(三)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苏轼的人生中有许多境遇,因此与道家与佛家形成渊源,因此思想中也包含了这些内容。道家崇尚自然,认为一切都应顺应自然,所有事物冥冥之中自有变化,生命历程本就存在,不应逆天行事。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中国的佛教又加入了本国的文化内容,强调时间循环性。这些思想对苏轼都会产生影响,并且体现在作品当中。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支流,存在于苏轼的思想当中,这也是他对梦幻理解的根源。虽然影响现实存在,但并没有成为主流,它们只是苏轼思想中的一部分。苏轼性格豁达,对待时空有自己的认识,因此作品中充满超脱之情。他来到黄州之后心中的梦幻色彩更加浓厚,创作了大量作品,可以以此为例进行研究。他五年间作词82首,其中许多包含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分别为9首、4首和28首,有一些作品形成交集。由于自身境遇变化,因此作品中流露出归隐思想,这也是这一时期特点,但这仅仅是平衡之术。通过这种方式对抗逆境,寻求心性平衡,这也与苏轼的性格有关。许多思想对苏轼产生影响,甚至包括陶渊明,他此时的人生发生重大变化,也促进其认真反思,将自己的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了当时的作品风格。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充分显示出这一点。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的胸襟,洒脱的个性,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也显示出其人生态度,同时也与释道思想巧妙融合。

四、结语

苏轼站在历史与哲思的高度,在随兴而作的词作中运用交互式叙事方式,探寻和解答有限与永恒这一艰深的命题,更在言外之意的精神范畴上实现对生命的超越。苏轼诗词中交互式叙述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屈原庙赋》中与屈原对话,表现了他对先贤的敬仰,通过《江城子》中与亡妻对视,体现了他对亡妻的悼念,通过《和陶诗》中与陶潜交流,体现了他的自我超越。这种交互式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感,一种梦境与现实的恍惚,以及苏轼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帆.论苏轼词的抒情范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51-55.

[2]康建强“直言无隐”与“弦外之音”——论苏轼词的叙事方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8(06):103-105.

[3]杨玲.体验·理解·对话——试用现代解释学阐释苏轼《和陶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2-35.

[4]潘建伟.自我说服的旷达:对话理论视野中的苏轼“旷达”形象问题——兼谈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中西文化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42-48.

[5]王丽芳.论苏轼词的叙事方式[J].名作欣赏,2014(15):120-122.

[6]李志勇,彭树欣.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两个自我[J].文学教育(上),2015(04):52-53.

[7]夏明宇.对话与突围:苏轼在黄州的空间书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3-112.

[8]梁德林.关于生命的哲理对话——重读苏轼《前赤壁赋》[J].阅读与写作,2005(07):16-17.

[9]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10]叶嘉莹,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中、下册)[M].北京:中国书店,2007.

[11]郑园.东坡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