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我没给小叔买房,婆婆把我新买的书柜砸得稀烂,真的愚蠢至极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有位朋友说:“只因我没给小叔买房,婆婆把我新买的书柜砸得稀烂,真的愚蠢至极,她也不知道想想,拿我撒气对她有什么好处?我拒绝她的无理要求是应该的,她不反思自己,还妄图通过吓唬我的方式逼我就范,只会让我更讨厌她!”
这种事情不罕见,深入一点去探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仗着自己是长辈,认为自己有权利对晚辈发号施令;同时认为儿媳是外人,认为外人幸福与否不重要,自己儿子幸福与否才最重要,所以才会提出让儿媳给小叔买房的要求;二是对幸福的狂热追求,唯钱至上,唯房至上,唯物质至上,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精神品级高低。
周国平讲诸如此类对幸福的狂热追求,称之为病态:“现代人发疯似的追求幸福,这种狂热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在于关联破裂,意义缺失。由此产生了人人痛心却无力战胜的内心空虚和外在冷漠。人们往往找错了病因,反而愈加急切地追求物质,寻找表面的快乐,试图以之填满意义的真空,结果徒劳。”
这段话当中的“关联”一词值得所有人重视,因为幸福是来自有意义的关联,周国平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的生活与“有限”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出于精神动机从事的事业;另一种是我们的生活与“无限”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指的是对人生“超验意义”的信仰。
不管是有限的价值还是无限的价值,若想让我们的生活与之关联,必须靠“心灵”去定义彼此关联出的意义。人生所有的意义都是如此,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你认为关联起来有意义,它们就能带给你幸福,反之亦然。
很多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或者只追求表面的快乐,是因为自己的心灵从来没有发挥作用,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幸福,没动过脑子就人云亦云追求幸福,追求的肯定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这种表面的快乐得到了尚且会感受不到充实的幸福,更不要说得不到了,更不会感受到幸福。
这样的人之所以总会像前文中那位婆婆一样感到挫败,是因为不明白以下三个道理,我们结合周国平的观点逐一来讲一下,希望你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幸福包容人生的正负体验。
周国平说:“幸福是相对的,现实中的幸福是包容人生各种正负经历的丰富体验。人生中必然遭遇挫折和痛苦,把它们视为纯粹的坏事予以排斥,乃是一种愚痴,只会让自己距离幸福越来越远。”
许多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因为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好的体验,正面的经历才跟幸福有关,认为不好的体验或负面经历都是阻碍幸福的因素。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如果没有了负面经历,也就无所谓正面经历了。如果没有不好的体验,拿什么去定义好的体验呢?
正是因为有了对比,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正面体验能让我们快乐,这不全是正面体验的功劳,负面体验也功不可没。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遭遇挫折和痛苦的时候,就可以想开了,你对挫折和痛苦的体验有多深刻,对幸福的体验就有多深刻。
智慧引领幸福。
苏格拉底提到过一个等式:智慧=美德=幸福。意思是说:一个人倘若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做人就一定会做得好,而这就是幸福。
由这个等式反推,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生活不幸福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不会做人,或者在做人方面出了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婆婆就不会做人,不明白人生的道理,违背了这两个准则:一是道德准则,追求幸福的时候不可给他人造成痛苦,不可损害他人;二是理性准则,追求幸福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埋伏下痛苦,不要损害自己。
周国平说,违背前一个准则是卑劣,违背后一个准则是愚蠢。卑劣者往往愚蠢,损人往往以损己告终。
幸福的“器官”是心灵。
如果让你给幸福寻找一个“器官”,你认为是肉体还是心灵?
只追求物质快乐和身体享受的人,应该会认为是肉体,觉得如果肉体没有享受,就谈不上幸福。
而追求心灵快乐的人则会认为是心灵,正如周国平所说:“肉体只有快感和痛感,是心灵在做幸福和不幸的判断。正因如此,心灵的取向和状态对于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通俗一点来讲,幸福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它只能由心灵来决定,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感到幸福”或者“感到不幸”,都是心灵给出的答案,肉体能给出的答案只是疼不疼之类的感觉。
注重心灵的重要性,才能成为真性情的人,不但有诗人的心灵,热爱人生,富于生活情趣,还必须有哲人的胸怀,彻悟人生,能够超然物外。说白了,就是能让自己和人生保持一个距离,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从而让自己具备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