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释疑|快速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在高中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其中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作为两类后置句,经常造成判断的困扰。
一、从定义的角度来辨析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特殊句式称为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短语、介宾短语等用在谓语后面。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短语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因为状语在文言文中基本是由介词加上宾语构成,所以状语后置大多又称为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和状语位于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不同的是,状语用在谓语的后面,一般由动词充当。定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二、通过句式类型、标志词区分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这句话的意思是: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定语“好事”放在了“村中少年”这一中心词之后。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定语“铿然有声”放在了宾语“石”之后。
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5.中心词+数量词
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中心词“白壁”“玉斗”之后。
状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此句中的介宾短语“于蓝”,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作状语,译为“从蓝取”;后者应该移到“青”的前面作状语,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鸿门宴》)“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
在句式类型方面,定语后置的成分标配是中心词、定语,标志词是“之”或“者”;状语后置的成分标配是谓语、状语,标志词是介词,常见的有“于”“乎”“以”等。
。
三、通过翻译区分
例: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应该翻译成: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这里的“三十六年”是“不见者”的定语。由此句式可判定为定语后置。
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也就是在黄河以南作战,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于战”作状语,所以句式可判定为状语后置。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